第三、四章积极体验_第1页
第三、四章积极体验_第2页
第三、四章积极体验_第3页
第三、四章积极体验_第4页
第三、四章积极体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四章 积极体验1概述2积极情绪的功能3主观幸福感体验第三章第一节 概述 所谓体验,就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又称为情绪体验。一、情绪研究的简单回顾 人们在研究情绪时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1)回避对情绪概念的描述。例:弗里伊达(2)不断对情绪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通过归纳和概括来寻找到情绪的基本成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期望通过情绪的组成成分来确定情绪的本质和定义。例:冯特二、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消极倾向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有积极(兴奋)与消极(悲伤)之分、有强度大小的差异、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健康状态;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即使是同一种情绪,由于强度的不同,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心理学家为什么对积极情绪漠不关心而对消极情绪偏爱? 1.这是由心理学研究的总方向。“二战”以后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以问题研究为核心、以修补问题为重点,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情绪研究也就逃脱不了这种发展倾向。 2.情绪研究中存在一种不成文的“消极开道”的习惯。 3.这种倾向也许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 一部分人认为积极就是一种愉快和快乐的特性,如拉尔森和狄纳在1992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回顾情绪中认为,积极情绪就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 另一部分人认为积极情绪不一定就具有正向价值,它指的是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

3、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就是指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 前者从价值功能上定义,具有明显的价值意义,容易与我们的生活常识相结合;后者具有操作意义,便于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控制和应用。 本文中的积极情绪主要指的是后者,强调情绪研究的操作意义,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心理学研究的共同趋势,即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三、什么是积极情绪体验 感官愉悦:是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较重要的形式,感官愉悦是指机体消除自身内部紧张力后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来自某种自我机体平衡的保持,是人感觉器官放松的结果,如饥、渴、性等满足后的体验就属于感官愉悦。 心

4、理享受:来自对个体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的打破,即超越了个体自身的原有状态。 在这一方面,心理享受有点类似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以后的高峰体验(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也包含感官愉悦)。 与感官愉悦相比较,心理享受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 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一、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 积极心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森对传统的一般性情绪理论进行了发展,针对积极情绪的特定功能与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 二、积极情绪对心里紧张的消解功能 积极情绪能使人释放由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紧张,从而使人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长期的消极情

5、绪体验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能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害。第二节 积极情绪的功能 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 一般来说,人类对幸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期 中国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2)启蒙期 以西方启蒙运动为标志 (3)现代期 现代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强调幸福的本质在于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真实意义。 第三节 主观幸福体验 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是从人主观感受方面来研究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标

6、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的一种积极体验,也即以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为主。 主观幸福感即使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狄纳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 1.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 2.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没有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二、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3.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个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人类之所以如此重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后物质社会”的影响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

7、繁荣也是人类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3.源于对人类的天性自我意识的尊重 4.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 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心理学界目前基本明确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主要衡量指标:体验到快乐情绪、较低水平的消极体验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三、主观幸福感生成的主要理论(一)实现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认为幸福是个体各种紧张压力解除的结果,当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体验到幸福感。(二)信息加工判断理论 比较强调认知在主观幸福感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幸福感的产生并不完全由外在刺激引起,它是个体的愿望或已有的经验与外在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基因或人格特质论 认为把生活情景的认知与人的情绪体验相

8、结合,有它的合理性。但从人的社会生活实际来看,人的生活情景是暂时的、多变的。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类理论1.二因素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相对比较稳定的因素,如一个人的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和社会网络系统(2)常变因素,主要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里,由满意事件或不幸事件导致的心理变化。2.多因素论主观幸福感是人的需要满足后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其实也就是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2.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3.身体健康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4.人际交往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五

9、、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与测量(一)量表测量法1.单题测量法2.多题测量法.(二)其他评估测量法1.行为记录法2.他人评价法3.生理指标检测法4.认知测量法5.相关指标确定法1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生活满意2对待现在的积极体验福乐3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乐观4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希望 CONTENTS第四章第一节 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一、过去意味着什么 1.过去对现在的因果决定论 认为人的过去就意味着现在,也即过去与现在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线性的发展关系。 这一派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 2.过去与现在无关论 认为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事实上,就针

10、对过去的体验本身来说,这种体验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正确理解过去 从本质上说,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其实是通过人回忆过去产生的情绪体验来起作用的,并不是过去了的事件仍在真实地起着作用。(二)生活满意点理论 生活满意指的是一个人生活满意的基准线,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提出。 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对其现在和将来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生活满意基准线来实现的。二、满意地面对过去 福乐就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 一、福乐形成的心理机制 一部分人逐渐把愉快、能力和分享完全结合成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福乐

11、体验。福乐就是人意识中一种自带目的的内在动机原型,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体验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能带来的任何外在奖励或其他好处。 二、福乐特征及产生条件 主要特征:1.个体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从事的活动上;2.意识与正在从事的活动合二为一;3.自我意识暂时失去,如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第二节 对待现在的积极体验福乐4.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当前所做的行为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大致能应对即将出现的后续行为并能对他们做出恰当的反应;5.出现暂时性体验失真,典型的比如觉得时间过得比通常情况下要快;6.活动体验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通常情况下完成活动就是进行活动的最好理由。 产

12、生的基本条件:1.挑战与才能的相互平衡。2.从事的活动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3.主体自身的特点。(一)分离体验与茫然体验 分离体验也被称为厌倦体验。“分离”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它原是指人类自身的一种原罪,在这里主要是指个体在自我失去(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以后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 茫然体验也被称为焦虑体验。是指个体处于一个目标不明确、环境不熟悉的境地时产生的一种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心理体验,而这种体验在外在的机遇或职责要求高于个体的能力时也同样会产生。(二)福乐与两种非福乐状态之间的关系 见p166图4-2和4-3三、两种典型的非福乐状态(一)免谈 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类似于皮亚杰

13、的临床法,具有典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特征。(二)问卷调查 一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是否有过福乐体验;2.福乐体验的频度怎么样;3.在什么样的活动或什么样的情景中能体验到福乐;4.福乐体验过后的感受是怎样的等。(三)心理体验抽样法 是一种借助现代科技对个体的心理体验进行全方位描述的方法。四、福乐的测量与评估 一、乐观的概述(一) 什么是乐观 现代心理学中所讲的乐观和悲观已经与莱布尼茨、叔本华等人的定义有了明显的区别。乐观在今天更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体现了一种坚信美好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二)乐观生成的两种理论1.天性轮2.学习论第三节

14、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乐观(一)乐观型解释风格 赛里格曼认为,乐观其实就是一种由学习而来的解释风格。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以及个体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二)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培养 一般认为,个体解释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首先是个体的遗传基因。 2.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个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个体直接赖以生存的生活小环境。 3.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 对于乐观的培养,主要强调对后两个因素施加影响。二、积极心理学对乐观的解释(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测量 乐观型解释风格概念最早由赛里格曼

15、提出,因此,对其进行测量最早也始于赛里格曼。 1979年,赛里格曼及其同事开发了“归因风格问卷”,简称ASQ。 ASQ的核心就是测量个体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在的与外在的、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普遍的与特定的。 除了用ASQ系列量表来测量乐观型解释风格之外,言语解释的内容分析也是一种用来评估乐观型解释风格的方法,简称CAVE。 分为两个步骤:1.从个体平常的各种言语材料中选取一些有关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及其因果关系”解释的片段内容。2.由专业人员对这些“事件及其因果关系”材料进行内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维度的分析,从而确定个体的解释风格。 一、什么是希望 艾维里尔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

16、与个体目标紧密相联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目标是可达到的、可控制的、对个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能为社会和道德所接受时,个体就会产生希望这种情绪体验。 另一部分人认为希望本身就是一种使个体维持自己朝向某种目标的活动的思想和信念。也就是说,希望既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目标途径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自己有能力、有毅力采取持续的行动而达到目标的认知。 心理学对希望的理解还存在第三种观点,即希望既包含认知成分,同时也包含情绪成分。斯塔茨等人就认为,希望是一种“情感性认知”。 第四节 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希望 当代心理学基本认同第三种观点,但在具体对希望的理解上却并不赞同斯塔茨“情感性认知”的说法。 斯奈德等人就认为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这种思想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途径思想”,即个体认识到自己能够寻找到实现愿望目标的途径;二是“意志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