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之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探究.doc_第1页
小学《科学》之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探究.doc_第2页
小学《科学》之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探究.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之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探究【摘要】:p :生命科学领域的的教学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们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内涵,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角度制定计划,统筹备课,根据学科的特点,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关键词】:p :生命科学;教材内涵;探究活动;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_)05-0041-01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

2、了解探究生命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科学(3-_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个人看法:1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教材基本内涵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对小学

3、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兴趣过渡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而神奇的世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习性、形态、结构、特点和多样性,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生命科学"这一部份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人类的生存,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和健康的生活意识。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分布在小学各个年级,我们要通览教材,放眼全局。我们的备课不能一课一课地备,也不仅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备,而是要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角度统筹备课,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英里深、一英寸宽"的境界。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验探究和实效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课上,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

5、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就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就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

6、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p 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一课时,首先要指导

7、好学生动手、动脑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p 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 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在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思考中,我发现,如果说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什么个性教学的话,我

8、想应该更倾向于指向"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生命世界的精彩"。生命世界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充满着无穷的奥秘。但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习惯的"科学探究"就是观察和实验,特别是实验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做现场直接实验,就会束手无策。探索生命世界,当然也需要实验,但大多数关于生命世界研究的实验是需要长周期,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3.1 运用资料探究:我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一课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动物繁殖的有关信息,我用视频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看视频,分析p 和整理信息,结果是

9、学生很快很好地构建起动物繁殖的概念。3.2 运用模型体验: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扮演稻田生态圈中的角色,如稻田、蚜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毛线拉起来,成为一个稳定的食物网。当一种生物受到侵袭、危险甚至濒临灭绝时,"食物网"会表现出不稳定甚至"松开"和"坍塌"。这种真实的"模型"体验活动,学生感同身受,在模拟体验中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3.3 用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生命世界领域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

10、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是值得研究的。以动物的繁殖活动为例,该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要达成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卵生和胎生是

11、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做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3.4 激发学习兴趣,借用工具观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用实验工具就可以在某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12、。比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一课时,我就采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为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我首先出示一张放大镜下的细胞图,孩子们很惊喜,他们急于要"探个究竟"。这时,我提问:"当我们把洋葱表皮放在显微镜下面,你看到的洋葱会是怎样?"学生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基础和平时对显微镜的作用的了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将看到比在放大镜下看到得更清楚、更清晰的图案"。我说:"不,你们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是黑乎乎的一片。"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此时他最关注什么?我想,他们此时最关注的是对自己的想法的验证,放在显微镜下面看看,真的是黑乎乎的一片吗?我让学生"眼见为实",即让学生将洋葱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是否如大家所说的更清楚呢?当学生证实了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显微镜下面真的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有意义学习就会在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展开。接下来,我提出:"显微镜如何使用?我们怎么做才能看清楚呢?"结果可想而知,整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中,借用显微镜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