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杜甫赏析PPT课件_第1页
岁暮杜甫赏析PPT课件_第2页
岁暮杜甫赏析PPT课件_第3页
岁暮杜甫赏析PPT课件_第4页
岁暮杜甫赏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诗人简介诗人简介 杜甫(公元杜甫(公元712712年公元年公元770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诗圣”,他的诗被,他的诗被称为称为“诗史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

2、9759年杜甫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

3、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集于杜工部集。第1页/共11页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岁暮是唐代诗人杜甫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2页/共11页词句赏析词句赏析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诗词注释岁

4、暮: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底。远为客:指杜甫自己远为客。边隅:边疆地区,指被吐蕃扰袭或攻陷的陇蜀一带。 诗句译文时当岁未远在天涯作客,边境上还在苦战用兵 赏析 首联首联“岁暮远为客岁暮远为客”,“远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边隅还用兵”。“还用兵还用兵”之之“还还”字,有仍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

5、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 “还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

6、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第3页/共11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诗词注释雪岭:松潘县南雪栏山。江城:作者所在的梓州 诗句译文吐蕃的烟尘侵入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 赏析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

7、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第4页/共11页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诗词注释日:日日,天天。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求出兵击敌。 诗句译文人世间时时处处都在流血,朝廷上有谁敢于请缨? 赏析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

8、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第5页/共11页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诗词注释敢:岂敢,何敢。爱:吝惜。 诗句译文为救时危我怎敢惜于一死?仕途寂寞的我亦难免壮心勃动! 赏析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第6页/

9、共11页艺术特色艺术特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韵律工谐。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

10、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第7页/共11页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岁 暮 唐 杜甫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释】 本诗

11、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第8页/共11页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对偶(仗),如: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