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012-12-25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 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 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 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 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 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 充。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 3 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 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
2、 运动特征 共性包括同向性、 共面性和近圆性; 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 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所以有适合的温度; 因为 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 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 压力适合的大气层; 因为地球存在岩浆 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 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
3、就了存在 生命的条件。(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 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 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 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 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2.
4、 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 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二、说学情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 但多数不系统, 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 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 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 教学中有必要 进行适当的纠正。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有利于激
5、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说学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引入: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 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 我们如何告诉他们我们 的具体位置呢?为什么人类现在的 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发散性思维设置问题 情境,激发 探究兴趣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为什么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节课 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引
6、导学生读宇宙由 物质组成的示意图(图 1.1 )和文字资料。说出常见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知道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描述地球 所处宇宙 环境(在 天体系统 中的位 置)引导学生读天体系 统图(图 1.2 )和文字资 料。 提问:如何描述地球在宇 宙中的位置?填充在天体系统层次图(图1.3 ),找到地球的 位置。用文字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提出天体系统性观念。提问:地球上为何具有生(1)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学生运用运用资料命存在的条件?地球到位置及八大行星位次。图表信息说明地球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2)简介轨道倾角和偏心率的含说明地球是太阳系引导学生读太阳系义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模式
7、图(图 1.4 )和八大(3)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方面中的一颗普通又特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进行比较(公转方向、轨道倾角和普通行星殊的行表(表 1.1 )。轨道形状),得出三 个共同特点。星。(1)简介大行星的分类。强化地球点评:分析归纳方法(2)地球与类地行星结构比较 (质是普通行获取和解引导学生读太阳系量、体积),得出相似性,说出地星的认识。读图表信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和球只是普通的类地行星。息,并得体积比示意图 (图 1.5 )。(3)结合运动特征,归纳出地球出结论的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能力。提问:为什么地球这么一颗普通的行星上具有生 命呢?地球的宇宙环境 具有怎样的特殊之处 呢?合作
8、探究:(1)明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液态 水。(2)根据这些基本条件,结合地 球质量和体积特征以及日地距离 情况,探究讨论地球具备这些条件 的原因。(3)补充说明原始大气经过不断 演化才适合生命呼吸; 地球岩浆活 动一直频繁, 氢氧元素岩浆中分异 出后化合为水,形成原始海洋。从地球自 身条件明 确地球存 在生命的 的原因。补充说明: (1)读太阳系模式图 (图 1.4 )思考:行星运行轨 道特征如何有利地球生 命延续发展? (2)日地距离关乎地球 生命的存在,那太阳本身 对地球生命发展又提供 了怎样的保证呢?学生探讨得出: (1)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 证地球宇宙
9、环境的安全。(2)太阳作为中等大小的恒星稳 定地燃烧时间较长, 有利地球生命 的延续发展。(3)结合地外生命或外星人探寻 活动的思考, 归纳出地球是一颗存 在生命的特殊行星。从地球宇宙环境本身认识地球存在生 命的原因。讨论总结:如何在茫茫的 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 的方向? 回扣引入,说明:地球具 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 仅就银河系而言有 1000 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思考、总结 P7 活动。运用基本知识和观 念,整理思 路和表达 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宇宙 愿望。升华第 33 页 共 84 页情感价值观目标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 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 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
10、具有生命的星球吗? 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 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 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课下与学生探 讨相关问题。板书设计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 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 个方面,需要归纳为:( 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
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 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 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 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 作一般了解。(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 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
12、对图像信 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 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 1.13b )的曲线进行趋 势化处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 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 展有重要影响。教学难点: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
13、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二、说学情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 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 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 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 引发学生思 考。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 的基础上归纳。三、说教法 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 采用探究、 讨论、 活动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
14、会学”。五、说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导入通过播放关 于太阳概况、太阳 活动的有关影象 资料。在太阳表面和内 部会有哪些活动 现象?促进地球 上万物生长、 环境 演变的动力主要 是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 太阳的概况和太 阳活动。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讲授新一、 太阳 辐射 与地 球指导学生从 课文中找出太阳 辐射的有关信息。 播放多媒体课件 “太阳内部的核 聚变反应”。问题:绿色植物的 生长、 大气运动和 洋流的能量主要 来自哪里?水和 大气的运动如何 促进全球热量平 衡?学生带着问题阅 读课文后小组讨 论,然后由 A、B小 组分别派代表陈 述。学生能找出相关 信息:太阳辐射
15、的 概念,太阳辐射能 量的来源。明白: 日常生活、 生产所 用的能源哪些是 来自太阳的能量。课讲授新指导学生观 看“太阳外部大气 层结构图”。问题:太阳的大气 层可以分为哪几 层?太阳辐射对 地球有哪些影 响?学生从厚度、温 度、亮度、现象、 本质等方面来观 察、比较、分析、 归纳太阳大气层 的结构、 各层的特 点及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展示图片“太 阳系模式图”。问题: 在银河系二 千多亿颗恒星中 为什么唯有太阳 这颗恒星才那么 重要?学生理解了太阳 辐射是地球上能 量的最主要源泉。探究太阳辐 射能的利用与农 业的关系。观看大 棚农业和一般农 田的影象资料。讨论它们在 生产条件、 生产特
16、点上的差异。 讨论 学校附近或城市 近郊发展大棚农 业的可行性。通过计算, 了解太 阳辐射能的利用 效率与农业生产 效率的关系。二、 太阳 活动 与地 球指导学生观 看“太阳外部大气 层结构图”,观看 阅读材料“太阳黑 子”。问题: 太阳活动有 哪些主要类型, 分 别发生在哪几层, 各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读图和数据资料回答。归纳太阳活动的 主要类型、 特征及 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结 合实例进行分析。问题:宇航员为什 么穿着由不同材 料制成的多层宇 航服?学生阅读教材、 材 料后小组讨论, 然 后由 C小组派代表 陈述。得出:星际空间 中,每当耀斑爆发 就会释放出很强 的无线电波、 大量 的紫
17、外线、 X射线 射线, 以及高能 带电粒子, 再加上 宇航员主要是为 了防止辐射。课收集有关太 阳活动对地球影 响的资料(或教师 提供有关资料)。问题: 太阳活动对 地有利和不利的 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分 析材料。得出:太阳活动对 气候的影响, 干扰 电离层, 产生磁暴 等。小结教师小结教师小结: 概述本 课在本章中的地 位与作用 : 承前启 后。自由发言。学生能够大胆发 言,并能根据本课 所学的知识进行 分析,并能运用所 学原理解决各种 问题。学生小结: 假设没 有“后羿射日”, 太阳 系中有 10颗 太阳,地球会是什 么样子?假设后 羿将 10颗太 阳全 部射下, 那地球又 会变成什么样
18、 了?课堂练习及课后建 议展示课堂练习 ( 选择题 ) 。 (分层练习: 其中 5小题为基础题, 3小题为中等题, 2小题为能力题 ) 。思考并作答。课后查找网上资料。板书设计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大气运动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水循环生产、生活二、太阳活动与地球黑子耀斑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地球气候变化等耀斑、太阳风磁暴、短时通讯干扰等地球的运动一、说教材(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 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 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二) 教学目
19、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 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 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 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
20、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小学、 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 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 特点, 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 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 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 性高。三、说教法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 如
21、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 不去研究它的过程, 学起 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 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要提高 45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 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 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2、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 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 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行为一、引入新课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2、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 会出现
23、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 节昼短?为什么?认真观看, 积极 思考,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 言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 式:自转和公转。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 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 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 定义、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 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 动画图
24、,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 什么样的变化规律?细心观察 主动探究 对比分析 合作研讨 大胆表达 准确绘图通过课件动画 演示,增强直 观性。通过小组演示 加深对自转特 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表达 能力、分析归 纳能力和绘图 技能; 培养学习探究 和合作精神1、 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 ,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 地球的公转运动。问题: 1 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 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 7 月份地球离太阳最 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 附表
25、1) 三、课堂小结 课本 15 页活动题 2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 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 页学习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第二、三课时 地球自转及意义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认真复习, 积极思考落实双基巩固知识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一人将手 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 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将房间弄暗, 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些部分没 有被灯光照到?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
26、昏线,昼弧、 夜弧及太阳日? 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 让学 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提出问题:如地球不自转 是否发生昼夜现象?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 条件是什么?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 地理意义:昼夜交替。3、在演示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 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 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地球昼夜交替一周( 180度)为一个太阳日( 24 时), 问:经度每隔多少度为 1 小时?每隔一度为多少时间?动手演示 细心演算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合作研讨 大胆表达 创新思维 讲练结合 练习巩固 加深理解1、培养学
27、生的 观察能 力,立体空间 思维能力、逻 辑思维、计算 能力、创新思 维能力。 2、使学生直 观、深刻理解 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 方时和区时的 计算方法,理 解国际日界线 两侧时间和日 期的关系 落实双基(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每隔 1°,地 方时相差 4 分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 的地方时之差。)因而引导学生得出自转的第二个意 义:地方时不同。引出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5、 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 15 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东边时刻比西边早(边讲边练,例题略) 时差的计算:( 1)计算时区差;( 2)同在东时区或 西时区
28、:相减( 3)一东一西时区:相加( 4)计算结 果(思考:当华盛顿是早上 7 点时,请问中国北京是 几点?当莫斯科是中午 12 点时,请问北京是几点?华 盛顿是几点?)6、练习: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 P13 页学习主题二:地 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课堂小结: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 P20 页自转的意 义四、作业: 填充图册 P69 页自转练习 第三课时:自转意义的专题练习(略)教学内容:第四、五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 复习填写 “地球公转的特点 ”表格2、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 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引出 “黄赤交角 ”温故知新问题思考复习引入
29、巩固知识二、学习新课1、计算机模拟演示黄赤交角,学生讨论:什么叫黄赤 交角?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并在填充图册中填 图。2、公转动画演示,观察不同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 赤交角是否有变化?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情况? (填 表见附表 2)讨论题 :1 、如果黄赤交角为 0°,太阳直 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2 、如果黄赤交角为 45°,太阳 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3、当黄赤交角不为 0°时,太阳 直射点就会在南北纬一定的范围内往返移动吗?如果 不是,请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课件将三个讨论题演示,对学生的研讨结果给予补充纠正)3、小组研讨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和两分两至 公
30、转示意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往返移动。4、课本 P21 读图思考:每小组两题研讨,分小组交流 汇报成果,推断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规律)学生做练习填充图册 P8 3 题。巩固所掌握 的规律。5、总结归纳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天文四季和气候的区 别。三、教学小结(略)四、作业:填充图册 P69 页公转练习 第五课时:一、日照图的判读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步骤,参看过程 与方法评价手册 P21 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 巩固。二、作业讲评三、公转意义练习 (略)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 P21 页。 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
31、和巩固。二、作业讲评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 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 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 解,而
32、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 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 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 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 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
33、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 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 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二、说学情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 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 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 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 教学方法, 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 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 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4、,激励学生在 解决问题中探究。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 载人宇宙 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 宇宙探测器甚至 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 我们脚下 6371KM 半径的地球, 却至今还 是入地无门。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 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 部结构状况如何呢?思考、议论营造活跃 的课堂氛 围。引发学 生对地球 结构的思 考,激发学 习兴趣。学习新课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探究 1课件展示: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 深度的关系”图(见附件 1
35、)。提出问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 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 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 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 ?地震波一般 有哪两种 ?各有什么特点 ?阅读教材后回答: 当地震发生时产生 的弹性波叫地震 波。地震波有纵波 和横波之分,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可 以通过固体、液体 和气体传播;横波 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 播。纵波和横波的 传播速度,都随着 所通过物质的性质 而变化。培养学生 的阅读分 析能力;明 确对地震 波的研究 是解开地 球内部结 构的钥匙。问题探究 2课件展示: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 研究,人们将地
36、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 层?学生分组讨论: (1) 什么是不连续面? ( 2)根据不连续面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培养学生 的析图能 力和合作 探究能力哪三大圈层?师生归纳教师归纳: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 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 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以 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 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 2900 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 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学生归纳: 用莫霍面和古登 堡面为界面,把地 球内部划分为地 壳、地幔和地核三 个圈层。所以地球 的内部圈层是依据
37、地震波传播的突然 变化的两个不连续 面 ( 莫霍面和古登堡 面)来划分的。通过师 生互动,共 同归纳,据 图掌握地 球内部结 构的划分 依据和圈 层问题探究 3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 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阅读教材第 25 27 页有关地壳、地幔、 地核三大圈层的知 识,分组探究,概 括各层特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填表归纳课件展示: 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比较表(见 附件 3)学生在分组讨论、 探究的基础上,完 成表格的填写,并 展示出来,相互补 充(答案见附件 1)。本部分知 识教材讲 述明了,学 生可以自 学获得。问题探究 4通过以上学习, 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 圈层的特征,
38、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 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学生阅读教材 第 27 页“地球的外 部圈层”部分,思 考:地球外部圈层 的主要层次及各自 范围和作用分别是 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 同桌讨论,归纳答 案。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 分析归纳 能力知识归纳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 水体学生在独立思使学生明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 大气 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 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考,同桌讨论的基 础上完成地球外部 三大圈层比较表 (见附表 4)。确地球的 外部圈层
39、和地球的 内部圈层 共同组成 地球。课堂小结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地核 地球(同心圈层) 大气圈 外部圈层 生物圈 水圈疏理知识作业布置自己创作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1 地震波的概念2 地震波的分类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2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1 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 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
40、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 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 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 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 点间
41、的辩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 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 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 1 第一章已掌握了 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42、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 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 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四、说学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 时,大气中
43、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 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讨论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评价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总结1大气的组成:板书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多媒体展示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分析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总结2大气的垂直分层:板书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多媒体展示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总结从生活中的常识导入过渡多媒体展示 1:漳州的玉女峰图,设问山地的温差?多媒
44、体展示多媒体展示 2:漳州的东山岛图,设问早晨和中午的温差?多媒体展示 3: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图,设问地表和月表的温差?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分析1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板书 多媒体演示 游戏互动 1游戏互动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观察分析。 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方向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对象 的拖放。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对象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板书设计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
45、的削弱作用、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 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 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 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 不重过程, 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 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 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 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 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 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 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 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二)教学目标(
46、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 具体影响。2.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 理学可的实用性。(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
47、 程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教学难点:1.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垂 偏延”的操作方法。二、说学情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 学生学习困难较大, 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 地转偏向力的知 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 力的合成知识, 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 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四、说学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 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
48、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 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区【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 创设情境,活动引入通过课后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节课课前收集有关大气现象的相关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分组进行活动,分亨交流。【活动 】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此时户外的天气情况?你能够说出几个有带风字的成语吗?你们组找到了哪些有关于大气现象的材料?(图片、视频、文字 等)师生分亨:教师拿出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于天气状况的诗词:夜雨寄北 李商隐;春夜喜雨杜甫:凉州词王之涣阅读材料:子午工程【教学预测】 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了解身边生活中的地理。在这 一
49、部分的处理上,因时间关系,可建立共亨文档,以便学生课 后下载,使用。【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全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上台展示,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更加集中注意力 进入到课堂内容里。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知 识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过渡 】原来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大气中复杂的天气现象冷、热、风、云、雨、雪、霜等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 结论 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新课内容】: § 2 1 冷热不均引起 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运
50、动的根本原 因高低纬间的温度 差异二、热力环流 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 观察地面冷热不均带来 空气环流。【过渡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重要能量来源【活动 】阅读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回答: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分布有何特征? 这种分布状况造成何种结果? 为什么赤道地区温度没有持续升高, 极地地区温度也没有持续下 降?这与刚才所说的大气热量输送是否存在关联?你能得到什 么结论吗?【教学预测】 此时学生对问题可能难以突破,或回答出地理景观的差异,及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由果索因,原来这与伴随 大气运动产生的高低纬间的能量交换有关,引出结论。此时及 时释疑,可加深理解。)【 结
51、论 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 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设计理念 】通过这一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论点。【 过渡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 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知识铺垫】 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活动 】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 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提问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 ?【 设计理念 】课
52、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开水沸腾、稀饭煮沸时米粒的运动等现象来加强实验观察的效果。师生共同归纳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得 出结论,此过程是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抽象的大气 运动变得形象可视, 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及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 并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 探索热力环流的模型【教学预测】 考虑到课堂密度,如按每一步做完实验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 紧凑性降低, 因此, 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的 ( 1)( 2)( 3) 应事先准备妥当。【结论 3】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 】若 A、 B、 C三地受热均匀,此时,空气是否发生运动? 冷热不均对空气垂直方
53、向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 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B、C 两地空气下沉, 又会使其近地面、 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 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 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设计理念 】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设置,通过多媒体演示,层层递进,逐步 推理,注意把握好思维的连续性, 完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探索 , 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简图。【教学预测】 同时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解答 学生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由于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54、都集中 在低层大气,因此,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 气压低气流上升 气压的高低都是指在同一高度上相比较而言,在不同高度上 不能比较气压的高低。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 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明确概念和原理,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结论 4】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 具体表现: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海 洋吹向陆地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情境引入 】你是否曾到海边游玩过,有没有注意到过风向的变化?假如你去军舰上访问,上面国旗飘动的方向白天和夜里会有变化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设计理念 】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知识铺垫】 白天, 陆地增温快, 海上增温慢 ; 夜间 ,陆地降温快 ,海上降温慢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 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 得出自己的结论。当场练习绘图,投影学生作品,及时纠正错误,同时对有优异表 现的小组进行表扬。多媒体演示海陆风的形成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技能竞赛教师聘任合同范本
- 片石销售代理协议
- 微电影制作拍摄剪辑协议
- 广播电视清运施工合同
- 体育场馆租赁合同新草案
- 珠宝首饰投标代理合同
- 展览馆水暖系统维修协议
- 元宵节对联范文
- 高效能创作设计培训
- 观看交通安全心得体会6篇
- Unit 4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Lesson 19-20(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后羿射日故事》PPT课件.ppt
-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 《电工学》试题库及答案(考试必备)
- 如何构建生态班级
- GB∕T 4942-2021 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 分级
-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设计设施专篇
- 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趣味哲学1
- 海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服务费计费规则
- 创建五星级班组PPT课件
- TBJWA001-2021健康直饮水水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