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导学案_第1页
望月怀远导学案_第2页
望月怀远导学案_第3页
望月怀远导学案_第4页
望月怀远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  2011-03-17 16:12:27|  分类: 唐诗宋词选读 |  标签:明月  意象  望月  唐诗  诗人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习目标:1、  了解张九龄的生平2、  通过诗句的解读理解作者望月怀人的思想感情。3、  鉴赏诗歌的意境和炼字艺术4、  鉴赏唐诗中月的意象学习重难点:鉴赏诗歌的意境与唐诗中月的意象学习方法:朗诵法、情景再现法、

2、情感体验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步骤:  一、导入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

3、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其感遇十二首,抒怀感事,兴寄深婉,颇得风骚之旨,历来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相提并论。三、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注释:遥夜:长夜   竟夕:整个晚

4、上   怜:珍惜   滋:湿润  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谓把月光抓在手中     佳期:指聚首的时候诗歌译文:1 /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挂在高高的天空上,清辉四溢,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值此良宵,人们夜不能寐,对月相思,想念远方的亲人,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心情万般惆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儿冲破窗棂射进了屋里,银辉遍地。因为爱怜这皎洁的月光,便将灯烛熄灭,步出门庭。月明星稀,露水沾衣,深夜寒意袭人,于是披

5、起了衣裳。“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刻,真想捧一些月光送给远方亲人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可是这月光又怎么能捧起来呢?还是回去睡吧,也许能做个好梦,或许梦醒的那一刻,亲人已经就站在我的身边了。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四、诗歌赏析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2、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

6、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 李煜虞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今人不见古

7、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8、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缠绵,富有生机。出句写景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对句由景入情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 ,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4、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紧扣“

9、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5、“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6、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羽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

10、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8、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夜已深了

11、,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此联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9“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

12、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10、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三、四联)细节动作  想象(内心独白)五、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

13、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六、拓展阅读(唐诗中月的意象初探)唐诗中月的意象初探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月”这一意象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特殊作用;从表情达意、民间习俗、神话传说、时代背景等方面说明“月”与唐诗的密切关系。着重把唐诗中“月”的意象归纳为五种类型: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媒介意象,并分别列举大量诗词实例来分析佐证。 关键词:唐诗 月 意象 边塞 时间 愁绪 情爱 媒介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14、,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美,人生有时,月光无极。在唐代,诗的显赫地

15、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

16、塑造。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

1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这里,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唐代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

18、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从月光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和边塞这一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月明之夜,泛舟湖上,还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月有晨昏之替。晓月西沉,“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半悬,“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生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月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更有月

19、凉似水,寒似冰,冷透薄纱帐。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光岁月的流逝。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的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月演绎着盛衰无常的历史。“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古人今人若流水”,兴衰盛替只如过往云烟。 三、月的愁绪意象。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以月状愁在唐代有很大的反映。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赵嘏 “

20、独上江楼思渺然,明光如水水如天”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王昌龄“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的孤独郁怀“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张先木兰花),则是伤离的愁思。 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是相同的,但诗人想家心切,硬是认为故乡之月最“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李白爱月,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他是孤独的,他

21、邀月起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孤寂无涯,“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知音难觅,此愁谁人可识,谁人可解?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想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月的情爱意象。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在爱情的

22、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

23、不完,“欲说还休”。当然,时间的月光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然新颖独特,生动感人的当数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的巧思表现在后两句的象征比喻上:不直接描摹女主人公相思情深,容颜日益瘦损憔悴,却说这就像月亮一夜比一夜减弱它的清辉,由圆月变成残月。月圆则满,月盈则亏,本是变化着的自然现象。诗用皎洁的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瑕,忠贞专一。比喻美妙,想象新颖,给人以美的感受。月已经是唐诗中夫妻之间、情人之间的情爱替身了。 四、月的媒介意象。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规律。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于是,月,就成了由自然而社会、由景入情的最佳媒介了。人在天涯,遥夜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有梦中可以相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