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本解读二_第1页
《爱莲说》文本解读二_第2页
《爱莲说》文本解读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见微知著,感悟文言"腔调”爱莲说文本解读殷秀徳张中行先生说:文言文有自己的特点,不只内容精粹,组织有条理,而且语言有腔调。 就文言能够立形、成为标本说,语言的腔调很重要,后代所谓“文必秦汉”,揣摩追求的主 要是这个。什么是腔调?比较难讲,大致说,不同句式的适当配合有关系,声音的适当变化 有关系,甚至用适当的虚词(主要是表语气的虚词),使意思贯串起来也有重要的关系叭正 因为文本的精髓都藏在这种"腔调”之中,而这种语言“腔调”导致解读难度增加,所以它 需要读者透过'看不懂” “难以理解”的文言词句来读懂文本。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如 何见微知著,感悟文言'腔调”。爱

2、莲说因其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深受读者喜爱。对"莲花”与"君子”的赞美 都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更以"出淤泥而不染”等经典名句流传至今。但很少有人追问, 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表达“文意”的呢?一、"转折”"委婉”显“文意”“文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代文章写作中的优良传统。宋金时代王若虚认为“文章 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而且古人写文章多以含蓄为美,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接说, 而是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爱莲说也不例外,所以就有了 “莲”与“菊花”“牡丹”的比 较。但作者是怎么表现文章的“意”呢?短短110多字的文章,文章先说“水陆草木之花

3、,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有了这些作者显己“意”:“予独爱莲。”四个字,淸淸楚楚,有“我 只爱莲”和“只有我一个人(我独自)爱莲”的双重意思。光赞美“莲”还不行,关键是"以莲喻人”。这样的"意”又如何“显”呢?所谓'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中通外宜,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似乎都在写“莲”的外部特征及品质,但细细琢磨,却列有深意:“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一一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一体态:“香远益 淸”一一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一观者的感觉。最后两句

4、作者的写作 角度已发生变化,由宜接描述转向观者的感觉。那么,仅仅是对“莲”的感觉吗?这就出现 了关键的转换句“亭亭净植”。历来“亭亭净植” 一句有争议:其一,孙绍振先生认为是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 “植”:其二,是作者误笔,与“中通外直”有重复:其三,“净”为“纯净”之意,“亭亭 净植”是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的总结。我们知道,"亭亭” 一为“高耸直立的样子”,一为"美好的样子”。古义多指耸立,髙 貌。“植”是“竖立”之意,而“直”则与“曲”相对。从字义上来看,其一、其二都难以 站得住脚。那么苴三呢?我们还是从文言文的习性角度来讨论。文言写物散文大多具有以物

5、喻人或托物言志的特性,爱莲说也不例外。文章"出淤 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莲的气度、风范。文心雕龙“比兴” 篇:''故比者,附也”,'理者,切类以指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所以 说,文章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需逐利的世 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作者写莲的时候,肯左想着''君子”,即:“出淤泥 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一一生长环境一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一一体态一一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淸

6、”一一香气一一美 名远扬;'停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体姿态一一优雅、淸高气度。显然,如果前几句更多的是描绘“莲”的自然特征,而“亭亭净植”一句则更多赋予的 是人文情怀,由此可见,文章正是通过这样的“转折”与“委婉”,隐射出文章终究"以物 喻人”的意图,最终完成了由“物”及“人”的过渡。二、探微"文法”明“文意”那么爱莲说的“意”究竟是赞美''君子”还是针眨俗下?是对知音自怨自艾似的呼 唤还是君子"修身以安人”心系时下的情怀?文心雕龙絡裁篇说''草创鸿笔,先标三 准”,第一准就是“履端于始,设情以位体”。"以

7、意役法”,是一切文章写作都必须遵从的 原则。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法”探寻其“意”。1. 把摸"句法”探意图爱莲说有鲜明的句式特征:整齐中有差异,差异中见意图。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最 后一段。1.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鮮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有些类似于 诗歌的“賦”的表现手法,通过反复以强调,同时也通过“同中求异”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 图。第1组是爱莲说的原文,上下句式不整齐,将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句末: 第2组是上下整齐的句式,一一对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放在句末。第1组更重对“竞 名逐利的世态人情的批判”,是伤心、失望与警示:第2组则重“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的表 明”,是知音难遇的伤感。第1组直指社会弊端,第2组则是抒发个人情感。本文的写作目 的也就随之淸楚了。2. 玩味“辞法”悟情感宋人陈骡说:“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偉,乐之有相也。礼无僅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 文无助则不顺因此,我们在解读文章时应重视助辞在文章中的作用。爱莲说全文一 百多字,“之”“也”''而” “焉”“噫”''矣”等词竞然出现二十来次,近占五分之

9、一篇幅。然 而文章读起来音调和谐,文气通畅,毫无板滞之感。这些助词在阅读中需要关注,尤其是末 段的“噫”和结尾的"矣”。“噫”为平声,在段之中,独立成句,使文章结构有了顿挫,情 感有了波澜,悲伤之情更为突岀;“矣”为上声,音调曲折绵长,与对当时的社会弊端的针 眨与警示的复杂情感正相和。此与“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也相吻合。再结合前而剖析句式变化已明晰的作者意图,对英情感的理解能更深刻。由此可见,文 章通过句式的同中求异明确了作者对社会弊端针眨的写作意图,以助词辅助表达了自己的忧 虑与警示。要读懂文言作品,必须对"文言文”有很好的了解,找到它与“现代文”的差异所在, 了解文言文的"习性”与“腔调”,''登堂入室”也就不远了。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第150页,中华书局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