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示范文本_第1页
【人才培养】示范文本_第2页
【人才培养】示范文本_第3页
【人才培养】示范文本_第4页
【人才培养】示范文本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才培养】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经济特区背景,培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二、研究方向本学科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理论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1.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与战略、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特别是研究广东省、深圳市及市内高等院校的高教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和比较深港高等教育政策与投资问题,为有关部门的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2.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向,着重研究高等

2、教育基本原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探讨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考察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历史,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三、 学习年限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若研究生学位课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指导教师确认有能力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四、 培养方式本学科实行以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的开放式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在研究中学习。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3、上至少发表一篇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以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第三及其后作者名次一律不计),或完成相当水平的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报告,或取得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深圳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两类,均为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得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补修课程一般为2-3门,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在个人培养计

4、划中确定。二、免修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所、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三、考核方式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学术报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阅读等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一)学位课程的考核原则上采用课程笔试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二)文献阅读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考核,开题报告通过即自动获得学分;(三)参加学术讲座情况由学生在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记录表上登记,导师签字确认,研究生部抽查,累计10次即自动获得学分;(四)补修课程的考核既可与本科

5、生同堂同卷,也可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在中期考核表中签字确认。(五)考试科目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六)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四、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开始进行,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工作的进度计划。(学位论文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五、

6、培养计划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研究生指导小组应以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指导教师,经本所审定同意报研究生部。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于第一学期结束前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本所、研究生本人和研究生部各持一份。六、参考书目(一)中文部分1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985.2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讲座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潘懋元、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

7、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 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潘懋元.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c.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 胡建华等. 高等教育学新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7 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8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 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2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8、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4 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15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6 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7 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8 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9 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法、英、德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20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 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

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2 陈学飞.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89)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 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4孟明义.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5 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6 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27 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9南斯拉夫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等译.北

10、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0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符娟明、陈树清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3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3美伯顿·克拉克.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34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11、1.3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7 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8 美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9 荷弗兰斯·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0 美伯顿·克拉克著.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苏阿尔汉格尔斯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m.朱宝寰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

12、版社,1987.43杨移贻、张祥云、许建领. 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4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6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外文部分1. joseph losco, brian l. fife. edited(2000)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millennium westport, conn. :

13、 bergin & garvey. 2. sohail inayatullah and jennifer gidley. edited (2000).the university in transformation :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s of the university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 3. ulrich teichler and jan sadlak. edited(2000).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its relationship

14、to policy and practice oxford : published for the iau press by pergamon. 4. tony bush and mariannecoleman.(2000)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 paul chapma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5. maurice kogan . edited(2000).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 a compa

15、rative study london ; philadelphia : j. kingsley publishers.6. philip g. altbach, robert o. berdahl, and patricia j. gumport. edited (1999).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 james j. van

16、patten.(2000)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 case studies for a new century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8. andrew hannan and harold silver.(2000) innova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s buckingham england ; iladelphia :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

17、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9. barbara sporn.(1999) adaptive university structures : an analysis of adaptation to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of us and european universities london ; philadelphia : j. kingsley publishers.10. philip g.altbach (2001).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ate of art. in higher ed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