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传统古筝演奏流派特色鲜明, 地域色彩浓厚 . 当代古筝演奏技法自1955年现代筝曲庆丰年的创作,开创双手演奏技法后,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其中既有对传统演奏技法的传承, 也有大量的创新技法。 其中,传统的演奏技法已经自然地融合到现代筝曲中,在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乐器、 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筝自身的乐器特性发展出诸多中国化、 古筝化的新演奏技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古筝代表性演奏技法的分析,总结出其中属于对传统演奏技法传承的部分及发展创新的部分,并进一步分析当代古筝演奏技法演变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 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不是偶然的

2、,而是由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演奏“场”及听众阶层的变化、 创作群体的多元化、 传统演奏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关键词古筝;演奏技法; 20 世纪;传承;文化ABSTRACT Traditional guzheng performance has distinct styles and regional uniqueness.Startingwith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guzheng piece, Qing Feng Nian (Celebration ofHarvest)of 1955, which in

3、troduced performances using both hands, the performancetechniques of modem guzheng have undergone 40 years of developments. Among thesedevelopments, there are those inherited from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s well as manyinnovations.Modem guzheng performance has naturally absorbed those traditional te

4、chniques. Italso incorporates the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ments andwestern music instruments, and combines these with guzhengs own characteristics todevelop various new Chinese-styled and guzheng-styled techniques. Through an analysisof somrepresentative contemporar

5、y guzheng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seeksto summarize those inherited and innovatand further analyze the various sociological,cultural, subjective and odjectiv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s of these techniques.It is theinevitabl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evolution o

6、f social and cultural lives, the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changes of p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audience,the diversity of composer group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performanceconceptions. KeywordsPerformance techniques;20th century; Inheritance; Culture; Guzheng. 目录前

7、言1 第一章传统演奏技法概述3 1. 山东筝派3 2. 河南筝派3 3. 陕西秦筝4 4. 浙江筝派4 第二章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和传承5 1. 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5 1.1右手技法5 1.2左手技法5 2. 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5 第三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6 1. 对传统演奏技法的改良6 1.1基本演奏姿势和基本触弦方法6 1.2对传统左手技法的发展6 2. 其他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古筝化7 2.1拟声性技法7 2.2轮指7 3. 西方乐器演奏技法的中国化和古筝化8 3.1右手演奏方法8 3.2左手演奏技法8 3.3双手演奏技法8 4. 新技法的创造9 4.1点指9 4.2摇指9 第四

8、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演变的原因10 1. 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引起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10 2.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11 2.1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交触11 2.2东西方文化的碰撞11 3. 创作阶层的多元化12 第五章古筝演奏技法发展的展望13 1. 技巧的高度发展13 2. 音乐的传承性决定了音乐的发展趋势14 结论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1前言古筝音乐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20 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古筝演奏技法作为筝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快速地发展、革新。从第一首现代筝曲的创作到如今, 现代筝曲已经走过近半个世际。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古筝技法演奏形态上的分析、归纳、

9、总结出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特征及其形成的缘由。全文由五部分构成,传统演奏技法概述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和传承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当代古筝演奏技法演变的原因古筝演奏技法发展的展望第一章古筝传统演奏技法的概述。 传统古筝演奏流派的音乐特点演奏技法进行介绍第二章代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和传承。传统右手技法以弹弦为主活动于琴码右侧,其基本任务是拨弦发音,是古筝发音的动力源. 主要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传统左手技法,以按弦为主,在琴码左侧顺应弦的张力,用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按压筝弦,控制弦音变化。其基本任务是饰音,即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形成筝曲“以韵补声”的旋律

10、特点。传统古筝演奏根据地域区分为九大流派,这九派筝曲风格独特。但是总体上以“右手司弹,左手司按”为特色。当代古筝的演奏虽然创新和发展出多种演奏技法,但是并没有放弃“左手司按”这一古筝最鲜明的润腔特色。第三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发展。 本章从对古筝传统演奏技法的改良、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的古筝化、 西方乐器演奏技法的中国化和古筝化以及新技法的创造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借鉴了传统技法,如双按音、 双泛音都是直接借鉴传统技法发展而来的。 轮指、扫弦等技法是将琵琶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化的发展。古筝演奏技法还合理吸收了外来文化,如将钢琴演奏技法进行中国化、古筝化,如复调演秦技法、琶音、快速

11、指序演奏技法等。 还创新出点指、 摇指演奏等技法, 并派生出大搓点指、和弦点指、摇勾、扫要、多指摇等技法。第四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演变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引起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传统演奏技法由于无法在众多音乐体裁形式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因此,演奏家与作曲家不得不发展与创新古筝演奏技法。第二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 包含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交流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第三节创作阶层的多元化。第五章古筝演奏技法发展的展望。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2艺术对各民族艺术的兼收并蓄, 充分反映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筝演奏技法也同样与各民

12、族乐器演奏技法交流。80 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的兴起也推动了古筝新技法的创新,一些作曲家结合西方作曲技法, 打破古筝以往技法的局限创造出许多新的表现技法、新的音响效果,这些原因都促使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结论从总体上对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演奏形态进行总结,解析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发展与事物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3第一章传统演奏技法概述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两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边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困”之说,说到古筝传统演奏技法,不得不说这“九派”古筝由于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城环境、 政治经济

13、、 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演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1. 山东筝派山东筝以它丰富的曲目,刚劲内在的音乐气质和朴实优雅的抒情性在全国享有盛名. 可以说山东筝派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代表曲目有: 汉宫秋月、 高山流水等。山东筝派传统的运指技法及其特点主要有: 1. 大指的运用 (1)大指触弦有力,乐曲的旋律主要用大指奏出,以中、食指为配合。 (2)连续快速的“连劈”是大指的主要技法之一,其节奏感极强。山东筝摇指时一般都为先“劈”后托。 (3)由于大指使用多,它与众不同地以灵活而方便的大指末端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4)

14、 “花指”使用频繁。以大指连续“托”数弦构成的下花指为主。 2. 中指的运用中指通常不独立弹奏旋律. 即使旋律处于低音区,也由大指弹奏。 3. 食指的运用食指触弦力度最小,偶尔协助大指弹奏旋律。在大、中、食三指中,食指运用得最少,在以清丽、纤细风格见长的山东筝演奏家高自成的演奏中,食指的使用比别人稍多一些。它反映了不同个性和艺术情趣的演奏家在运指技法上的偏爱。以上三点是山东筝派右手指法的主要特点,左手指法虽名目繁多,但实际上都是滑弦和揉弦两种技法的变体。2. 河南筝派4河南古筝流派的形成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 又称鼓子曲 )及后来的河南曲剧。尤其大调曲子,可以说差不多概括了河南筝曲的绝大部分。大

15、调曲子,也称鼓子曲,是曲牌联缀体的曲艺形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上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流派所唯以生存的根基,筝伴随着鼓子曲得以生存和发展。演奏技法方面汉魏时阮璃的筝献: “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可谓是对河南筝技极形象的描述。“大兴”和“重发”强调了大指的旋律音,体现了筝曲的重要特色。3. 陕西秦筝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呜呜歌”就是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东汉以后,筝参照瑟的形制进行了改进,既有了较宽的音域,又有“筝筝然”的特点。隋唐以来,

16、各种乐舞、戏曲、曲艺中,带都是很好的伴奏乐器。自到明朝末年,筝还是秦声伴奏中离不了的乐器。总之,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弹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的唱腔便是筝曲发展的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4. 浙江筝派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 起自浙江杭州, 盛于上海 , 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明代开始,筝已在各种丝竹乐曲、宾曲中被广泛地运用。特别是曾经盛传的杭州滩黄说唱音乐中 , 筝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20 世纪 60 年代,杭州出现的国乐研究所,除经常演奏江南民间的丝竹乐外,还演奏弦索十三套等大曲。所用弹拨乐有三弦、琵琶、筝等。今人的浙江筝曲就是杭州滩黄、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

17、20 世纪90 年代起, “摇指”手法的成功应用,使它已作为浙江筝派的特色演技而区别于其他流派。如今“摇指”手法已成为我国古筝演奏常采用的演奏技法。1、快四点 : 即快速勾、托、抹技法的组合技法2、快夹弹 : 即快速抹、托技法相结合的技法。 3、 点指: 即两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 弹奏扩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这种技法可使旋律的气氛更为热烈,气势更为宏大。4、快速点滑 : 浙江筝曲中除有一般的左手吟、揉、按的技法外,还更多采用短促升高、还原的“点”技弦和快速的上、下滑音技法。5第二章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和传承1. 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特点古筝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与变革,传统

18、演奏技法是以“右手司弹,左手司按”为总体特点。 “右手司弹”指右手以大指托劈、食指挑抹、中指剔勾、无名指打摘的指法, 或者是多指结合的弹奏方法拨动筝弦发声,同时控制节奏和音符的强弱变化。 “左手司按”指左手以按弦为主,并不直接弹奏筝弦。在琴码左侧以“揉、按、吟”等手法对右手弹奏的音乐起润色作用,不能改变右手弹奏音符的节奏及强弱。 1.1 右手技法传统右手技法以弹弦为主, 活动于琴码右侧。 基本任务是拨弦发音, 是古筝发音的动力。主要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弹弦发声。单音技法 : 是古筝演奏使用最频繁、最基本的技法。它包括参加弹奏手指的正反向弹法。多音技法 : 古筝的多音技法包括音程、和弦

19、两类。音程主要有双托、双劈、双挑、以及大撮、小撮。历音技法:历音即装饰音,是依靠音位排列顺序上、下刮奏。1.2 左手技法传统左手技法,以按弦为主,在琴码左侧顺应弦的张力。用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按压琴弦,控制弦音变化。其基本任务是饰音,即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形成歌曲“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2. 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传统古筝演奏技法在当代古举演奏中仍然处于主要地位,尽管古筝演奏技法有很大发展,但是一提到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其饶有特色的吟、揉、点等传统技法所赋予古筝的独特的魅力 . 从 1955年,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开创双手演奏的现代筝曲,20 世纪 60 年代的战台风王昌元曲、70 年

20、代东海渔歌张燕曲、80 年代的孔雀东南飞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90 年代临安遗恨何占豪曲、 西域随想王建民曲、直至 2001年之后的敦煌唐人舞黄晓飞曲等作品。无论新技法是多么新颖复杂,曲调是多么灵动, 但是没有一首乐曲因为使用了新的定弦,或是使用了创新演套技法而放弃了传统演奏技法。“吟、揉、点”依然被认为是具有古筝特色的演奏技法。6第三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1. 对传统演奏技法的改良传统演奏技法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的传播,以及专业古筝教育的出现, 古筝教育的普及。出现了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改良。传统技法由于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然而现代筝曲是在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创

21、作的,因此,传统演奏技法就急需顺应时代特征,体现相应的变革,首先是对传统演奏技法的改良,其中包含规范基本演奏姿势和基本触弦方法1.1 基本演奏姿势和基本触弦方法演奏基本姿势 : 古筝演奏有坐式与立式,主要是坐式。演奏时,坐在椅子上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部位即可, 不能将椅子坐满, 否则身体重心后倾, 造成头重脚轻的状态不利于演奏,两脚呈梢息状,左脚靠前,身体靠三点控制。凳子的高低因人而异,演奏时古筝筝琴码与演奏者的腰齐即可。如果椅子过高,演奏不方便; 过低则造成手臂高抬,容易疲劳。 坐的部位与琴体侧板应有一定距离,不能紧贴琴身进行演奏, 因为这样会影晌各种正常而自然的演奏姿态,造成呆板的演奏姿势。

22、基本触弦方法 : 古筝音色的好坏,与乐器本身有一定关系,也与演奏方法有密切联系。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在实际演奏中,运用的弹法有夹弹法和提弹法两种。夹弹法即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发音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或小指扎桩放在琴弦上,使手有所依托, 此为初学的基本方法。 提弹法即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其发音清脆明亮、 音质纯正干净, 演奏时悬腕弹奏,为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除此之外,现代古筝演奏还对假指甲的材质、形制、演奏手型以及各类演奏技法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1.2 对传统左手技法的发展传统左手技法在琴码左侧的琴弦上按、揉、点,润色右手演奏的音符,当

23、代古筝演奏在发展左手演奏技法时, 没有抛弃左手的润色职责, 而是更加美化这一技法, 将其发展变化。如出现双滑音、微升滑音、双揉弦、双泛音等技法。滑音是在当代古筝演奏技法中, 传统的滑音技法在得到使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技法的变体,如在传统的滑音技法中,左手只按一根琴弦,而在当代古筝演奏的技法中,就7突破左手仅按一根琴弦的禁锢, 而发展为可同时按两根或两根以上琴弦。除了左手在按弦数目上的突破以外,左手按弦还在音高上发生变化。双滑音是将原有滑音, 增加为同时弹拨双弦, 并按此双弦的滑音, 例如 :倚秋(徐晓林曲) 中,前奏中出现四次双滑音。双揉弦是传统揉弦技法左手在琴码左边的琴弦上揉按,当代古筝演奏将

24、揉弦发展为揉两根琴弦 . 例如: 黔中赋 (徐晓琳曲, 1997 年) 双泛音是在原有泛音荃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泛音只泛单音, 也就是说产生一个高八度音的音响效果, 而在当代古筝演奏技法中, 将传统泛音技法丰富, 使用双泛音技法,演奏时同时产生两个高八度的音。例如: 铁马吟 ( 赵登山曲 , 1987年) 用双泛音模拟古琴的音色,以清净的音色弹奏梵贝的感觉,演奏时,高声部的泛音要略突出。刮奏(划奏) 对体现筝这门乐器个性特色、 加强音乐表现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刮奏是以右手连托、连抹或连勾、快速奏出五声音阶,模拟清风拂面、江海碧波等。现代演奏技法将刮奏从五声音阶中解放出来,可划琴码左侧无固

25、定音高琴弦, 划前岳山右侧琴弦等。2. 其他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古筝化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依据一定的载体, 再结合自身乐器的特性,发展而成的,例如模拟木鱼的敲击声,模拟琵琶的扫弦技巧等。2.1 拟声性技法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 其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 传统演奏技法都是在琴码右侧的琴弦上弹奏乐音,左手在琴码左侧的琴弦上揉、按、吟等,但是现代作曲家为了扩大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同时也为了探索新技法, 大胆地将左右手从原先的演奏位置解放出来,创造了如拍击琴盒、拍击琴弦、手掌压琴弦、左手捂弦、右手扫拂、先擦弦后弹奏等极具听觉以及视觉冲击力效果的全新技法。这类技法不以弹奏乐音为目

26、的, 而是通过模拟各类音响,如 ( 鼓声、风声、水声、木鱼声、锣声等) 来增强音乐表现力。2.2 轮指轮指是从琵琶演奏技法借鉴而来的演奏技法。左手或者右手的五个手指,即小拇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在琴弦按顺序循环弹奏出密集又均匀的乐音。如同琵琶的轮音,由于乐器本身的特点不同, 琵琶是手指向外弹奏出轮音,而古筝是手指向内弹奏出轮指。古筝的轮指分为定数轮和不定数轮两种。定数轮就是在规定的时值内以规定8数目的音符进行弹奏。 而不定数轮则相反, 就是在规定的时值内不受音数的限制,密集而均匀地弹奏即可, 在记谱中定数轮明确写出音符的数目,由于目前古筝演奏中小拇指处于非主奏手指地位, 因此在轮指的实际

27、使用中, 以四指轮或三指轮居多。 也偶有采用二指轮。3. 西方乐器演奏技法的中国化和古筝化古筝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文化一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受西方音乐的影响。 古筝演奏技法也随着筝文化在西方音乐冲击中,而逐渐发展, 吸收借鉴西方器乐演奏技法。 如充分发挥除大指、 食指、中指之外的手指参与演奏的能力,最大限度拓展左手弹拨技法等。3.1 右手演奏方法传统古筝演奏技法以右手演奏为主。但是主要使用大指、食指、中指演奏为主。借鉴西方演奏技法后, 大胆开发其他手指的演奏, 让五个手指参与到演奏中,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快速指序弹法。3.2 左手演奏技法传统古等演奏技法中,左手主要在琴码

28、左侧琴弦段上按、揉、点等,起到润饰右手旋律的作用。 在当代古筝技法的发展中, 左手突破了琴码的界限, 参与到琴码右侧琴弦段的演奏,丰富了古筝音乐表现力。有和弦,分解和弦,琶音和左手承当旋律声部等3.3 双手演奏技法本文中闸述的双手演奏技法主要以双手同时弹奏。配合的演奏技法为主。其中包括复调演奏技法及快速固定音型的演奏。复调演奏技法是在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出现了复调演奏技法,例如 孔雀东南飞(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1985年)和黄陵随思 ( 饶余燕曲, 1993年)慢板中使用复调作曲技法。这要求演奏者将双声部的音乐线条表现清晰,不能仅仅将左手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多声部复调的音乐表现技法及弹奏技法诠

29、释音乐主题。此种演奏技法看似简单,没有密集的音组, 也没有强烈感官刺激的音响及视觉效果,但是演奏中对演奏者的双手控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是用右手或者左手演奏旋律, 而是双手同时演绎旋律的交织变换, 必须准确表达乐句的起伏、 张弛。是较左手演奏旋律技法更进一步的演奏技法。快速演奏固定音型是固定音型演奏原本也是西方器乐演奏技法中的一种。80 年代9以来,作曲家们将这一演奏技法引用到古筝演奏中来,如建昌月(徐晓林曲 )建昌,系今中国四川省西昌之古称,本乐曲曲首以恬淡、安舒、平实无华的作曲手法,表现了皓月当空的建昌美景,全曲具有浓郁的西蜀风韵,令人不禁对古城回味不已。4. 新技法的创造古筝在建国以

30、来五十多年的技法变革中,不仅宏扬了传统古筝演奏技法, 借鉴中西方其他乐器演奏技法,还大胆创造新技法,给古筝演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4.1 点指点指也被称为点弹, 是双手快速交替的弹奏方法, 这一技法如同演奏扬琴, 用两只琴竹交替演奏。 所不同的是在筝上演奏多为运用双手食指交替弹弦。由于该技法的运用都是在快速的段落中,因此手指的快速弹弦幅度一定要小,不能用手臂的抬动来辅助,应该在放松手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指关节的独立作用,并以指关节的独立活动为主,适当配合手腕。其中包括 : 食指点弹、小撮点弹、大撮点弹、扫弦点弹、和弦点弹等。4.2 摇指摇指是古筝的重要演奏技巧, 演奏时甲片快速来回拨弹同一琴弦,

31、造成密集的音响效果。摇指根据演奏者的个人习惯和演奏需要有可分为:扎桩大指摇、食指摇、悬腕大指摇、食指摇、扶腕大指摇、食指摇、扣摇、扫摇等。10第四章当代古筝演奏技法演变的原因1. 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引起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逐渐加快, 原本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己经被朝九晚五都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所替代。而现代传媒科技空前发达, 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 社会的变革带给人们的是更靳更快捷的音乐文化, 而古筝的传统要求听众扎根与民族传统文化,平心静气地去感受传统文化气息下的筝乐, 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气质。 人们的耳朵在

32、经历了西方通俗音乐、摇滚乐、交晌曲等音乐的灌输后,更需要寻找一种听觉上的新鲜感与刺激,传统演奏技法已经无法在众多音乐体裁形式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因此,演奏家与作曲家不得不发展与创新古筝演奏技法。例如古筝独奏曲战台风(王昌元曲 ) ,创作于1965 年,为了表现码头工人与台风滋烈搏斗的场面,属于现实生活题材,乐曲中运用了许多新技法。 这些新的技法均是为了体现台风的肆虐无情,以及码头工人与台风抗争的情景。如“扫摇四点” 、 “双食指点奏”、 “扣摇” 。另在乐曲中创造性设计了在码外左侧无固定音高的柱外刮按,生动描绘出台风的形象。此曲在70 年代曾风靡全国,同时也推动了新技法的普及与发展。刘夭一创作

33、的 纺织忙 同属于现实生活题材的音乐作品,表现纺织女工繁忙的劳动场景。同样使用了大段的小撮点弹。无论是码头工人还是纺织女工, 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设想在一两千年前的社会, 无论演奏者的技巧再高,没有这样的现实环境, 肯定是无法创作出这类生机勃勃的乐曲的。同时音乐文化不仅是作为一种精神要素渗透到国民当中,而且直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能量,这就是文化产业。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文化的消费市场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而获得巨大利润。社会生产力越发达,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文化产业的发

34、展空间也就越大。同时,文化产业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不断的扩展。古筝音乐文化为了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的消费, 作为满足人精神文化需要的载体,必然会依托市场寻求更丰富、更有特色的消费方式。 当把古筝演奏技法置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加以考虑,可以发现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传统古筝演奏技法所经受的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从未经历过的。20 世11纪的社会现状决定了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其中包含对传统音乐的审美。由于当代社会结构、文化基础、哲学和审美思潮、艺术传播手段的改变等影响艺术改变的因素, 在全球化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构成古筝音乐文化要素的

35、演奏技法也必然随之改变。2.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2.1 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交触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早在周代,中国音乐就出现了雅乐体系,这种雅乐主要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与此同时,统治者也不排斥当时的民间音乐。 如当时的“采诗”活动,就是搜集民间流传的地方戏曲。自汉代起。西城音乐逐渐传入中国,如琵琶、横吹、羌笛、揭鼓等。本来都是西域的乐器,这时已经与来中原原有乐器共同组成了汉代鼓吹乐,这种乐器的组合反映了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融合。 魏晋至唐代, 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 西曲相接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清

36、商曲。以唐代的舞蹈为例,据记载,唐代的舞蹈种类多达一百多个,有健舞、软舞、花舞、马舞等。其中健舞主要从西域传入, 风格以爽朗快捷为主。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各民族艺术的兼收并蓄。充分反映了中国艺术文化的多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演奏技法层面上看,古筝也吸收了如琵琶、古琴的演奏技法。如莲花谣中运用的轮指即是借鉴了琵琶的轮指技法,并且左手不仅仅是单纯的轮指,而是在轮指的同时用左手大指弹奏中声部的旋律。 2.2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的文化观念吸烈冲击着东方古老的国家,西方的流行音乐通过日本涌入中国。 80 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

37、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的兴起也推动了古筝新技法的创新, 一些作曲家结合西方作曲技法, 打破古筝以往技法的局限创造出许多新的表现技法和新的音响效果。 其中比较新颖的创新是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排列打破,有七声,也有多种特殊排列。此外,由于传统的大、中指八度弹弦位置已不适应作品的需要而多用于新的指序弹法,左手的传统上、 下滑音 ( 大二度、小三度)按音法也不能达到作品的需求。另外,通过左手作韵技法的技弦,转换乐曲局部旋律调式、调性功能变化产生如转调、离调交替等色彩变化,这种技法的应用对于古筝临时转调( 不移动12琴码) 可起到一定作用,并使音响色彩更丰富。如李焕之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 、何占豪的

38、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作曲家们新的探索,也迫使演奏家们迅速提高技巧水平,由此促进了古筝演奏技法不断向前发展。3. 创作阶层的多元化传统器乐曲的创作, 原先是由艺人 ( 演奏者本人 )担当创作重任的。 传统的器乐曲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曲牌。在传授的过程中,艺人会受到外在客观因素及内在主观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将乐曲的演奏更加主现化,随着历史的推移,就产生了同一首乐曲的不同版本。另一种创作是,艺人报据自身对乐器本身性能的了解以及对于所传承的乐曲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或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故事的理解而创作的乐曲。 现代古筝的创作阶层可谓是多元化, 有专业作曲家、古筝

39、演奏家或者业余创作者等。 专业作曲家中经过系统的西洋音乐创作技法训练其作品在不失传统的同时,大量融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 如李焕之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 、 茉莉芬芳、 姐妹歌等。在这些专业作曲家中,有的扎根于传统,对古筝演奏技法有较为深厚的功底,如伊犁河畔作曲者成公亮,曾学习过古琴及古筝的演奏,因此在乐曲创作中,更多的继承了传统的演奏技法。13第五章古筝演奏技法发展的展望1. 技巧的高度发展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古筝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霜洗礼后,依然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古筝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人们审美的

40、新需求,产生一系列的演变、创新。例如在形制上,筝最初为 5 弦,经过 7 弦的过渡, 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12 弦,后经过 800 多年的流传,到隋代才形成 13弦筝。唐代是 12 弦筝与 13 弦并存各有分工。 12 弦用于雅乐, 13 弦用于俗乐。到宋代 . 以 13 弦为主,元、明时期出现“ 14 和 l5 弦筝。到清未出现16弦筝,这种形制相对固定一直沿用到20 世纪中期。此后相继研制了21 弦筝、25 弦筝和 26弦筝。目前常用筝为21 弦筝。在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筝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乐器,必然继续拓展丰富其演奏技法,将双手以及传统技法的变体发挥得更加淋润尽致。历史证明, 古筝演奏技法必

41、须以开放的观念、以开阔的视野、 多元化的开拓来进行创作。同样这种观念、 视野和开拓也应当成为今后进步发展的原则。多元音乐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并存。二是同一民族内各类不同音乐文化间的相互尊重。 21 世纪是科技的社会,科技力量促进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科技促进全球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 科技促进了大众传播煤介的高度发达。广播、卫星、电视等传媒技术的发展, 把全球的距离拉近。 这不仅让古筝音乐文化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同时也让古筝音乐文化在全世界的音乐大氛围中兼收并蓄。首先从20 世纪 50年代多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相互渗透,直至20世纪 90 年代最终形成一个发展的

42、整体。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音乐现象,如同全球化绝不仅是孤立的经济行为一般,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政治、文化也紧随其后走上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古筝演奏技法的高度发展正是以文化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各民族( 国家) 的文化在全球范困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并存。这种交流和融合必然会对民族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中,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必将使一个有活力的文化扬弃封闭保守、僵化固执的状态。因此古筝演奏技法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在同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修正、丰富、完善自己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也影响其他文化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一切民族的本土

43、文化彻底消亡和一种14无地域差的世界文化的建立。 在任何条件下, 文化的世界化和文化的民族化、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 共性的文化和个性的文化都是共生的、互为存在条件的。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不是单一的、 一元的,而是在多元文化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2. 音乐的传承性决定了音乐的发展趋势音乐的传承性决定了音乐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 随着生活的多样性, 人们情感体验的丰富多彩, 音乐的的积累也得到相应的反映, 通过音乐艺术反映生活的思想情绪,并从不断积累中使其更加丰富,从而形成艺术的宝库。 当代作品与历代作品, 只要是优秀的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非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积累发展的过程。同样在创作技法、 演奏技法上也存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旧的技法与新的技法之间也存在并列积累的过程。 传统技法成为新技法的基础, 为新技法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新的演奏技法的出现丰富了古筝艺术的表现能力。但并不完全否定旧的演奏技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对于传统优秀技法回归的必要。如在西方音乐领域, 现代派音乐创作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 美学基础、 创作技法的一种回归。 虽然这种回归是在一种全新的历史时期, 是站在一个新的出发点上对历史的回归,但它同时也表现出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