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2_第1页
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2_第2页
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2_第3页
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2_第4页
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名称: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袁月姗刘梓璇类别:v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报送方式:v省级报送作品高校直送作品喜树根器官培养和抗癌物质喜树碱生成的研究袁月姗刘梓璇指导老师:吴鸿(教授)杨跃生(教授)摘要:我国特有树种喜树产生的喜树碱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利 用生物技术将有可能解决喜树资源匮乏的问题,生产出更多的喜树碾 应用于临床治疗。本研究以离体根器官为材料,采用了固体和液体悬浮 培养方法对喜树根在离体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在此

2、 基础上,通过组织化学技术和薄层色谱技术(tlc)对离体培养的根中 的喜树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离体培养的根器官不 仅具有生成喜树碱的能力,而且其能力还可能强于非离体的根。同时, 试验还发现喜树离体根能够很好地适应液体培养的环境条件。离体根有很好的对液体培养的适应性以及更强的合成喜树碱的能力是进行根培养工业化生产的非常有利的内因条件。这些研究结果为应用生物 技术大量培养离体根生产喜树碱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喜树根器官培养喜树碱tlc含量测定喜树(canjototheca acurnnata dscne为珙桐科(lssaceae) 植物,我国南方特有树种。1966年,美国的

3、wii等人从喜树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抗癌活性物质,将其命名为喜树碱(conptotheci n, cptx 1985年,h sang等人发现喜树碱作为一种拓扑异构酶i (topo i)的抑制剂具有抗癌活性,因而为喜树碱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 论基础。经临床试验证明,喜树碱对30余种肿瘤均有明显疗效,且毒副 作用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崔岚等,1999),由于长期以来过度采伐、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工培育技术滞后 等原因,目前的喜树资源十分有限。199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喜树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级别为n级。喜树以种子繁 殖为主,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加之扦插繁殖困难,在一

4、定程度上限制了 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张启香等,2005 x虽然自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 方法已可获得喜树种苗(吕立堂等,2003 ;陈颖等,2004),然而,由于 栽培周期过长及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传统栽培方式在提供喜树原材 料方面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近年来用生物技术的方式生成喜 树碱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张冬艳等,2002;邓冬青 等,2004 ; lorence 等,2004 ;郭勇等,2005 x本研究采用喜树的根为离体培养的材料,并利用仪器和组织化学 分析方法对根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喜树碱生成情况进行试验分析,旨 在探讨离体根对培养条件的要求以及了解离体根器官的喜树碱合成

5、能 力,为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喜树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原始材料采自大学校园内约20年树龄的喜树。于九月份从树上采 集果实,剥取种子。先用洗涤剂与清水间隔冲洗各三次,再用79醇 泡洗三十秒,最后用0.7%欠氯酸钠溶液对种子进行10分钟的表面灭 菌。灭菌后用无菌水漂洗三次,在无菌操作台中将种売和种皮剥去,取 幼胚作为培养的出发材料。1.2方法1.2.1植物组织培养幼胚萌发培养:采用不添加激素的琼脂培养基,每个培养基接种3个幼胚,增殖培养以幼胚萌发培养基为基础,添加蔗糖290 ba1. ons/l,将萌发生长的小苗从茎上切开成带侧芽的小段,每段作为一个外植体, 接种到培养基上

6、。生根培养:将带有4到5片幼叶的无根幼茎接种到含有2糖的 大量无机元素减半的ivb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诱导不定根产生。根器官琼脂培养基培养:采用大量无机元素减半的b5培养基配方,添加蔗糖2% i ba 0. 5ng/ l,酵母浸出物800ng/ l。从以上生根培养中得 到的小苗上切取幼根作为培养材料。根器官液体悬浮培养:培养基成分和根器官的琼脂培养基相同,但 不添加琼脂。以上各种培养,除了幼胚的萌发培养早期(7d)在黑暗的条件下进 行外,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每天光照12小时;光照度1500-2000lx。 温度为(25± 2) °c ;1.2.2荧光显微法观察植株中喜树碱的分

7、布在培养结束后对生长情况相似的3个样品进行徒手切片,以标准品溶液抹片为正对照,在紫外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喜树碱的生成(喜树 碱在紫外光下发蓝绿色荧光)以及喜树碱分布的部位。为进一步分析 观察所得荧光是否属于喜树碱,将一幼根做成压片后观察荧光情况,照 相;然后对其进行乙醇处理12小时以溶去喜树碱,再观察荧光情况并 拍照。对比乙醇处理前后荧光亮度的变化、1.2.3乙醇超声法提取喜树幼根中喜树碱准确称取新鲜喜树幼根1g,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成匀浆,超声提取50niin,冷却至室温,离心。收集上清液。重复超声提 取两次。合并上清液,用真空干燥器浓缩至5nl,备用。1.2.4薄层色谱法tlc

8、测定喜树碱含量1.2. 4.1标准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喜树碱标准品5. 2ng于50n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为溶 剂超声溶解并定容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母液,备用。1.2. 4. 2色谱试验条件展开剂氯仿:甲醇=9 : 1,体积:10ntl ;检测波长:254nrp点样量:5此。1.2. 4. 3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nk并将其稀释至4nt,再以此为母液准确吸 取2nt并将其稀释至4ni,如此类推进行逐级稀释共6次,最终得到浓度 分别为 1.625啤/1_、3.25pg/l、6.5pg/l、13啤/1_、26哗/l 以及 52呼/l 的标准品溶液。按照上述色谱试验条件,分别取标准品及待测样

9、品间隔 点样,进行薄层色谱展开后分析,每样重复测定三次。1. 2. 4. 4喜树喊提取率的测定浓缩后样品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析,计算喜树碱的浓度及含量。2结果与分析2. 1幼胚培养经过培养,幼胚的萌发率达到95%而污染率仅为3. 5%本结果表 明,在9月份取材得到幼胚进行培养是合适的。试验过程中发现,过早 取材,胚胎过小,难以操作并且在培养操作时容易造成对胚胎的损伤; 过迟则由于种売过硬,胚胎和种売紧密接触,很难以从种売中分离出 来。幼胚经过培养,可以生长成为健康的小苗;将小苗从茎部切开取上 部芽条培养,芽条的基部能够形成多数的不定根(图1,图2 x1幼胚萌发所得幼苗图2芽条诱导产生不定根2.

10、2喜树小苗幼根的喜树碱定性分析结合徒手切片技术以及荧光显微技术,参照标准品的荧光特征,对组培小苗根中的喜树碱分布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喜树幼 根、幼茎及幼叶中均有喜树碱分布,与文献报道(刘文哲等,2004)结 果一致(图3-6i3喜树碱标准品抹片图4喜树组培幼根压片5喜树组培幼叶横切片图6喜树组培幼茎横切片对比乙醇处理前后的喜树幼根中相同部位的荧光强度,初步确定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荧光为喜树幼根中结构性物质及喜树碱共同作 用产生的荧光(图7x图7 :乙醇处理前、后,喜树组培幼根压片示荧光强度 a, c :处理前;b, d:处理后2.3喜树碱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本研究通过大量重复实验证明利

11、用薄层层析(tlc)对喜树碱进行 分离纯化,并通过紫外光灯的荧光显色作用,用平面色谱图像定量软件 i nagequan处理,通过样品与标准品荧光亮度的比较,能够可靠地测定 样品中喜树碱的含量(龚苏晓,2003 ;张志信等,2003 x由于拍摄条件光线等差异,每次点样进行薄层层析均要同时进行 标准曲线的绘制,同一条标准曲线不能重复用于不同批次的数据分析。 经反复验证,平面色谱图像定量软件i nageqjan法重复性好,精密度能 达到较高水平。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相比,是一种较为有效价廉 的定量方法(图8从左到右分别为:标准品1、样品1-1、样品1-2、标准品2、 样品2-1、样品2- 2

12、、标准品3。9o用平面色谱图像定量软件i nagequan处理得到标准曲线如12000010000080000峰面 60000 积40000200000iiiiiii01234567喜树碱浓度(微克每毫升)图9喜树碱含量标准曲线2.4液体悬浮培养的根的喜树碱定量分析在成功地对根进行离体增殖培养的基础上,分别测定组培小苗幼根与液体悬浮培养的根中的喜树碱的含量。根据薄层层析荧光显色结 果分析,可得离体培养前后喜树根中喜树碱的变化情况(表1i表1的实验数据说明,离体培养的喜树根具有合成喜树碱的能力,表现为单位重量的喜树幼根中喜树碱含量的增加。其中,培养时间为30 天,1克喜树根平均增加喜树碱约3.

13、3微克。离体培养的根中的喜树碱 的浓度比组培小苗的根中的喜树碱浓度要高的情况,可能和组培苗的 根所合成的部分喜树碱转移至茎叶中去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研究予以 确认。表1离体培养与非离体培养喜树根生长量和喜树碱含量比较分析项目3个月龄小苗(a)4个月龄小苗培养一个月的增量离体与非离体的差值非离体培养根(d)离体培养根非离体(d-a)离体(b-a)根的平均质景(g)0.2230.2780.2930.0550.0700.015喜树碱浓度平均值(mg ml )0.7761.0731.3750.3030.5990.296离树碱含量平均伉(g - g1 rww)3.8604.6626.9650.8023.1

14、052.3032.5固体培养基与液体培养基的效果比较固体培养基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方式,但液体培养方式则相对更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刘展眉等,2006 x固体培养基与 液体培养基的培养效果的比较如表2所示。表2固体培养基与液体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比较分析项r3个月龄小苗(a)4个月龄小苗培养一个月的增暈固体与液体的差值问体培养(b)液体培养(c)岡体(b-a)液体(c-a)根的平均质fi (g)0.2230.2930.3780.0700.1550.085根的喜树碱浓度平均0.7761.3751.6890.5990.9130.304值(咚 ml_1)喜树碱含景平均值3.8606.9657.4

15、723.1053.6120.507(即 g 1)从表2可看出,液体培养基从多方面培养效果均优于固体培养基。 这说明,作为木本植物的喜树的离体根也能够很好地适应液体培养的 环境条件。喜树根的这种生长特性为液体培养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方 便。3讨论和结论植物细胞工程在离体培养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细胞水平、组 织水平和器官水平。由于愈伤组织具有增殖相对较快的特点,是通常进 行次生物质生成研究时采用的主要的组织类型。利用愈伤组织培养生 产喜树碱的研究最早为sakato等(1974)所报道,而近年来这方面的 有关报道仍然不少(hengel等,1992 ; wedenf el d等,1997,邓冬青 等

16、,2004;郭勇等,2005 x从结果看,这些研究都不够理想,主要是在愈 伤组织中难以检测到喜树碱的存在,或仅有痕量的存在。例如,张冬艳 等(2002)采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和进行増殖培养,发现愈伤组织仅能 够产生相当于幼叶喜树碱浓度5喊勺痕量喜树碱。这些结果表明,作为 次生代谢产物的喜树碱的生成可能需要特定的分化的器官组织,要调 控没有分化的愈伤组织细胞生成喜树碱难度很大(顾青等,2006 ),为 了解决愈伤组织喜树碱生成能力低下的问题,lorence等(2004)利用 发根农杆菌转化喜树叶片得到了毛状根,并从这些毛状根中检测到浓 度和正常根类似的喜树碱,但该方法尚存在毛状根的增殖速度和产物

17、的安全性问题。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场所的确定是研究这些合成代谢途径及其调 控机理的基础。因此,关于特定代谢产物的合成场所一直以来都是植物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喜树碱在植物体内的合成场所的研究初见于1994年,该研究指出喜树的叶片不具有生成喜树碱的能力(lopez- lyer 等,1994);两年后由 li u 和 ada ns ( 1996)的研究结 果显示喜树碱是在根中合成。此后,yanazaki ( 2003 )等利用生物化学 方法对喜树碱合成相关酶的分布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喜树碱的合成 场所是在喜树的根部。不久前liu (2004)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 法对喜树碱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进

18、行研究,发现植物的茎和叶中的 分泌道也有喜树碱分布,据此推测其喜树碱可能在根中合成,然后转移 到茎和叶中,并在分泌道中积累。在本研究中,离体的喜树根中的喜树 碱的浓度超过了非离体的根的喜树碱浓度。这个结果,为根作为喜树碱 合成的主要场所提供了又一重要的证据。植物的根是能够进行无限生长的器官,又在多种情况下是合成某 种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甚至是唯一的场所,因此,根器官培 养相对于其他培养在次生物质生产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一般情况 下,相对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器官的离体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喜树 根的离体培养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喜树根的离体培养特性以及离 体培养的根的喜树碱的生成能力进

19、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确认了离体培 养的根器官不仅具有生成喜树碱的能力,而且其能力可能还强于非离 体的根。同时,试验还发现喜树离体根能够很好地适应液体培养的环境 条件。这些研究结果为应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离体根生产喜树碱提供 了有力的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陈颖,曹富亮,李淑斓,等.喜树不定芽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l植物生理学通 讯,2004, 40 (5): 579崔岚,戈升荣.喜树抗癌作用的研究j.上海医院医学,1999, 10(3): 8-12邓冬青,李跃春,张长弓,等.喜树愈伤组织培养及喜树碱的产生研究j.医药导 报,2004, 23 (5): 287-289龚苏晓(译).喜树中喜树碱的快速痕量测定

20、,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 25(1 ): 43-44顾青,宋达峰,张虹,等.0?+对喜树愈伤细胞中喜树碱合成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 报,2006, 22 (4): 624-628郭勇,林桂芸,陈宏志,等.喜树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喜树碱含量研究j.四川林勘设 计,2005, 2: 13-16刘文哲,王自芬.喜树幼枝的喜树碱积累及组织内定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 学报,2004, 30 (4): 405-412刘展眉,崔英德,宾淑英.喜树基喜树碱研究中的生物技术应用jl广东化 工,2006, 6 (33): 67-70吕立堂,朱冬雪,赵德刚.喜树快速繁殖与再生体系建立j.分子植物育 种,200

21、3,1: 829-830张冬艳,赵心清,于放,等.喜树愈伤组织诱导及喜树碱的产生jl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34 (1): 45-48张启香,方炎明.喜树组织培养初步研究jl江苏林业科技,2005, 32 (3): 1-3张志信,张仕秀,宋关斌.从喜树叶中提取喜树碱工艺研究j.生物技术,2003,13 (5): 24-25hengel aj,harkes mp,wichers hj,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llus formation and camptothecin production by cell lines of camptothe

22、ca acuminate. plant cell, tis organ cult, 1992, 28: 11-18hisang yh,herizberg r,hechts k,et al. camptothecin induces protein-linked dna breaks via mammalian dna topoisomerase i j. j boil chem,1985, 260(27): 14873-14878liu w z. secretory struc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accumulation of camptotheci

23、n in camptotheca acuminata (nyssaceae) j. acta bot sin ,2004 ,46( 10 ) : 1242-1248liu z,adams j. camptothecin yield and distribution within camptotheca acumintata trees cultivated in louisiana j. can j bot, 1996.74:360-365lopez-meyer m,nessler cl,mcknight td. sites of accumulation of antitumor alkal

24、oid camptothecin in camptotheca acumintata, planta med,1994, 60: 558-560lorence a, medina-bolivar f,nessler cl. camptothecin and 10-hydroxycamptothecin from camptotheca acuminate hairy roots j. plant cell rep, 2004, 22:437-441sakato k,tanaka h,mukai,n,misawa m.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mpto

25、thecin from cells of camptotheca acuminate suspension cultures j. agric biol chem, 1974, 38:217-218wall me,wani mc,cooke ce,et al. plant antitumoragents,the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of camptothecin,a novel alkaloidal leukaemia and tumor inhibitor from camptotheca acuminata. j am chem soc,1966, 88: 38

26、88 - 3890wiedenfeld h, furmanowa m, roeder e, et al. camptothecin and 10-hydroxycamptothecin in callus and plantlets of camptotheca acuminate. plant cell tis org cult, 1997, 49:213-218.yamazaki y, urano a,sudo h,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alkaloids and strictosidine synthase activity in camptoth

27、ecin producing plants j. phytochem, 2003.62:461-470studies on root-organ cul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tumorcompounds in 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yuan yueshan,liu zixuanadvisors: wu hong (professor),yang yuesheng (professor)abstract: camptotheca acuminata is one kind of trees located exclusively in china and comptothecin (cpt) having antitumor activity is produced by these trees.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may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o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