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_第1页
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_第2页
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3卷第11期2015年11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3No.11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Nov.2015?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5.11.039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王安平,朱善元,葛竹兴,左伟勇,王永娟,吴双,洪伟鸣(江苏

2、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泰州225300)摘要: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学习借鉴了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首次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推进“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在现行体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实施“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丁学研用;校企协同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3、33XC2015)11-0138-03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已暴露出一些问题,尽管之前一直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能力仍然较弱。当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适应新形势,面对新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入才已成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l。这就给高职院校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入“培养入才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

4、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传统高职办学的传承和发扬十多年来,高职院校走过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总结了许多经验,为推进“主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入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传统的提法主要停留在教学生产型上,培养的定位是一般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或一般水平上。初级阶段主要指打开校门,和企业合作办订单班,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立专业,制定课程标准,校企联手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师资队伍,到企业实训等。一般水平就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正在开展的园中校,校中园”“厂中校、校中厂实现与企业的有限融合,共同合办专业等。这些合作还没有

5、进入校企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面对这些问题,校企合作不能单纯依靠对企业的道德感召,而是要建立一种利益共享的机制,形成利益链,这就需要建立实施“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二、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三次定位,首先是关千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提出高职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入才“,然后是关千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6、千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提出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近,高职教育又被赋予“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收稿日期:2015-09-18;修订日期:2015-1(-14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C20l3JSJG083l作者简介:王安平(1980),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齿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搏士,主要从事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第11期王安平等: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139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

7、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改革。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高职院校不仅要适应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必须进入“丁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阶段,使学校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源,成为直接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技术源。高职院校要有科技创新的功能,要能开展自己独特的技术研究,使自己的技术研究成果或工艺研究成果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不仅要让学校跟着企业走,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追

8、着学校跑。高职教育最新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必须重新定位。高职不是定位在培养一般的技能型人才,而是要定位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培养具有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处千中低端,很多生产模式停留在引进技术、引进生产设备或流水线阶段,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材料作为生产要素,将产品再廉价地销往国外,高职入才培养的定位以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开始转为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匹配作用。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如果职业教育仍然滞后千产业发展,其人

9、才培养的质量就会出问题,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关注社会发展的“明天,引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战略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国家创新入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开展科学研究,重点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规范创新,要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转换为教学生产研发型学校,实现转型升级,否则打造一流高职院校只是一句空话。目前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科研项目短缺已经使高职院校无法承担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样作为高职院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创新作为生命,提出“入人创新、

10、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并把科研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期都要有创新项目。从我国的现实和将来来看,企业创新也要有技术教育的人才,要让这些人才不仅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主力军,也要成为创新体系的一部分。纵观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管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是被称作为全球创新典范的美国硅谷,其演化出来的硅谷模式,都是以“校企协同创新”为显著特征3。三、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在现行体制难以突破的前提下,只有用灵活的机制弥补体制的缺陷,才能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高职院校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并为实现

11、这个转变开展路径研究,重点通过“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制定“主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解决学校和企业相互“推动”的动力源,目的是突破制约校企协同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通过政策调整,充分释放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千“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环境氛围,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教师从过去知识一般性传授和操作技能掌握的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实效和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科技开发活动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创业行为直接为经

12、济建设服务。其次,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管理机制,组建“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全面有效融合和整合,主要将学校的知识技术扩散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及校企各自的创新要素,通过新模式、新机制实行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各组织单元以不同方式与企业的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换,加快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师生进行创业活动与商务运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竞争力。再次,制定“主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市场配置机制。市场配置本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在“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遵

13、循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形成双方合作的共识。学校将“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纳入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发展目标中,企业也将推进好”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纳入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目标中,通过市场经济规律配置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和要素。一方面,学校通过“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学术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为自身在加大内涵式发140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月展和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开拓更大空间,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获得自身发展的动

14、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预期目标。最后,制定“主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重点建立一套评价“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质晕的监督体系,把学校的发展目标、院系的工作目标和教师的工作要求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之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要求,形成以“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质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制度是保障,鼓励竞争,动态发展4。总之,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最大关注点是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匹配作用。由千长期滞后千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质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

15、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当前需要的人才,还要培养引领社会发展,面向未来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还是需要入才的支撑。入才是企业运行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又是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主力军,这就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推进“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也是一次机遇。国家提出了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协同育入的新战略,这对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

16、响。参考文献:l教育部国家教育车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6-14)2015-06-23..e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三30/201207/139702.html.2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4吉文林,何正东,堇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3),9-12

17、.ReformandInnovationofTalentsTrainingModeBasedon"IntegrationofWork-study-research-applic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Education"WANGAn-ping,ZHUShan-yuan,GEZhu-xing,ZUOWeryong,WANGYong-juan,WUShuang,HONGWei-ming(VeterinaryBio-pharmaceutical,JiangsuProvinceKeyLaboratoryofHigh-techRes

18、earch,JiangsuAgri-animalHusbandryVocationalCollege,Taizhou225300,China)Abstract:Thispaperis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Chi一naand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vocationaleducationindevelopedcountries.AccordingtoMediumandLong-term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20102020),TheStateCouncilon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otherdocuments,itputsforwardthatvocationalcollegesinChinamustacceleratethereformonthe"integrationofwork-study-research-applic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education"forthefi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