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_第1页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_第2页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_第3页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鲍海波1.科学布局,区域化生产随着玉米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实行科学布局,进行区域化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出玉米区域化生产规划布局,区分出大小区域,在种植区域内部,重点把玉米品种调优、结构调良、应用技术调新,就是要依据市场需求,真正选择品种优良、质佳的高产良种;依据产业化等对玉米的不同需求,在玉米自身内部区域内,种植不同需求的等同玉米良种;切不可一刀切及盲目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比例;突出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善玉米品质,提高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2.继续抓好常规技术措施,努力实现玉米生产的标

2、准化作业常规技术措施是生产经验总结,并经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其提质、增效、增产作用显著。如:玉米催芽坐水种技术,化控应用技术,绿色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的土壤耕作及轮作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等。这些技术生产上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应继续抓好。但应看到很多地方虽然推广了这些技术,却没能真正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到位率不高,玉米标准化作业,是实现玉米生产增产、增效的基本前提。3.抓好新技术推广,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3.1通透栽培技术此技术是黑龙江省农委十大农技推广项目之一,具有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降低含水量、提早成熟等多种好处,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生产区以推

3、广“两垄一平台”、比空栽培、粮粮间作或不同品种的间作栽培,可有效缓解“玉米海”矛盾。3.2紧凑型玉米品种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国家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较平展型玉米的光合势要强,可大幅度增加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及经济系数明显提高,同时其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3.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玉米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是玉米化控剂,其种类较多,作用及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化控剂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所造理想的株形,上部叶片收敛,有利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还可以适当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应用该技术一般可增加种植密度10%,北部地区在肥料投入水平较高的地

4、方应用,种植密度可增加15%。应用方法:在玉米抽穗前710天,每公顷用375ml的化控剂,兑水喷于叶片顶部,不可重喷或全株喷施。4.调整施肥技术科学施肥在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家加入wto组织,玉米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专用玉米品种生产面积的扩大,科学的施肥体系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利于优质、高产、高效的实现。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当中的施肥情况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在施肥技术方面,做到以下几个方面:4.1稳氮、降磷、增钾、补充中、微量元素、增施农肥根据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近几年在多点、定点分析研究及大面积

5、生产调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当中,尤其是玉米主产区市县普遍的营养亏盈情况是,氮素营养基本平衡或有盈余;磷素营养成分在土壤中有较大的积累;而钾素营养投入明显小于作物利用,亏损较大,中、微量元素相对缺乏,长期按传统的施肥技术,这一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不但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成本,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影响效益。因此,在生产当中努力做到配方施肥,做不到配方施肥的地方,应稳定氮肥的投入水平,适当降低磷肥投入量,有条件的地方经试验、示范,可推广磷素活化剂等产品;钾肥的投入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微量元素应进一步补充。近几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缺锌症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缺锌的地块一般每公顷施用量以152

6、25为宜。随着化肥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肥的总投入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对持续农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在施肥技术上,要树立增施农肥的主导思想,积极积造农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后劲,提高玉米产量、品质。4.2减少单一化肥的施用,扩大应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化肥肥料的大面积大量应用,在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等方面的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化肥的应用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及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矛盾明显突出。积极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生物肥料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多数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含有植物必须的大、中、微量元

7、素外,同时还含有大量有机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食品的生产有重要作用。a级绿色食品生产,10的尿素施入水平要与1000优质有机肥料配合施用。为提高绿色食品的产量,增加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必须增加肥料的投入。4.3适当调整种肥、追肥的比例与追肥时间近几年,玉米生产布局的调整,密度增加,玉米的早衰现象严重,应适当调整追肥时间。另外,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耐密中矮秆品种,如在肥力、投入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应用,因其种植密度较大,追肥的数量要相应的增加,做到“前轻、后重”。5.对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等病害应引起高度重视5.1玉米丝黑穗病症状:苗期,有分蘖丛生型、有节间缩短矮化型、有心叶扭曲鞭

8、状型;成株期,黑穗型、变态畸穗型。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侵染循环: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相当于植物的种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至少能存活2-3年,长者可达7-8年。种子表面虽然带菌率不高,却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随植株的生长而生长,引起不同时期发病,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发病后无药可治。5.1.1发生条件种子带菌率高,发生重。因重茬和施入了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粪肥,发生重。播种过深,土壤板结,从播种到出苗期间气候冷凉,发生重。5.1.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

9、关键性措施。轮作、提高整地质量、施用充分腐熟肥料、适时晚播,可减轻发病。药剂防治: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进行种子包衣,100-200克/100公斤种子效果良好。或用含有戊唑醇的其它复配型种衣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也有较好防效。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获得较好效果。5.2玉米大斑病(1)症状:该病为玉米叶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玉米生长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生重,主要危害下部叶片,有时也为害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点状水浸斑,病斑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梭形、中央灰褐色

10、的大病斑,病斑大小5-10厘米×0.5-1厘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也是玉米早衰和秃尖的主要原因,一般年份减产5%以上,2010年我县玉米大斑病是最近几年最重的一年,预计减产达10%以上。(2)侵染循环,病菌突脐蠕孢属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残体内或堆积在村屯附近的玉米秸垛中越冬,作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翌年5-6月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几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到田间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落到玉米叶上,遇到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时,经2小时即可萌发侵染。玉米生长期内可多次进行再侵染,菌源交替,造成严重危害。(3)防治方法。采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进行通透栽培,控制田间叶下小气候,即降低温湿度,有利于降低发病率。控制菌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