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_第1页
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_第2页
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_第3页
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_第4页
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朗诵艺术作品中元素融合的创新性研究    张帅【摘 要】近年来,朗诵艺术作品中逐渐出现了多种元素融合的创新特质,这种变化涉及听觉空间的视觉表达、对朗诵素质的新要求、听众审美的需求变化以及声音产业的媒介融合等。本文简要回顾朗诵艺术的历史发展,探究朗诵艺术作品中各元素相互融合的准则及创新路径,希望对当前的朗诵艺术从业者有所帮助和启发。【关键词】朗诵 声音作品 语言艺术g222 a一、概念与类型:理解朗诵艺术作品朗诵艺术作品是以朗诵文本为依托,以有声语言二度创作为核心元素,以艺术眼光进行审美判断和价值追求,再利用声音处理设备进行三度创作,最终成为具有特

2、定意义的音频作品形式。从朗诵文本的角度出发,朗诵艺术作品可分为叙事类朗诵艺术作品、抒情类朗诵艺术作品、戏剧类朗诵艺术作品。叙事类朗诵艺术作品的创作重在逻辑思维,要求叙述清楚、逻辑分明;抒情类朗诵艺术作品则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表征,追求情感真挚、形象鲜活;而戏剧类朗诵艺术作品旨在用朗诵营造戏剧冲突,兼具叙事与抒情两种特质,视具体情节运用之。二、创新的提出关于朗诵艺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但由于古时没有录音手段,当时朗诵的具体样态已无法得知,故而朗诵艺术以声音作品的方式加以呈现是近现代的事情。朗诵的艺术特征可从百年朗诵史中窥见一斑,“伴随语境的变迁,从原初的戏剧朗诵(舞台表演需要)、诗人朗诵(诗歌探

3、索需要)、战争中的革命朗诵(战争鼓动需要),及至当下的网络朗诵的个体抒情”,都诞生了一批艺术精品。传播目的作用于艺术生态,彼时的朗诵中,有些作品在無形中产生了固定腔调的倾向,外化表现为“高”(语态居高临下)、“大”(题材必须宏大)、“空”(情感表达空泛),以至如今有些听众提起“朗诵”,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是要接受思想教育,事实上这是对朗诵本质的误读。朗诵语态不仅只有语气激昂一种,朗诵内容应当是多元化的集合体,朗诵艺术更是与个体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正在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随着微博、

4、微信和“荔枝fm”“喜马拉雅fm”等音频客户端的不断成熟,新的朗诵艺术声音样态竞相涌现,并为众多听友所青睐,艺术凭借技术的东风迈入了互联网世界,朗诵艺术的演进特点更是从内到外、从内容到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此类表征简略概括为“平”(内容平实、视角平视)、“丰”(题材丰富,内涵丰盈)、“真”(情感真挚、思想真实)和“自”(关注自身、观照自我)。事实上,互联网视野下的朗诵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创意化的信息产品,带有媒介融合的特质,本身就是多种文化艺术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本文尝试从中西方有关文化融合的理论切入,追踪朗诵艺术作品这一形态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并以此扩展开来,进一步探讨其衍生出的新问题及对应措施。

5、三、适用原则及创新路径朗诵艺术作品中的文化融合,就是在有声语言表达的基础上,积极调用各类文化艺术中的鲜活元素,经过构思加工、艺术提炼和蒙太奇手段的变化,有机编排为符合朗诵艺术需要的声音作品。(一)适用原则在朗诵艺术作品创新过程中,应当遵循3个大方向上的原则:第一,作品主题内容统一,包括各类声音内容的意蕴和人文理念等相互一致,服务于此次朗诵的主题思想,深化其精神内涵,真正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艺术效果。第二,作品听觉形式和谐,即人声、音乐、音响等各种类型的元素组合所呈现的整体氛围较为契合,体现在节奏上错落有致,落实在听感上如行云流水。第三,作品艺术层次提升,创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文而文,一

6、味求变,要顺应传播规律,从内在的有机联系出发,以奉献高质量的朗诵作品为要义。(二)创新路径1.融合篇目朗诵艺术作品以主题为中心,以文学结构和朗诵美学为原则,突破“一次朗诵单个文本”的限制,将各类读本有机调和成为一个朗诵文本系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五月诗会的开篇朗诵即是范例,其以劳动为主题,以组诗方式呈现,融合了弹歌击壤歌诗经·伐檀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观刈麦等多个篇目,古诗安排上从短到长,较好实现了朗诵风格娓娓道来、思想步步深化的艺术效果。再如第十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展演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主播曾湉与王凯携手朗诵诗歌夜雨诗经·蒹葭,

7、其声音作品将白居易的夜雨与诗经 ·蒹葭合二为一,但并非是常规的一首诗读完续读下一首,而是别具匠心的重新编排。曾湉先是读了夜雨的前四句,伴随着音乐的转换,王凯开始朗诵蒹葭(曾湉的声音相当于引子引出了全文),待蒹葭朗诵完毕后,曾湉即从第一句开始复读夜雨,到了结尾的点睛处,王凯重复朗诵了最后一句,曾湉也以此句作为朗诵的结束,最终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夜雨被拆解后又与诗经·蒹葭结合,之所以这样编排,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表达主旨,正如曾湉所言:“这两首诗,都很爱。年少时,只道是痛别离、苦相思;如今看,才更懂了什么叫暗相思、潜别离。”2.融合时空朗诵艺术作品创新还可以将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朗

8、诵融为一体。从技术层面讲,多位朗诵者不必身处一地,借助现代的传输手段便可完成合诵;从内容出发,表现为多类文本信息之间跨越地域和时光进行深度联结。在演唱会中时常能够见到隔空对唱的情形,如2013年5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邓丽君60追梦纪念演唱会”上,邓丽君演唱清平调视频首次公开,之后王菲接唱完整的清平调,该形式引起了一时的热议。这对语言艺术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电视节目朗读者第二季中,朗读不止于舞台中央,还“尝试和远在非洲的世界动物保护专家之间的跨时空朗读。”而内容上的时空融合,则可参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的广播音画诗遇见歌(第二季)中的归来吧,诗经,以现代诗来解读诗经是其中一大亮点。在每期节目中

9、,听众都会听到一首与本期古代诗经原文情景、意境相符的现代诗歌作品,似乎在用当代诗重现原文。“这是节目撰稿刘滴川根据每期节目主题,忠实诗的意向,以美为前提进行改编创作的,从而一改诗经高冷 的古典范儿,赋予它一种当代的、唯美的解读。”3.融合语种朗诵艺术作品以同一篇或者同一系列稿件为底本,通过精准翻译,用世界上多个语种进行朗诵,使其能在同一文化语境中焕发不同活力,或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焕发同等活力。事實上,中英双语的朗诵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更多小语种的加入也使得朗诵本身多姿多彩,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18年4月29日发布的多语种朗诵长江诗词,分别使用了汉语、法语、英语、俄语、罗马尼亚语等。4.融合

10、其他艺术朗诵艺术作品以朗诵为主线,从音乐、戏曲、戏剧、电影等各类艺术形式中选取素材,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对于一个常规的朗诵艺术作品来讲,背景音乐衬托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呈现形式,随着文化融合的渐次推进,朗诵除了用歌曲来烘托外,加入从前不曾尝试的表演元素也是创新之举。如青年配音演员赵慧珊曾在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贰柒壹”中推出了一首朗诵作品从前慢,她以作家木心的诗歌为蓝本,不仅结合了歌手刘胡轶的同名乐曲,更是将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精彩对白恰如其分地剪切到其中,朗诵与音乐唱词同频共振,同时每一段落朗诵完毕,都紧密接入话剧中的某个典型事件,有相爱、别离、重逢等,朗诵、演唱、对白三者形成呼应,种

11、种效果的叠加使得该声音作品的艺术性倍增。5.朗诵与解读融合朗诵艺术作品以朗诵为指引,引入通俗易懂的解读形式,进一步拓展朗诵的内涵,展示朗诵之美。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如果说朗诵是对原文的再创作,那么出于解释说明的目的,口语化的解读则更能让听众了解到原文之外的思想精髓。如“央视新闻”微信平台夜读栏目推出的“节气”系列,其间既有知名主持人敬一丹对于二十四节气志书本文字的朗诵,也有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以该节气为题进行的“聊天式”解读,使人更加清晰明了地体会到节气背后的意味,进而深化对于朗诵内容的理解。6.诵者与读者融合朗诵艺术作品中诵者与读者是相对的概念,以文本出发,是指读本原作者与朗诵创作者共读;

12、以平台为标准,则包括播者与听众、名家与素人互读等。不同角色因为朗诵艺术发生联系,尔后形成声音作品。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了“融合文化”理论,其中的核心概念便是“受众参与”。“朗诵”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认可,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皆可发声,满足了个人的朗诵展示欲,符合大众传播中的“参与感心理”。举例来说,致力于用声音做公益的平台“寻声”从首播至今,始终在进行听众朗诵活动,不仅在重庆、上海、天津、成都多地设立线下朗读亭,也鼓励网友线上积极投稿,目前已参与朗诵的既有敬一丹、赵普、徐涛等知名朗诵嘉宾,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听众朋友,行业跨越教育、公益

13、、企业、医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四、问题及反思(一)问题多变1.文本来源不广、不深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朗诵比赛中,总少不了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等名篇的选择,热爱传统文化当然毋庸置疑,但对于几个固定篇目过分地钟情会使得整体的朗诵艺术不甚丰富。比赛之外的朗诵也出现了开合度太小的问题,朗诵者的感情多聚焦于自身小我的爱恨忧愁,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和针砭时弊的社会话题少有呈现。2.朗诵水平参差不齐“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了听众对于参与“读诗”存在的认知误区,其中包括“只有播音员的声音才能入选,只有用播音主持的方式才能读好诗歌”。言下之意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问题:素人的朗诵中虽不乏感人至深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读

14、好诗歌就是件随性而成的事情,不少作品的朗诵仍停留在“素读”层面,即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呈现。3.音频制作简略粗糙许多朗诵作品大都遵循着先行录音,后随意加上一首钢琴曲作为配乐的方式,人声与音乐的比例是否合适、音乐的运用是否别致等问题都未加考虑,殊不知艺术作品应有精品意识。湖北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有一档读书欣赏类节目广播文艺杂志,其节目音乐考究、音响细腻、剪辑准确,充分烘托了朗诵主旨,深受听众喜爱。4.评价体系尚待更新不少人对于朗诵作品的评价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即声音是否好听,其实这是认知上的又一大误区,声音本身享有美感固然锦上添花,但朗诵更为重要的是对朗诵者传情达意能力的判断和语言功力的整体

15、考量。此外,许多朗诵比赛的通用评价标准,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表达恰切、表情适度”等多年来一成不变,在审美法则多元化的今天亟待完善。(二)方向不变1.明确定位“小、大、正”2018年4月3日,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培训班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再次强调了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方向,这对朗诵艺术作品也有着原则性的指导意义。“小成本”自然是声音作品较于影像作品的天然优势;“大情怀”是针对目前朗诵界所出现的个人主义,缺少对于社会和现实关照的纠正;“正能量”则是指朗诵艺术对于真善美要有不懈追求。2.内容为王,质量为上中国传媒大

16、学教授曾志华认为:“要想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声读物,关键还得提升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再创作,这与播读者的水平和能力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所在时代的声音审美潮流有很大关联。”对于朗诵者和制作者来说,若要使得个人朗诵成为艺术,应有狭义与广义的前期准备,狭义是指个人自觉接受语言培训和技术磨练,广义则要求自我加深文化底蕴,锤炼健康的生活态度,洞察生活与时代,不断积淀处世阅历,正所谓有文化才能朗诵出色,贴近时代才能以作品记录时代。3. 鼓励原创,避免同质化“集合平台上的海量音频产品普遍暴露出类型同质化,制作水准低下,具有原创性和版权价值的产品稀缺,相当一部分高质量产品由视频产品简单转化而来

17、等一系列问题,音频市场亟待培育。”朗诵艺术作品既要朗诵经典,也要勇于创造朗诵的经典,这里的经典包括原创文学,同时也寓意着新兴的朗诵风格,如“演诵”“轻读”等,任何一种创新的出现都是时代的进步。五、结语正如电影艺术家莱翁·慕西纳克所说:技术规定了法则。表现手段越完善、越丰富,被表现的事物越有意义,声音艺术亦是如此。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朗诵艺术从创作到传播整个链条都得以产生新的生命力,内部的不断融合是使其外部表现多样性的手段之一,然而,除去技术对于文化艺术间的弥合,朗诵界也呼唤新的思想体系,面对朗诵多年来留守于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发掘语言优势,思考声音本体,以尊重朗诵艺术为前提进行思想上的创新,或许是追求朗诵艺术作品中各元素相互融合的最大价值。注释李德龙:原声态|朗诵界,不缺好声音而缺新思想!,微信公众平台“原声态”,https:/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曾湉:一段·特别呈现|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微信公众平台“遇言”,https:/小朗:<朗读者>第二季开播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丨心血打磨邀您再赴“朗读之旅”,微信公众平台“cct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