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_第1页
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_第2页
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_第3页
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_第4页
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中,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在“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部分有相应的标准,即在“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在这条标准中有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这条标准以让学生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为主要目的,认识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而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在学生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 当中。地理3的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3的核 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

2、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在课程标准中也有具体耍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 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 护措施”。这条标准中列举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屈于生态环境问题。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观与资源观,是课程标准 中提及的“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具体体现与强化,以期 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养成保护环境等行为习惯,这也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 及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目的。图1为选修6 “环境保护”的课程标准结

3、 构图,在选修6中,第一个专题“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全面性的介绍;紧接着“资 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 与防治”是分别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进行 的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扩展学生 认识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视野。“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即本次讲座 的主题,直接与选修6中的一个主题切合。ffll “选修6环壇保护”课程标准结构在选修6中有关“牛态环境问题与牛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标准如下:举例说 出主要的牛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牛的原因;以某种牛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 的一般过程;举例说

4、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彫响;读图说岀我 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岀生态环境保护的 主要措施及其作用。针对具体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环境 问题的教学,一方而需要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形势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能清楚应 对措施,另一方而也需要以此为载体,使学习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帮助学生建立可 持续发展观念的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突岀人地关系这个地 理学科的核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 能量组成,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共同构成来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

5、 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齐种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生态因素构 成,并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可见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在含义上非常接近,只是自然环境的范畴更广阔一些,各种天然因素都可以说是 自然环境,但只有以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除此以外其他 可成为自然环境但不能成为生态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 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 和条件的总称” o其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和可开发利用性,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 境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其含义比自然环境要小。自然资源与

6、生态环境两者存在部分交叉,但侧重点不同。以湖泊为例,湖泊 生态环境侧重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而湖泊水资源则侧重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如提供渔业养殖、提供城市用水和灌溉 用水、发展旅游业等。也有一部分资源是资源独有的,如能源、工业资源等。因 此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关系。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一个较广的范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环境的一 部分,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关系。(2)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辨析环境问题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齐种现 象。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环境污染和环境

7、破坏会导致环境各组 成成分变化,进而引发功能和状态的变化,最终导致坏境变化。因此也有些学者 将环境问题划定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环境变化三类,但结合高中新课程标准, 我们主要在这里谈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 费,生态环境破坏即生态环境问题,其有自然原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由于人类 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不当导致该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或下降。在人类过度开发 利用生态系统引起生态破坏时,势必同时也会岀现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引发 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也会岀现资源问题。因此坏境破坏包括生态坏境问题(生 态环境破坏)与资源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因此从广义上说,环境问题 包

8、括环境污染、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变化,而狭义的环境问题仅仅指 环境污染。2. 生物圈与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慕础生物圈是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 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大气圈、水 圈和岩石圈是无生命的圈层,而土壤圈和生物圈则是具有类生命和生命性质的圈 层。生物有机体参与各种地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并作为活跃的物质形式在自然 界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生物虽然非原始地球所固有,但自从生物 出现于地理环境中以来,其地位日趋重要,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生物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和

9、生存条件,是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自然界,生物体总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其生存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形成了一个自组织的统一体,这样的生态功能单位叫生态系统。而地球表 层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由陆地和海洋等各种大小不等, 种类繁多、复杂程度各异的生态系统镶嵌而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几乎都来源 于太阳,而实现能量流动的物质循环所需的化学元素来自于地球表层的大气、水 体、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有机体都能从其周围环境中 吸取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通过排泄或呼吸作用把废物排到环境 当中,当生命有机体死亡后,其残体通过微生物降解而形

10、成简单化合物,也返回 到周围环境中,供生命有机体再次吸收。这种由生命有机体及其产物与周围环境 之间反复不断地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然 界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土壤和生物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大 气一水一土壤一生命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复杂流动网络。当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 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在 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就 是生态平衡。由生态平衡的概念可以看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大都 与如下两个方面相关:一是人类干

11、扰来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过程,使得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失去平衡,二是在人类的强烈干扰下,地球 表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衰退和丧失,而打破生态平衡。这些生态环境问题 必然影响生命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从地理视角来看待地球表层 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可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球表层的大气、 水体、岩石、土壤和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能量推动下作为一个整体处 于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之中。正是由于这些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若其中某 一要素或部分或环节发生变化,必将导致其他要素、部分乃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12、整体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各要素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 约,并力图相互适应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正是将作用在地表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过程结合在一起,将地球表层维系成为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地球表 层自然地理环境获得了整体性特征。同时,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通 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断进行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各要素也正是作为整体的一 部分参与到这个循环过程当中,因此认识地球表层生态系统需要用动态眼光,认 识到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开放系统。因此认识自然环境特征和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可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别认清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参与 的循环而维系的动态平衡

13、过程。3.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环境环境环境采集狩矜社会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图2人地关系演变示意图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fl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 所不同的是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两者关系 的转变产生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地球表层 生态系统中的能力,一方面不断改造着地球表层的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自然环境, 一方面又不断地创造出人为环境,使得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地球表层生态系 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图3人类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模式图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在养分等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之上,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 程。人

14、与环境关系的改变,使得人类逐渐具备改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能力,经 人类活动改造后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为控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输 入与输出基础z上的非闭合循环,这一人工系统所需要旳能量主要來自于矿物燃 料,是不可更新的;而人类制造的大量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z屮,超过环境的自 我调节能力z后便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表现为养 分的流动,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许多环 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等环境问题也显得越來越突出和紧迫。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或者广义上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一 是人类经济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15、源本身及其代用品的 再生产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生态平衡等两个方 面入手。因此总的来说,在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时,可以有 以下要点:一是从生物圈和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来说,要认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中地形、气候、水文等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一方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认识 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另一方而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二是要认 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即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时,从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一动态系统过程出发来看生态平衡如何受到破坏,同时也可 以

16、从时间角度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在具体教 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对从整体角度把握整个自然地理环 境以及人类活动怎样通过物质循环影响地理环境等方而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引入部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梳理人地关系认识展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示意图,提问:1 示意图的结构是什么?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谁起着核心作用?教学讲授部分:一、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二、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还是生态环境问题?1. 水土流失的概念;2.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系;3 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现象为什么能演变成生态环境问题?三、黄土高原

17、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1.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的吗?(通过历史文献说明历史上黄土高原 地区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2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人类哪些行为破坏来植被?(历史上开垦耕地、 薪柴、修建长城和宫殿等;现代砍柴、开矿、种地、放牧等人类行为)3人地关系的核心是谁?(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人类行为影响自然 环境中的植被一一植被覆盖率降低引起自然环境齐要素的变化一一一旦破坏程 度超过环境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一一回答人类是 人地关系的核心)四、人类行为如何加剧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分别从地貌、植被和土层来说明生态环境较为 脆弱,建立黄土高原地区自然

18、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五、如何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资料,陕北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等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在认清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人类控制自身行为,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恢复黄土高 原地区生态环境,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小结:以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一水土流失为例,运用自然环境整 体性原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能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即人类要遵循客观 规律,调节自身行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较为深刻地剖析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有如下几 个亮点:(1)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渗透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来动态维 系的过程。整个生态系统

19、物质循环过程中若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如植被变化, 会导致整个系统都发生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后破坏生态平衡并使得环境逐渐丧失 自我调节能力,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运用这一原理的好处是使得学生能提升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掌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能在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2) 从时间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即通过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变化。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发展演 变过程,渗透人地关系的演变历史,在时间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 系观念,这也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时间观。(3) 注重区域联系,透过水土流失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联系起来,这是 地理学科重视的区

20、域观,也达到来课标要求的“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 其他区域的影响”这条标准。但是我们这一教学案例评析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如下拓展思考:如这个教学 案例仅提到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环境发生连锁改变,但黄土高 原地区自然环境当中仅仅只是植被这一个要素首先发生变化吗?是否会有气候 变化的背景在里而?其次,从历史上看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每个阶段的人地关 系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人地矛盾恶化的临界点在哪里,或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深刻剖析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认识。 此外,在整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时哪些措施是有效且符合自然规律的,哪些 措施可能是徒劳的?也

21、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探讨。4. 我国而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的区域而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据2010中国坏境状况公报,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而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 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强,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 不断丧失和流失,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 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超载过牧、破坏生态用地等影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依然突出。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对于环境的危害十分严 重。水土流失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当地的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 的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

22、生产力的下降。至2010年,我国现 有水土流失而积356. 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而积的37.2%。水土流失还造成 下游河道、水库与航道、港口的淤积,减少内河航运的通航里程;水库的淤积危 及行洪安全,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早、半干旱和某些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 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我国是世界 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而积约100万平方千米,且近年 来沙化土地而积有迅速扩展的趋势。我国森林资源匾乏,草场退化严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6. 55%,不及世界 平均水平的29. 6%,且森林资源还存在乱砍滥伐的

23、现象,间接导致水土流失问题 严重,并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长期以来,对草原的粗放经营,不合理开垦,过 度放牧,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使草原不断退化,我国草地退化面积达到2/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 捕捞捕猎,使我国大量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种群数 量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中国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 力差。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 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物种濒危程度 加剧。据估计,中国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其中,裸子植物、

24、兰 科植物等高达40%以上。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种脊椎动物而临灭 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 明显。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国有190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而临十分严峻 的形势。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这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等多种途径来开展。例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 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黄河上中游地区以防治水土流 失,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减少入黄河泥沙,节水旱农;在长江上中游地区,一方 面要防治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要保障江河安全,大力种植林树果树;在风沙区以 防治荒漠化

25、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增加沙区林草植被而积,同时采取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在草原区要防防三化,即沙化、碱化、草场退化, 以提高其载蓄能力,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如何把握这部分内容,我们通过一节课例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来探讨。【案例】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民勤县为例一、民勤的自然地理概况1展示民勤的地理位置2展示民勤荒漠化现状的图片,说明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曾经的绿色 明珠成为现今北方四大沙尘源地之一,民勤附近的青土湖干涸情况、民勤绿洲边 缘沙丘活化、绿洲减少、沙丘推进民勤绿洲)二、民勤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

26、因一一学生活动,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及植被等条件分 析得出民勤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一通过设问“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的关系”, 找出气候和土壤为主要因素。2人为原因一一给出资料和图片,学生小组讨论环境恶化原因(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3. 总结原因一一90%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三、防治民勤沙漠化的重要意义展示图片资料,说明民勤绿洲存亡与河西走廊关系(流沙越过长城、侵害农 田;沙尘源地,侵袭北京的沙尘暴等)一一通过事实认识民勤生态恶化带来的危 害,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四、治理荒漠化的措施1 展示图片和资料,直观认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关井、压田、搬迁、封育),

27、 思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2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人工造林、防风固沙屏障、压沙、“民勤县绿洲 沙漠化防治与社区生态扶贫”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等)3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自然植被)小结: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战略与对策的核心是消除 贫困。这个教学案例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民勤县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而来进行案例评析:1 在进行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时,最核心的内容及其教学价值应该是什么?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核心应当落在人地关 系上,这个教学案例将教学核心放在来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上,是符合这个主题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1)可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 性原理,从当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这样就能将自然原因和人为 原因整合起来;(2)应当介绍荒漠化的概念,(3)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 因也应当分出层次,谁先谁后,为什么人为因素会逐渐成为主要因素? (4)民 勤地区荒漠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折射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2. 分析这部分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个教学案例主要深入剖析民勤县的荒漠化问题,在认识民勤地区自然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