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韩娇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一成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风险管理要求也越来高。风险是金融行业发展避免面的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有着巨大的意义。本文就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0 引言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杂诈骗的行为,给我国当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互联
2、网金融风险,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1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业务的往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为此,做好风险管理意义重大。2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
3、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延伸到自助转账、第三方支付、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互联网金融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所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日渐繁荣。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非工具,它本身具有开放性,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需要承担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如竞争风险、信誉风险、经营风险等,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互联网金融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1
4、。3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一)网络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是与互联网为依托的,人们在进行金融活动中的时候需要依靠计算机或移动设备来完成,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系统遭受到攻击,就会造成重要的信息泄露,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二)竞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扩大了金融交易方式,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传统银行价格面临着的较大的竞争风险,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银行的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三)信誉风险信誉风险指的是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不能按照约定时期履行相应的职责,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
5、来实现交易,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对于企业而言,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会虚构自己的财务信息,等到了偿还贷款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借经营不善,不再规定日期内归还。另外,在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常见的信誉风险有卖家信誉风险,买家信誉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誉风险。如买家在支付款项后,卖家不能按时发货,这就是典型的卖家缺失信誉(四)法律风险尽管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的规定还没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不适应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市场发生纠纷,严重的还会引起网络诈骗,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一
6、)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而网络安全风险作为威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在互联网金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国传统银行既迎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在机遇面前,银行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面对挑战,银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弊端,要善于扬长避短。在银行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强化资产负
7、债组合,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负债可控性,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3。(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个人进行客观的信用评价;其次,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确保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4。(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在这个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确保金
8、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规范金融套利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对金融活动的敏感性,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的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5。(五)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扎,我国金融行业引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然是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为此,对于个人而言,在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
9、业务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银行而言,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发展信贷业务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时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在银行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6。(六)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信贷业务在银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确保银行信贷业务的稳定发展,加大专业内控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金融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高超的沟通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与客户沟通中能够维持银行与客
10、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具备超强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对银行内部,银行必须加大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养;其次,同时还要放开政策,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培训。另外,为了稳住人才,商业银行应当为专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待遇及收入待遇,进而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5 结语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增加了金融风险。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金融行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法,降低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活动安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吴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2康欣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六价五彩钝化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新能源汽车销售担保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中国印刷油墨刮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版商业街区停车场车位租赁运营协议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个人销售代理合同2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聚氨酯冷库保温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寄养服务合同宠物救助与收养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同3篇
- 2025年厂房设备租赁与智能化改造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绿色能源船舶买卖合同4篇
- 中央202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外呼合作协议
- 小学二年级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800道题
- 保险公司2025年工作总结与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公司领导在新年动员会上的讲话样本(3篇)
- 眼科护理进修专题汇报
- GB/T 33629-2024风能发电系统雷电防护
- 深静脉血栓(DVT)课件
-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数学试卷
- GB/T 19885-2005声学隔声间的隔声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现场测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