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1页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2页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3页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4页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报告说明 】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研究课题,是夷陵区委党校校委会确 定的 2007 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并上报市委党校获准立项。此课题是根据中共中 央、国务院 2007 年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确立的。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 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 重要举措。 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对于夷陵区如何认识现代农业、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题组以今年三月正式

2、成立,副校长苏承喜为组长,问瑛、 白红、秦长鑫为成员。课题研究工作受到了校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 力、财力、时间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深入基 层,调查研究。我们先后深入到鸦鹊岭、龙泉、邓村、小溪塔、幛村坪等乡镇、 村组、柑橘基地、茶叶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稻花香集团公司、萧氏茶叶公司、 荣盛柑橘打蜡保鲜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柑橘、 茶叶协会等专业组织和农户进行了调 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 材料。二是搜集材料, 分析研究。 我们先后到农业局、 档案局、水利局、财政局、 民政局等单位收集资料。汇集材料,分析现状,学习文献,

3、拟定提纲。三是起草 报告,修改定案。研究报告起草后,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提出 修改意见,最后定稿。本课题针对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首先,在阐述对现 代农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夷陵区农业发展现状, 通过翔实的数据考 量和定性分析, 认为夷陵区农业发展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起步阶 段”;其次,探讨了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重点提 出了夷陵区到 2010 年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提出的 主要措施有: 建立农业开发实验区、 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一体化经营、 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培

4、育现代农业建设主体等 六个“加快”的对策措施。 本课题调研报告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并在前期广泛调研 和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中地反映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基本观点和主 要成果。【报告正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夷陵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到 乡镇、村组、农户、农业基地、企业、农村合作

5、组织、农产品销售市场等部门和 单位,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一、夷陵区农业发展现状(一)对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深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 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 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 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 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 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6、。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我国 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 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 现代科技和装备、 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 ,现代 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 实现利润最大化。 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 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 ,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 不仅数量

7、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 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 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 使农民真正享 受到农产品加工、 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 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 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一般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

8、阶段: 准备阶段、 起步阶段、 初步实施 阶段、基本实现阶段、 发达阶段。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制订指导全国 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时, 制定了量化的阶段性标准, 分别从农业外部条件、 农 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将评价指标确定为十项: 1. 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农村人均纯收入。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 4. 科技进 步贡献率。 5. 农业机械化率。 6.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 7. 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 产总值。 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 9. 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 10. 森 林覆盖率。 13 项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 4 6 项为农业生产本身

9、条件指标, 7 10 项为农业生产效果指标。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评价的具 体标准应随时间的推进而作相应的调整。 (见附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二)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夷陵区在 342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 分布着 12 个乡镇、街办, 205个村, 17个居委会,总户数 18.39 万户,其中农户 12.72 万户;总人口 51.7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39.47 万人;有耕地面积 235 万公顷。依据指导全国的农业现代化 指标体系量化的阶段性标准, 来考察量度夷陵区 2006年指标实现情况, 见下表。(1)夷陵区现代农业的指标考量。由上表可知,在10项指标

10、中,有6项达到起步阶段标准,有3项达到了初 步实现阶段标准,1项达到了基本实现阶段标准。总的看,夷陵区的农业只能算指标名称单位起步阶段标准初步实施阶段标准基本实现阶段标准(1)社会人均GDP美元1803(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4072(3)农业就业与社会就业比重%64(4)科技进步贡献率%43(5)农业机械化率%26(6)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70(7)农业劳均 GDP美元1379(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当量)吨2(9)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美元1884(10)森林覆盖率%49.5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2)农

11、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的基础上,形成了茶 叶、柑桔、优质畜牧三大支柱产业的农业新格局,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粮油农业经 济结构。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11亿元,其中茶叶产业产值1.9亿元,占 农业总产值的8.2%;柑桔产业产值3.9亿元,占16.9 %优质畜禽产值9.1亿 元(现行价),占39.3 %优质粮油产值3.9亿元,占16.9%。由此可以看出, 夷陵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单一粮食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变,而且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到 2006 年底,全区的茶叶面积为 8327公顷( 12.49 万亩)。全区茶叶产量 6129 吨,茶叶产值 1.9 亿元。邓

12、村乡、下堡坪乡、太平溪 镇和乐天溪镇等四乡镇是夷陵区的茶叶主产区, 茶叶主产区连片集中。 夷陵区已 成为湖北省产茶较多的县 (区)之一, 其茶叶生产已被纳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 区域和全国茶叶优势规划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夷陵区 的大宗绿茶具有绿豆滋味板栗香的独特品质。 全区共培育出 “邓村绿茶”、“峡洲 碧峰”、“金香品雪”、“裕茗碧剑”等茶叶品牌,其中“邓村绿茶” 、“峡洲碧峰” 获省级名茶称号。我区茶叶生产的科技水平、综合效益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其面积、产量、效益在全省排名为第六、第五和第五位。到 2006 年底,全区柑桔面积已达到 17537 公顷( 26.3

13、万亩)。其中结果面 积 20 万亩。2006 年全区柑桔总产为 26.72 万吨,销售收入 3.9 亿元。夷陵区是 全国最适宜种植柑桔区域之一, 其柑桔主产区主要连片集中分布在鸦鹊岭镇、 龙 泉镇和小溪塔街办。 2003 年夷陵区被国家农业部纳入全国柑桔优势产业区域。 主栽品种三大系列:一是温州蜜柑系列。有特早熟、早熟、中熟品种;二是椪柑 系列。主栽品种三个;三是橙类系列。有锦橙、脐橙、夏橙等三个品种。目前已 引进了 43个新品种,在生产上主要推广橘橙七号、日南 1 号和不知火等三个优 良品种。培育出两个柑桔品牌: “晓曦红”、“小溪塔”。全区的柑桔面积和产量多 年来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因此,夷

14、陵区有“橘都茶乡”之美誉。在生猪生产上主要推广由长白猪、约克夏和杜洛克杂交繁育的“三外肉猪” 优良品种。 2006 年全区生猪出栏为 75.49 万头,全区突破了人平(指农村人口) 育肥两头猪的生产水平。茶、柑、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3)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以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合作组织) +基 地 +农户、经纪人 +基地 +农户等三种主要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步建立。 全区有 4.9 万个农户、 9.07 万人从事柑桔生产; 3.4 万个农户、 4.7 万人从事茶 叶生产;畜牧业则更是家家户户都养猪。全区还出现了百头以上养猪大户 1100 多户。成立专业合作经济

15、组织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主产乡镇 (街办) 农民发展农 业生产的现实选择。到 2007年 10月底,成立各种协会和专业组织 97个。其中 区、乡、村三级共有柑桔产业协会 8 家,基本覆盖了柑桔主产乡镇、村。邓村乡 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 鸦鹊岭镇成立生猪产业协会。 顺应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鸦鹊岭镇建成了荣盛、 嘉源等两家柑桔罐头加 工企业,柑桔罐头年生产能力为 9 万吨。全区现有柑桔打蜡生产线 58 条,年处 理柑桔保鲜能力为 15 万吨。基本满足了全区柑桔加工和鲜销的需要。全区现有 萧氏茶叶公司、 邓村茶叶有限公司、 鸿渐茶叶公司、 昌发茶叶公司和三峡国际旅

16、游茶城等五家茶叶龙头企业;229家茶叶加工厂,加工厂房面积 94200卅;拥有 制茶机械 1970 台(套),其中名优茶加工机械 557 台(套),有机茶加工厂(车 间)13家,有机茶加工机械 310台(套);从事茶叶加工人员 1316人。全区现 有茶叶销售商家 205家,其中外出设店经营茶叶有 129家,从业人员 700人。基 本满足了全区茶叶生产的需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有史光权年销售生猪 40万 头的销售大户,农民养猪不愁销路。从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农户、专业 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四个要素来看,夷陵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4)三大支柱产业的生产步入科学种养的轨道。一是茶叶

17、、柑桔、生猪生产 都做到了良种化。 二是科学种养技术逐渐被农民所掌握, 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在 茶叶、柑桔生产上开始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柑桔生产开 始推行“天上挂灯”、“树上挂虫”和“地上种草”的生物防治模式。在茶叶生产 中推广无性繁殖育苗和有机茶生产技术。 在柑桔和茶叶生产中大力推行测土配方 施肥的新技术。 在生猪生产上实行按仔猪、 肉猪、 母猪的营养需要实行配方饲料 喂养的饲养技术。( 5)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生产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全区农业 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 56%。机耕面积达 60%,机植保面积达 95%,机收水平达 20%, 机械灌溉面积达 8

18、5%,机械加工水平达 98%,农业运输水平达 90%,机插和经济 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全区村村都通了公路。 柑桔主产区 90%的组都通了水泥路。 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乡镇(街办)的末级渠系建设通到了柑桔田块,大大改 善了橘园的灌溉条件。(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的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也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加工和 销售一体化,凝聚力、带动力不强。二是科学种养技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三是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销售有时很难,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四是标准化生产只是刚刚起步, 大量产品还是传统 式生产模式, 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19、 五是虽然三大优势产 业创立了几个品牌, 但品牌的带动效用很弱。 许多农户没有按照品牌标准和要求 进行生产,其产品既影响品牌声誉又影响经济效益。二、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支农惠农方针政策,特别是近几年的对农业的“减、 免、补、贴”的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的有利条件,就夷陵区而言,具有以 下有利条件。1.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夷陵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 的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充足的水、电、煤、气能源,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基础条件。 夷陵区处于 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

20、 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所在地。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 温 16.3 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 79%,日照时数 1656 小时,年无霜期 277 天,从 南到北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特点, 非常适宜各种作物的生长。 农特产品盛产粮、 油、烟等农产品和柑桔、 茶叶、 桑蚕、香菌、 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 该区山高, 气候多样,是林、茶、果、药集中产地。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土地面积 44581 公顷,其中水田 20231公顷,旱地 24350 公顷,除开园地、林地、牧草地、工矿 及居民用地, 交通用地和水域面积外, 还有未利用地 21332公顷

21、(已除去裸岩面 积)。旅游资源独特:有人间奇迹的 “两坝一峡 ”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 “三峡画 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 “万年活化石 ”中华鲟,神秘难猜的 “千古之迷 ”巴人 悬棺,还有正在崛起的黄牛岩环坝风景区、 山清水秀洞奇瀑美的小峰风景区、 人迹罕至的白马大峡谷等让人留连忘返。交通便利:距火车站10 公里,距三峡机场 30 公里,距港口 12 公里,距中心客运站 10 公里。境内三条高速公路(汉宜 高速公路、正在兴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 ,两条铁路(焦柳铁路, 宜万铁路正在建设中) 一条长江黄金水道与空运 (三峡国际机场) 构成了立体交 通体系,为华中地区最便捷的交通枢纽

22、城市之一。广播、电话、电视覆盖全区, 已建成现代化数字通信网,光纤已通达所有乡镇,构筑起发达的现代 “信息高速 公路”网络,是长江中上游的信息传输枢纽之一。财政、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等 社会服务体系完备。充足的能源: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量为11 万千瓦时,目前已开发 4.37 万千瓦时,还有大量水能资源亟待开发。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是全 国乃至世界能源密集区。 从自然资源到社会条件, 从定单到生产, 从生产到加工, 从加工到流通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基础条件。2、农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快速增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 尽管农村经济规模并非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指标

23、, 但它是农 业现代化必不可省的物质基础。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打破了单一粮油生产 的格局, 建成了茶叶、 柑桔和畜禽三大优势产业。 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的三分之二。3. 形成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国家、省级知名品牌,带动了基地、农户的经济 发展。如,萧氏茶叶公司、 稻花香酒业和玉米浆饮品公司以及邓村绿茶和稻花香 成为国家级品牌。4. 农村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有较快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 市场基础。建成了川东鄂西最大的“三峡国际茶城”和“长江批发市场” 。5、农机装备初具规模。全区有农机总动力 207761千瓦,拖拉机 1903 台, 微型耕作机 450 台,配套农机具 2

24、974 部,排灌动力机 26170台,农用水泵 26295 台收割机械 58 套,脱粒机 2225台,机动植保机械 512 台,农产品加工机械 21560 台,饲料粉碎机 1082台农用机动船 387艘,增氧机 70台,农用运输车 1294 辆, 机动三轮车 1204 辆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 农村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在我区农村已 初步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 这批技术力量将成为下一步农 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全区有农业科技人员达 45 人,其中高级农艺师 6 人, 农艺师 28 人,还有一批退休的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

25、津贴 的专家。这些有利条件充分表明夷陵区的农业, 具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独特的自然条 件、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厚重的人文基础。(二)制约因素(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增收增效 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制约。(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抵御灾害侵袭和防控 重大动植物疫病及外来生物入侵的制约因素加大。(3) 确保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受价格与政策空 间有限的制约。(4) 随着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要整合资源, 聚焦发展受到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经济组织和协会的 服务力和凝聚力不强。原因之一,单个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这种 家庭经营格局,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影响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原因之二,分散农户作为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其规模经营实力单薄,难以与社 会化大生产进行对接, 特别是个体农民分工协作能力差, 这种分散的市场主体地 位很难与集中的大市场对接, 被动经营也难以在大市场中获得竞争主动地位; 原 因之三,分散的个体农民科技推广应用手段落后, 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 农业技术改造, 导致农产品质量提高难、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难、 农业抗市场风险 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5) 农村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