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汉字看中国的茶文化摘 要茶,产于中国。茶最早出现始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至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是摘采茶、制做茶、饮用茶的文化,其历史久远,博采众长。茶文化的表现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而汉字却是中国最古老最美的“方块字”,它是表意文字。所有事物在汉字的表达下形象具体,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的研究方向是从汉字这个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中国茶文化中与茶有关汉字的分类及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茶文化,这些关于茶的内容无不体现在汉字之中。通过对这些汉字的剖析,我们于是就能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灿烂辉煌的茶文化。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茶;汉字AbstractTea,produced

2、in China.Tea the earliest appeared of Shengnong taste of the legend of paraquat,and until now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Chinese tea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tea,which of picking tea,making tea and drinking tea,tha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learn windly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ea cultures p

3、erformance from material level sublimation to mental level.But Chinese characters is ideographic writing,which of the most ancient and the most beautiful of Block word.All things in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specific and image,giving people the enjoyment of beauty.This parpers research

4、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haracters,be used of main researching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lated to tea and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to prove Chinese culture,and this contents all reflect in Chinese character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Chinese characters,we

5、can full depth understanding China brilliant tea culture.Key words: China; Tea culture; Tea; Chinese character目 录摘 要Abstract目 录引 言一与“茶”有关汉字的分类(一)茶名称的发展(二)茶外形的演变(三)茶具的分类整合二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表现(一)茶文化的形成历史(二)茶文化的表现1.“茶”字的形成演变2.茶功效的发展3.斗茶、茶馆的盛行4.茶的精神俭5.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谢辞引 言中国不仅是产茶的源地,更是茶文化出现发展的地方,中国的茶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

6、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且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至唐代陆羽著写成茶经一书以后,各种关于茶的著作频繁出现。众作者对中国茶文化的描写,虽都是各抒己见,但也大体相同,总之,都离不开其本源。汉字就是记录各种文化信息的标志,是一种文字体系,同时也承载着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因此,本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与以往不同,把茶文化与汉字结合起来,追根溯源从汉字这个角度进行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开拓创新的重要意义。一与“茶”有关汉字的分类(一)茶名称的发展现在,对茶的总称为“茶”。一个简简单单的“茶”字却代表了中国的一类文化,茶的名称也丰富了中国的茶文化,从古至今,茶的称谓都在不断地演变,甚至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名。由此

7、而知,茶在人们的生活中保留了一定的位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之源”提到茶的名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11】这是第一部写茶叶专著中提到的关于茶名的主要五种称谓,具有开拓茶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唐代以后,“荼”字是用来表现“茶”的,“荼”是“茶”字出现之前的一个重要称谓。殊不知,茶还有其他美称,如水厄、皋芦、武夷等。然而,古代对茶的称谓不同,其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从汉字这个角度解释,使茶文化别有一番韵味。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与茶有关的汉字四个,这些字按部首分类主要分布在“艸部”和“木部”。首先,主要分布在“艸部”的字分别是:荼、蔎、茗。现列举如下:荼 “茶”的

8、古字,说文解字:“荼,苦荼也。从艸,余声。”徐铉注曰:“此即今之茶字。”【1】荼的本义是指苦菜。尔雅释木:“荼,苦菜也。”最早在诗经邶风谷风中又提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曰:“荼,苦菜也。”然而,在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茶中记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这里的中唐之时就是指唐代陆羽著茶经一书的时候,讲到“茶”这个字从草木并的时候就当做“荼”。说明“荼”字借指茶,并有了茶的意思,成为茶的最早的称谓。蔎 说文艸部:“蔎,香草也。从艸,设声。”【1】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其字本义是指一种香草。但因为茶有香味,故也作茶的别称。西汉杨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蔎指茶仅是在西南人方言中用

9、的较多,在古书上记载的较少。茗 说文:“茗,茶芽也。从艸,名声。”【1】就是指茶树的嫩芽。魏王花木志中也记载到较嫩的茶叶成为茗。“茗”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晚采的茶叶。茶经中记载其名叫作茗,之后又备注到: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在辞海中的玉篇艸部说茗是指是晚收的茶。辞源中说:“茶之晚取者。”汉语大词典又记录茗是指晚采的茶。字源中又指出茗可用为茶的通称。例如:品茗、香茗。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渴饮茗汁。”茗汁即指茶水。所谓的茗荈也泛指茶。其次,分布在“木部”中的主要是“槚”字,其字是茶的借用字,茶的又一别名。槚 说文木部:“槚,楸也。从木,贾声。春秋传曰:树六槚于蒲圃。”【1】也就

10、是说最早的含义是指楸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左传襄公二年:“穆姜使择美槚。”槚的另一种意思是指茶树,是茶的另一个名字。始见于尔雅释木:“槚,苦荼。”晋代郭璞又注曰早上采的茶叫作荼,而荼又有茶的意思。因此,槚是茶的代用字,又一别称。最后,有两个与茶相关的汉字并没有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分别是荈和茶字。首先,从字形来看,其部首都是“草字部”。荈 说文中没有收录此字,玉篇艸部:“荈,茶叶老者。”【3】就是指老了的茶叶。南北朝魏王花木志中说:“荼, 其老叶谓之荈。”明代陈继儒枕橝中也指出荈为晚采的茶。尔雅释木:“槚,苦荼。”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一名荈。”因此,荈成为古代茶的另一个名字。茶 这

11、个字从陆羽著成茶经后,“茶”这个字就成了茶的名字,知道沿用到现在。康熙字典对其字的解释是:广韵:“俗搽字,春藏叶,可以为饮。”韵会:“茗也,本作荼,或作搽,今作茶。”【9】其茶字也是逐渐演化而来的。汉语大字典对茶的解释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指茶树。二是指用茶叶沏成的饮料。【5】如:喝茶、茶点等。对于茶的现代解释,在其他字典中,也不外乎这两种解释。因此,茶字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影响了后代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二)茶外形的演变在唐代初期,主要以觕茶、散茶、末茶、饼茶为主。首先,觕,同“粗”,说文米部:“疏也。”【1】疏就是物品不精致。【9】也就是茶的形状与砖茶类似,通过一道道工序,最后通过较高的温度蒸压

12、成砖。它便于储藏但看起来较粗糙不精致。其次,最具代表的是散茶,也就是没有压成片、团的茶叶。末茶,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制成细末的茶转。最后,饼茶,在茶经中就有详细制作的过程,主要是“采”、“蒸”、“捣”等七步步骤。最后,即就是把蒸好的茶叶捣碎后,然后使用一个叫“规承”的圆形模具,把它制作成像饼一样的形状。因此,由于饼茶的出现普及,其他三种茶叶逐渐减少。在宋代出现了贡茶,所以饼茶的制作工艺又进一步发展了。茶都以蒸青茶为主,主要分为饼茶和散茶两类。饼茶以龙凤团茶最为著名,宋代饼茶的生产要经过采茶、研茶、造茶、焙茶等六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制作都十分精致,影响了宋代人的饮茶观念。宋代的散茶又不同于唐代,

13、其制造散茶主要用蒸后不揉不压,并直接烘干的制作方法,把团茶改为散茶,同时可以长久的保留茶的香味。元代在唐代与宋代制茶的基础上,主要以散茶为主。到了明代,其团茶就被逐渐的废弃,其他三类茶渐渐地流传下来。(三)茶具的分类整合饮茶之风在唐朝盛行,茶具也在不断出现与发展。据史料证明,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其中的“具”字解释为“煮茶和清洁茶具。茶具文化成为中国的茶文化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同其他食具、酒器一样,由于种类数量较多,功能也不一样。所以,就按功能不同分类介绍如下:1、烘焙茶具即就是烘茶、炙烤茶饼的器具。主要包括茶焙、茶钤、贯、夹等器具。茶焙,一般都说焙茶

14、。康熙字典中解释“焙”为:六书故“烘也。”【9】也就是烘烤茶叶的意思。这个“焙”是唐宋制茶时用于烘茶工序的设施。唐代陆羽在茶经·二之具中记录到焙就是在地上挖深两尺,宽是量尺五寸,高一丈的坑,然后又砌了一堵矮墙,再用泥抹平。夹,通常也叫作“茶钤”、“箝”,古代炙茶用的工具。说文大部:“夹,持也。”【1】“夹”字用作名词时,引申为指夹东西的器具。“夹”是用铁或竹子制作成的,在需要喝茶时,把茶饼用夹子夹住,并放在火上烤。唐代则是选择用竹炙茶,凭借竹子的香味来增加茶的香味。茶经中提到“夹”制作的材料是小青竹,总长一尺两寸,用来炙茶。在宋代人们都较崇尚斗茶。故宋蔡襄茶录云:“茶钤屈金铁为主,用

15、以炙茶。”于是就用铁钤取代竹夹。贯,说文解字:“钱贝之贯。”【1】“贯”为形声字,上部分是毌,下部分是貝,说文解字又解释:“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宝货之形。”【1】即是说把钱币穿在绳子上。广雅释言:“贯,传也。”本义为贯穿。唐代就用竹削成的竹扦,长二尺五寸,与棚的宽度相同。用于穿茶横搁在棚架上,以承搁穿茶的扑。这里的“扑”是一种穿茶工具。茶经二之具中写道“贯”是用竹子做成的,总长两尺五寸,这就是唐代的烘茶工具之一。2、量茶器具主要是指量取茶叶的器具,包括则、茶匕、茶匙子等。则,说文刀部:“则,等画物也。”【1】主要是指依照一定等级划分。另一个意思是规矩、标准。但在茶文化中,则却是一种专有

16、的量茶的器具名称。其形状与我们常用的羹匙一样,只不过这个匙有一定的大小和容量的标准,是一种特殊的量具,特别是在唐、宋两代较流行。茶经中记载:“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其意思是:则,是烹茶时投入茶叶数量多少的标准量器。茶匕,说文匕部:“匕,亦所以用比取饭。”清代段玉裁注:“匕即今之饭匙也。”【1】在古代指饭勺。在饮食文化中,匕多指进食器。但是在茶文化的范畴中,茶匕相当于唐代的则,是宋代点茶、分茶、斗茶时使用的量茶具。茶匙子,即唐代的“则”。3、煎煮茶具主要是煮水煎茶的器具,包括茶铛、铫、茶鼎、茶坎、鍑、汤瓶、茶釜、茶炉、茶灶等。茶铛,古代煎茶时用的釜。“铛”的本义指温器,似锅,三足。在古代多用

17、作温酒器,也可用来当作烹茶器具。如:酒铛、茶铛。铫,也叫茶铫。说文解字:“铫,温器也。一曰田器。”【1】说文解字注中解释煮东西的瓦器叫做铫。2广韵解释铫是一种烧器。正字通中提到的“铫”就是一种大口、有柄的煮器,用金属或砂土制成。一般用来煎茶叶或煮茶等。茶鼎,古代的烹茶器,形状似古鼎而得名。鼎,象形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说文解字:“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1】最初是指用来煮东西的器具。茶坎,亦称“茶坎子”、“烧心壶”、“茶汤壶”、“冲天炉”等。汉语大词典中解释它是由金属制作而成的,能够在四个方向灌水,并且有双层壁,而在中间烧水的铁壶。同时也泛指烧水

18、壶。鍑,说文金部:“鍑,釜大口者。”【1】又说,“鍑,釜属,形制不一。”即就是小型、口稍大的釜,一般无盖。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用这种器具烹煮茶。鍑的材质是用熟铁制成。鍑小巧、敞口,烧水煮茶时便于观察水形、听水声。汤瓶,也称“汤壶”、“汤提点”。说文水部:“汤,热水也。”有开水、热水的意思。说文解字:“瓶,瓮也。”其本义用以汲取水的容器。一般也是颈细口比较小,腹大。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一种煮茶水用的瓶。用铁、瓷或金、银制成。【8】汤瓶,是随着宋代点茶的兴起而产生,主要用于注水或煮水点茶。茶釜,其“釜”字说文中解释:“鬴,鍑属。”汉语大字典解释到其是古代用的炊器,底座较圆,口是敞开的,或有二耳。其用

19、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茶釜是唐代制茶蒸茶叶时用的锅,一般卷口,也就是口较大。茶经二之具云:“釜,用唇口者。”【10】也就是说用卷口的大锅,与甑配合使用。茶炉,同时也被叫作“茗炉”、“风炉”、“茶灶”等。古代煮茶用的茶器。玉篇火部:“炉,火炉也。”也就指炉子。这个茶炉除铜铁材质外,还有泥石灶、陶瓷灶和竹灶等。其炉也多是由鼎演化而来的,茶经中,就称“鼎”为“风炉”。宋代因点茶盛行,为便于携带,使用竹茶炉。茶灶,与茶炉、鼎相似。古代蒸茶的工具,一般无烟囱。茶经中提到:灶,无用突者。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烹茶的小炉灶。【6】4、贮茶器具其指存放茶叶的器具,主要包括茶罐、茶笼、茶盒。茶罐,也叫作“茶盒

20、”。说文新附:“罐,器也。”本义指盛东西或汲水的圆筒形瓦器。【7】这里是作为贮茶的器具,由罐体和盖组成,并要求不漏气。明代饮用散茶时,就用锡器贮茶。现代茶罐则形式材质多种多样,有塑料、不锈钢之类的。茶笼,贮茶器具。“笼”就是用竹子、树枝条、木条等制作成,也有用金属丝为材料做成的。宋代的饼茶加完工后,用茶笼贮藏,并兼有干燥的作用。5、饮茶用具主要包括茶壶、茶注、茶碗、茶瓯、盖碗、茶杯、盏等器具。茶壶,饮具。说文解字:“壺,昆吾圆器也,象形,从大,象其蓋也。”【1】玉篇壺部:“壺,盛饮器也。”【3】即就是盛液体的器具。在不同时间也称为“茶注”。有口、嘴、把或提,多数有盖,少数有圈足或假圈足。汉语大

21、词典解释为:盛茶水的壶。【6】茶壶的使用,从古代沿用至今,茶碗,就是指喝茶用的碗。说文:“盌,小盂也。”而盂其实也是一种饮器。本义指一种圆形敞口的食器。茶碗,大口深腹,足底有平底、环低或壁底,也有圈足,无手把,是应用最广泛的茶具。茶瓯,即是最常用的饮茶器具。说文:“瓯,小盆也。”本义是盆、盂一类的瓦器。【7】但在玉篇瓦部指:“甌,椀小者。”椀即是碗的异体字。因此,瓯也有小碗或杯的意思。茶瓯也就是茶杯、茶盏。茶杯,指喝茶用的杯盏。“杯”在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本是在古代用来盛汤或者是注酒的器具,形状多为椭圆形,且两侧有耳,也会称之为“耳杯”。【6】现在主要指盛饮料、喝饮料的杯具。6、点茶用具主要包括茶

22、筯、茶匙、茶筅等器具。茶筯,是在宋代茶事活动中用到的点茶器具。筯,同“箸”。说文竹部:“箸,饭敧也。”则筯就是指竹、木质的筷子。原为食具,在宋代用作茶具。茶匙,古代点茶的用具,金属制作而成。说文匕部:“匙,匕也。”匕的本义就是指饭勺。因此,匙的原本意思指舀取液体或粉末状东西的小勺。茶匙的形状为条形,一端细长,另一端较粗,内凹成匙形。在饮末茶时,加茶末于盏中,注水于盏,然后以茶匙击拂,茶水交融,产生泡沫,用以品尝。茶筅,亦称“竹帚”、“竺副帅”,古代点茶用具。“筅”其实就是“”,王念孙曾注疏说就是现在家中用的洗锅帚.玉篇:“筅,筅帚也。”主要是用竹丝等扎成的洗刷用具。而茶筅主要是在点茶时,用筅在

23、杯盏中搅拌,最后在表面产生小的白色泡沫,形成汤花,布满盏面。7、清洁茶具主要包括巾、札等器具。巾,亦称“茶巾”、“司职方”。说文:“巾,佩巾也。”本义为佩巾。郑玄注曰巾也是用来擦拭污垢的。在古代也指用来擦茶具用的布,以保持器物清洁。有许多是用粗绸或麻布制成,而现代多用棉制品,易吸水。札,也就是“茶帚”,唐代用以洗涤茶具的清洁工具,属于茶具之一,类似今之竹丝洗帚。说文:“札,牒也。”“牒”就是古代书写用的木质材料。茶经中提到它是用茱萸木夹作而成的,形状像毛笔一样。8、茶罗、罗合、籝、瓢、茶碾罗合,也叫“茶罗”、“罗枢密”,俗称“筛子”、“罗子”,是筛茶煮茶用的。说文网部:“羅,以丝罟鸟也。古者芒

24、氏出作罗。”【1】其本义为用网捕鸟。但也有罗筛的意思,指形状一般为圆形,把其网钉在木框或竹框上。此罗用竹制成,筛面为纱或绢。盒用竹制或木制。就是将饼茶碾碎磨后再用罗筛之,然后把茶末放在盒内储藏。籝,唐代使用的背在身后盛放茶叶用的采茶工具。籝,同“籯”。说文 竹部:“籯,笭也”、“笭,籯也。”【1】段玉裁注曰:“竹笼。”广雅释器:,“籯,笼也。”【9】颜师古又注曰籝由竹子制成,能装三四斗,也属于筐笼一类的。茶经种提到籯与篮、笼、筥一样,都是用竹子制成的,采茶的人背着去采茶。瓢,同时也被称“杓”、“胡员外”等。是古代取茶水和分茶水用的器具。说文:“瓢,蠡也。”【1】原本的意思是用老熟的葫芦对半剖开

25、做成的舀水盛酒的器具。茶经中提到瓢是用刊木做成的。晋朝杜毓所著的荈赋中讲到匏就是瓢,口宽,胫把处薄,柄短。至现在,瓢就成为人们舀水、喝水的工具了。茶碾,也叫“金法曹”,碾碎茶叶的工具。集韵:“碾,所以物器也。”【4】即指用滚压方式将东西压碎、脱皮或研磨的工具。由石磙和石盘组成。而唐代的碾也有橘木、梨木质的,主要由碾槽和碾轮组成。唐宋时期饮用饼茶时较为流行。二中国茶文化的体现与发展(1) 茶文化的形成历史茶叶最早产生于中国,饮茶风尚也是在中国出现流行起来的,并在生长壮大。中国人所说的“饮茶”,“品”字很重要。“品茶”可以让人了解茶叶的品质高低,也可以让人放松,消除一天工作生活中带来的疲劳。由此,

26、逐渐的形成了所谓的“茶文化”。即也就是人在种植、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去表达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之间的信仰、各种精神文化的总称。在物质层面的茶文化就包括茶艺、品茶的优良环境等,而精神层面的则着重指茶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功能。中国的茶文化之所以辉煌灿烂,不仅在于茶的历史悠久,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形影相随,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人们赋予茶的一种精神文化。从古至今,中国茶文化的茶德精神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士,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升华,不再拘泥于物质。茶文化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了,东汉的华佗在食经中就记载:“苦荼久食,益意思”,其就是指长期喝茶,有利于人大脑的思考。之后,逐渐的出现茶的药用价值的记载

27、。在西汉,出现用茶的产地给县命名为“荼陵”,即就是现如今湖南的茶陵。三国时期魏代的广雅中出现最早制造饼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这时候的茶就不只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渗透到其他人文学科中,逐渐的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文人雅士都热衷于饮茶。因此,多数的文人雅士都会作一些关于茶的诗词,茶由此作为精神文化走入文化圈,影响着人类与社会。唐代陆羽经过自己的钻研著成茶经一书,书中主要是记载了茶的源起,茶器,茶之事等内容,是此时茶文化的显著标志。同时,又由于儒、佛、道三教的发展,逐渐将这些融入到饮茶中,形成了中国的茶道精神。茶文化在唐代正式形成。茶文化在宋代发展蓬勃,茶叶文化得到发展。

28、在宋代,文人与官员都非常喜爱品茶,并因此组织设立了专业的饮茶社团,并且在宫中都成立了茶事机关。在下层人民的生活中,茶文化更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了邻居间、来客人时为表示尊敬要“献茶”,敬“元宝茶”,男女结婚时要喝“定茶”等茶俗礼仪出现。宋代还出现了重要的茶文化代表斗茶、茶馆的盛行。至于到明、清时期,茶文化已经得到普及。茶的种类增多,饮茶的方式也各式各样,并且出现了不少文人对茶作的画。此时的茶事、茶书、写茶的诗已经非常成熟。现如今,茶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了。(二)茶文化的体现1、“茶”字的形成演变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古代唐之前,并没有出现“茶”这个字,而是用“荼”字来表示。“荼”字逐渐简

29、化成“茶字”,即“荼”就是“茶”的前身。“荼”,是个形声字,从属草字部。它的第一种意思是指苦菜,另一种意思是指茅、苇之类的白花。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茶"的意义是“槚”就是所谓的苦荼。野客丛书中也记载说到古代的荼就是现在的茶,虽不知荼有多少种类,但是只有荼槚的荼是如今的茶。因此,这里的槚和荼都有茶的意思。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也说:“荼,苦荼也。徐铉曰:此即今之茶字。”【1】然后,在唐陆羽的茶经中,则记载到这个字从草的时候就作为“茶”字,从草木并的时候就当作“荼”字。所以,"荼"字之义就借指成"茶"了。荼,本来音

30、同“塗”。所谓的“谁谓荼苦”中的“荼”和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荼”都发这个音。然据史书记载,西汉时的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被称为“荼陵县”(今湖南省茶陵)。魏了翁集中记载到茶字之前用荼代表,后来陆羽和颜师古将荼字之音改为茶音。之后,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也提到将“荼”的音后通过反切注音法改成“茶”的音。因此,“荼”就有了“茶”的读音。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的“茶”字就是“荼”字减去一笔之后得到的。这时的“茶”字字形就出现了。陆羽在茶经中一律写成“茶”字,由于这是第一部写茶的著作,影响深远。从此以后,“茶”的读音、字形、字义统一起来,其字形也得到了确立。2、茶功效的发展从古至今,茶不是因为存在而流传下来,而

31、是因有用才被利用发扬光大。茶的发现和利用,出现在神农时代。茶从被当作药物使用,到食用,再到饮用已有几千的历史了。茶的利用,逐渐的改变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为中国的茶文化增添了一份光彩。(1)药用功效药 说文解字:“藥,治病草。”古代的药都是草药,是指一种植物,而茶叶也属草木类。最早,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10】此时的“荼”就当做茶,说茶具有解毒功效。因此,茶的药用功效就渐渐地被人们所知和利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就把荈诧归为药草,此时的荈诧也指茶,把茶列为药物。神农食经中也说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末著名医师华佗食论中记载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32、。”其意是指长时期喝茶,对大脑思维有好处。这可以充分证明,茶叶不仅可以当作药材治病,而且能够提神、益思。(2)食用功效以茶为食在我国自古已有之,历史上曾把茶作为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春秋时就有将茶作为菜肴待客的记载;秦汉时有在茶中加入葱、橘等佐料共煎而饮之的方法。陆羽在著茶经时,就曾注意到自古就有以茶为食的习俗了。其在茶经中引述三国时张揖广雅,提到:“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傅咸司隶教中也提到“蜀妪作茶粥卖”,即就是指用茶煮粥。茶粥,也指茗粥。汉语大词典解释“茶粥”为:烧煮的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茶录中就出现“茗粥”一词,指吴国

33、的人把采摘来的茶叶煮成类似稀粥之状。这里的“茗粥”就成茶食了,具有食用功能。汉语大词典对“茶食”的解释为:指糖果、脯饵、糕点之类的零食。(3)饮用功效通过查阅,字典中对茶的第二种解释就是用茶叶烹制、煎制或者是泡制做成的饮料。新唐书隐逸传陆羽:“羽嗜茶,著经三遍,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明确记载茶适合做饮料,自此,饮茶风尚不断兴起,沿用至今。茶已成为家常饮料了。3、斗茶、茶馆的盛行从古至今,茶的出现及使用,通过物质的形式渗透融入到其他文化中便形成了茶文,茶经一书的出现,唐代的茶文化就逐渐形成了。但是,宋代的茶叶文化发展较大,并且出现了斗茶、茶馆。斗茶,又称

34、茗战,。斗,说文解字:“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向鬥之形。”【1】其本义为搏斗。因此,从其字形、字义来看,斗茶就是两人捉对厮杀。斗茶,最初源于唐代的贡茶制度,为了选出较好的茶,邀请社会名流对茶进行品评。至宋代,从上层社会到基层百姓,日常生活都已斗茶为乐。衡量斗茶的标准是以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之处是否有水痕,先出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馆,在古代有茶坊、茶铺、茶肆等称号。说文解字:“馆,客舍也。”本义是指接待宾客的房舍。后来,又引申为各种服务性的店铺,如:茶馆。【7】汉语大词典对“茶馆”的解释为:供顾客饮茶的店铺,有兼售点心等。【8】宋代的茶馆经营范围较广,应有尽有。茶馆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35、,是茶文化的典型代表。5、茶的精神俭在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之后,“茶”字便应用而生,并且出现了茶学。从“茶”的字形来看,茶就是“人在草木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源自草木,因此,人在中间会获得一种独特的价值。在茶经的开篇,陆羽提到茶树是南方最优良的树木,其味较寒,同时也最适合精行俭德的人饮用。茶经五之煮:“茶性俭,不易广,则其味黯澹。”【10】茶的自然属性就是“俭”。俭,茶味才有精神,而“最宜”饮茶的人便也是俭德之人。于是就提出了茶的精神:俭。俭,说文解字:“俭,约也。”【1】段玉裁注曰:“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2】妇孺皆知“俭”的意思为节约、节俭

36、。在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子在做宰相时,吃的也不过是“脱粟之饭、茗菜而已”。晋书中提到的恒温在做扬州牧史时,自己本人性格俭朴,在每次设宴会邀请客人时,只设茶果招待客人。通过举办的茶宴,就可以反映出这个人“俭”的品性。因此,茶就最适合那些节俭品格行为端正的人饮用,而非铺张浪费者。人类从发现认识茶,利用茶,到秉承其优良的品性,都是一个漫长而又成长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茶可以帮助人类走向正确的前进方向。喝茶能够培养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学会节约、节俭,同时也要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全社会,防止奢侈的不良风气蔓延。精行俭德,应该让人深悟,并且传承下去。6、茶道精神的核心和和,从字源角度来分析,其属于形声字,

37、从口,禾声。其古字为“龢”,最初解释为:和谐。说文解字:“和,相应也。”【1】广雅:“和,谐也。”【9】杜育的荈赋中提到茶可以“调神和内”。茶经中有“体均五行调百疾”。【10】可以说明茶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汉语大字典中的“和”有:和谐,协调;和顺,和平;和睦,融洽等意思。【5】“和”字所表现的意思正是人类与社会所期许的状态。因此,“和”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指人的身心要调和,天与人生存要和谐,,与人相处要和睦,社会要和谐。而茶道则表现为天人合一,五行协调。这是受儒道佛三大家思想的影响。“和”同时也意味着天、地、人相和,全宇宙全万物要与之和谐,并产生一种天地人和谐的美。陆羽的茶经中,形式、器物都要

38、和谐统一。茶文化中之所以选用“和”字,是因为茶道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在一个“和”字中,可以在喝茶时进行交流沟通。因此,一个简简单单的“和”字就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结论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源自中国。从神农时期发现茶并利用茶,至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深入的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在随着时代前进,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通过从汉字这个角度研究,可以窥探出茶的起源、发展,茶具艺术的整合,喝茶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及背后承载的文化底蕴。中国茶文化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地凝结在最美的汉字中,正是这些表示茶文化的汉字,我们才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39、(汉)许慎.(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20-215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963(梁)顾野王.宋本玉篇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50-1024(宋)丁度等.集韵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865汉语大字典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425-9006汉语大词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25637李学勤.字源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500-34188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康熙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2010.1-150010(唐)

40、陆羽(清)陆廷灿著.彭书淮编译.茶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1-38911王仁湘,杨焕新.饮茶史话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10512丁以寿,章传政.中华茶文化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1-26213王从仁.中国茶文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514周文堂.茶道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5-9615李春祥.饮食器具考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5-40016叶羽.茶艺辞典 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0017刘畅.和中华茶文化的灵魂 D.湖南师范大学,2009.附录一、说文解字中与茶有关的字(

41、1)荼 (tu)从艸,余声,苦荼也。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2)茗 (ming)从艸,名声,荼芽也。(3)蔎 (she)从艸,设声,香草也。(4)藥 (yao)从艸,樂声,治病艸。(5)槚 (jia)从木,贾声,楸也。(6)箸 (zhu)从竹,者声,饭敧也。(7)筥 (ju)从竹,吕声,也。(8) (shao)从竹,捎声,陈留谓饭帚曰,一曰饭器容五升;一曰宋魏谓箸筩为。(9)籠 (long)从竹,龙声。举土器也,一曰笭。(10)籯(ying)从竹,赢声,笭也。(11)鍑 (fu)从金,复声,釜大口者。(12)銚(yao)从金,兆声。温器也,一曰田器。(13)壺 (hu)从大,昆吾圆器也,象形

42、,象其蓋也。(14)夹(jia)从大,侠二人。持也.(15)甌 (ou)从瓦,區声,小盆也。(16)巾(jin) 从冂、丨,佩巾也。(17)羅 (luo)从网,以丝罟鸟也,古者芒氏初作罗。(18)札 (zha)从木,乙声,牒也。(19)瓢 (piao)从瓠省,要声,蠡也。(20)罐 (guan)从缶,雚声,器也。(21)盌(wan)从皿,夗声,小盂也。(22)盂(yu)从皿,亏声。飯器也。(23)匙 (chi)从匕,是声,匕也。(24)匕(bi)从反人。相与比叙也。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曰柶。(25)則(ze)从刀,从貝。等画物也。貝,古之物货也。(26)贯(guan)从毌貝。钱贝之贯。(27)毌(guan)从一横貫。穿物持之也。象寶货之形。(28)夹(jia)从大,侠二人。持也。(29)和(he)从口,禾声。相应也。(30)俭(jian)从人,佥声,约也。(31)館(guan)从食,官声。客舍也。二、汉语大词典中与茶有关的字及词语1茶 山茶科。灌木或小乔木。叶呈椭圆形或披针形。经焙制加工后为茶叶,可制饮料。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盛行栽培,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