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_第1页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_第2页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_第3页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_第4页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若干发展趋势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 是高等学校的理想和独特的价值追求,是对学校的精神、 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高等学校发展基本思想的概 括性论述。当今时代,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办学理念 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当前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主要呈七大 趋势。一、教学、研究及服务一体化理念2 0世纪初期,大学教育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而以美 国的发展速度最惊人,美国的大学发展与其国力的发展互 相影响、互相促进,带来了美国社会的繁荣,使美国成了 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大学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也 带来了大学理念的改变;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1964年 出版的大

2、学之功能一书,提出了他的大学新理念,认 为大学不仅是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还应是一个服务机构。 由于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高等学 校已成为知识工业的重地,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使得高等 学校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这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社会机构及其 从业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作为知识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高等学校也必须极大地为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 要提供服务。高等学校是具有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组织已 成为世界的共识,教学、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已成为高等学 校办学理念的主要趋势。二、以人为本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

3、源, 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代人力资源的匮乏,特别是适应 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的供不应求,使人才逐渐成为现代企 业的一种稀缺资源;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断 提高,使人才逐渐成为一种贵重资源。面对这种挑战,现 代企业不得不由“利用人”向'培养人、造就人、满足人” 的目标转变。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 的大趋势。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的 基本活动将围绕“育人”开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 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关键,两者是学校内部管理活动的中 心。高等学校育人的方式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 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在以人为本 的管理

4、理念逐步成为一种历史潮流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 已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大趋势。三、大众化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普遍形成了知识致富的 理念。作为知识经济“动力源”和“助推器”,集知识创 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为一体的高等学校, 正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已不 再是少数人所享受的特权,高等学校的大门将不断地向更 多的人敞开。根据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精英、大众和普 及的教育阶段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 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 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教育阶段。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招生

5、人 数逐年增加,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过去的精英教 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化。2 001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 校生已达13 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3%。事实上, 一些经济和教育较发达的省市,在“九五”末期就已基本 接近或达到了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如北京、上海、江苏、 浙江、天津等省市,其毛入学率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 15%0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 展知识的需要,而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本身,就是一项没 有国界的事业,因而,高等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教育作为服务性产 业之一,也将按照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有关开放服 务市场的规

6、定,对wto的成员开放。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 教育的“龙头”,其国际化也已迫切地摆在面前。自80年 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正在逐年扩大。 在行动上不仅表现为学者互访、学生访问交流、合作研究、 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等形式,还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的国际交流、 相互借鉴等形式。现代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全球性趋势,而国际 化理念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必然趋势。五、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 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

7、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 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教育具有培养创 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 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知识创新的集散地,其责任就在于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时刻将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 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 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上指出:“面对 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 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 兴起

8、,科技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 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大批高质 量和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一所高等学校的 重要任务。形势造成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高等学校必 须选择创新性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和灵魂,才能指导创新 性的办学实践。六、终身教育理念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也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因此,“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以及“从一而终” 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 为人生存的基本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当作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参 与

9、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从“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高度重视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提出成人教育要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 教育作为重点”,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培训提高和继续教育工作,以高等学 校为依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继续 教育制度;教育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 和作用。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有实力雄厚、教 学经验丰富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有大量现代教 学设施、科研设备及教学手段;有丰富的图书资料、良好 的实验条件和先进的信息手段;与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 高校的大批

10、教授、专家熟悉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和 发展情况,信息灵通,是传播高新技术的重要力量。因此,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发挥 终身教育主力军作用,改变高等学校是培养学士、硕士、 博士等进行一次性教育的旧观念,适应开展终身教育新的 任务和更高要求,成为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七、特色理念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有特色, 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和人才竞争中,在高等教育 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才有区别于他校的鲜明特点和 亮点,才有自己的生机活力和生存空间,才有立于不败之 地的应有地位,才能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 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特色是高等学校

11、质量的重要标志, 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等学校增强办学自主 权的表现,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曾说过,随着知识 经济的到来,今后企业可能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也就是说要有特色,才能取悦于消费者。在知识经济社会, 高等学校能否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更是成为生存和发展的 关键所在。高等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争夺客户的竞争正 呈日益激烈之势,竞争的结果是国家文凭慢慢淡化,学校 文凭得到强化。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报告 提供了下列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到2 008年,我国高等教育 适龄人口将剧增至1 .24亿人;而在20 08-2020年内,又

12、将大幅下降,202 0年的学龄人口为82 00万人。因此,制 订特色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关 键。在当前高等学校改革的浪潮中,每所学校都面临相同 的机遇,高等学校只有抓住历史机遇,以明确的办学理念 为指导,才可能与时俱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 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 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 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 10 00美元,按照 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 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

13、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 1%以 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 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 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 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 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 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 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 主

14、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 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 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 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 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 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 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 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 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 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 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15、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 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 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 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 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 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 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 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 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 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 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 高等

16、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 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 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 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 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 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 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 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 联系的新体制。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 改革和发展。对高等教

17、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 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 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 等教育发展规律形成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经过这 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 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 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 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 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需要说明 的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18、的这种认识,已经不 仅是一般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这些年中国高等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经验总结.成为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这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今 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高等教 育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是.如 果说,我们过去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许宴改 革和发展往往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那么.现在我 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具有了对中 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真正具有了科学的内容。第三,中

19、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 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 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到2003年,经历了一个以 迅速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平均每年高等教育 的入学率增长都在二位数以上.在校学生的规模迅速扩大。 这种规模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本身都形成了 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包括学校的教师、教学条件,和生活 条件等,都一度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局面。自200 4年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已经基本平缓下来,基本保持了 同gdp增长同步的速度。如果说,快速扩大规模的那几年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非

20、常时期,那么,现在则已经开始进入 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和有序的阶段。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屉当然是比较有利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 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 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 和时期。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 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 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二、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不断进步与提 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也越 来越多样化,特

21、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越 来越广泛,高等教育活动所占用的资产在整个社会总资产 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本身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 渐显现出来.形成了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挑 战与围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的困难和压力越来越大。不难看到,随着高等教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整个社会对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此对整个公共财政的压 力也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在国家财政中,增加教育经费 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 展,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医疗和卫生系统 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财政的压

22、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 也成为了制约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然,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建设等, 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而从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情况看,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障,自2005年起, 已经全部免除了农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国家财 政收入的减少。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特 别是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大,人们对高等教 育公平的诉求和呼声也越来越离,对教育领域中各种收费 现象的批评更是不绝于耳,以至于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经 经过比较长时间改革试点,并且也是比较合理的某些教

23、育 收费项目也不得不停止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中 增加教育经费的空间有限,而面向市场筹措教育经费又是 充满艰险,拓展高等教育需求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另外, 近年来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们在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批评中,特别是对于贫苦地区基础教育和义 务教育的相对落后进行分析时,常常有一种这样的声音, 即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教育本身的投入结 构不合理.更加具体的说法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所占用的资源太多了,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基础教 育的投入,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这样几个因素结 合在一起已经非常现实地构成了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和压力

24、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数量的 问题,它同时反映了对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挑战。第二,由以增加数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高 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管理和办学的挑战和压力 越来越大。如果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扩大规模的话,那么,在扩招的浪 潮逐渐过去而进入到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时,我国高 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 时期。显然,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模式要求有一 种新的思路和机制。而且,这也使得高等教育顿域中影响 质量的若干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例如,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问题; 高等学校

25、人才培养模式中宽基础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高 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的问题、大学 生成长过程中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等等。而且,更重 要的是,面对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一个具有 非常强的学术性的工作.我们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措施,或 者说,我们的政瓣模式又应该具有什么新特点?显然,这和 过去精英型高等教育条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是非 常不同的。因为,在面临学生本身差异越来越大,学习动 机和目的不同.学生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 有针对性地为各种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 教育?这里.比较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国家自 主创新战略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26、的问题。与此相关的 是,这种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足什么样的?有哪些 不同的类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其 成长规律是什么?它对大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师通常应 有哪些新的要求.甚至是刘高等学校现有的学科和专业系 统产生了什么样的挑战,坦率地说.我们对这些是不熟悉 的。二是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培养大 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树立和形成对社会和人民的 责任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面 临的新的挑战和任务。而且,这也是从方向上保证我们所 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在他们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成功,井 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和骨干的重要基础和

27、条件。大量的客观事实说明,尽管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变化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会形成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但 是,影响他们未来发屉,制约他们能否真正取得事业成就 的主要因素则是思想品德,是他们能否把他们的事业发展 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需要结合起来,具有一种刘社会 和人民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以 及良好的团队精神等。这是一种更加重要的质量指标。第三,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岀。包含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发展中的一个深层次矛盾之一, 就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而且.这种结构性矛 盾将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日益成为制约高等 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当然,它也是关

28、系到中国高等教育 整体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它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协调问题;二是高等教育整体的 结构性矛盾.它涉及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sc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而言,目前主要表现为,层 次结构、类型结构、分布结构等。例如,高等教育的层次 结构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屉不平衡以及对各种不同层 次人才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 个非常突出的矛盾。许多高等学校都希望成为一流,都将 扼高层次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这种现象显然是不符合社 会实际和要求的。而且,缺乏科学和适当的定位已经成为 制约和

29、影响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又如,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矛盾目前dl越来越突出.井突 出体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阶段性任务和目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人才 的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工在劳动力市场 上的短缺.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瓶颈。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地位 却一直不如人意.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地位上.这 显然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问题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就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 盾而言,一方面.如何按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 步调整和优化整个高等教育与社会经

30、济的关系.以及在建 设和谐社会中如何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与其他社会公共产 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另 一方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成了新形势下 的一个新矛盾,换句话说。在整个国家的教育投资结构中,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不同安排已形成了一个矛盾, 具有了一种结构性的张力,这些结构性的矛盾作为一种深 层次的矛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突出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对于评价一个国家的高 等教育整体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 育体系出现结构性的落后.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来说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和危险。当然,高等教育中也 还存在

31、其它一些矛盾.包括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关 系的矛盾问题,等等。三、中国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若干关键问题。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存的现象 和时代特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选择成为一个 关键问题。在这种战略选择中,我们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国家社经济发展的整 体规划,而不仅仅是在高等教育内部设计高等教育发展中 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与整 个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不相协调的现象,或者说, 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因 此,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首先必须 进一步调整高等

32、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关键是 要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自觉纳入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 展的规划中去。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纳入”并不是单纯 的说法,它实际上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原 则的变化。因为,这种“纳入”体现了一种对高等教育的 认识视野的变化和扩大,它不仅仅是从高等教育内部认识 和评价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地位.包括各个不同学科的重 要性,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背景和视野中去认识和评 价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以及不同学科的重要性。这样两种 视野中的认识和评价不同,对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重要性的 看法和认识也不一样。在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学校内部某 些比较重要的学科领域,不一定就是整个社会经

33、济餐晨中 比较重要和急迫需要的学科领域,这种看法和和评价上的 差异将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非常不同.强调“纳 入”正是主张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背景和视野中去重新评价 和确定重点投资的学科与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和投入。当 然,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战略选择并不意味着轻视和放 弃某些基础学科的建设,而强调“纳入”也并不是要放弃 高等教育本身学科发展的规章.它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只 是强调和突出了对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某些 深层次矛盾的一种政策取向。第二,把制度创新作为新形势下解决各种冲突与矛盾的重 点,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的制度空间.为高等教育的深化 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构建新的更加广阔的平台。按照社

34、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历史进程反思目前存在的这些矛盾,我们发展,体制改革 过程中出现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分化现象,包括各种 教育实体的分化,高等教育关系的分化。以及高等教育本 身功能的分化等,已使过去的制度安排和利益格局发生了 非常大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多种冲突和矛盾,其中最主 要的冲突和矛盾是高等教育本身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和要 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与整个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 高等教育的制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束缚和制约了高等 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例如,高等教育的新的定位要 求有新的制度空间,尽管中央已经非常

35、明确地把教育,包 括高等教育.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而且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后.又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 现在又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是,在国家 基础建设投资的制度安排中,高等教育却没有能够进入 “基础建设”的投资领域和预算安排中.其仍然只是作为 上层建筑中的部分和领域进行经费安排,这显然是不合理 的。又如,高等教育在理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中.不仅具有公益性特征,而且也具有服务性特点。所以, 对高等教育单纯公益性的制度安排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具有 服物性特点的高等教育活动的实际。再如.整个国家自主 创新的发展战略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人才的 要求,

36、而且人才强国战略也成为了国家的基本战略,进而 高等教育形成了新的需求,同时,高等学校本身也具有很 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条件。但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 在整个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却不够明确, 知识创新成为了专门性科学研究机构的任务.而技术创新 主要成为了企业的责任。进?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 新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构建新的制度平台。另外,就高等 教育内部而言,也需要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与政府管理部 门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规范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地区高等 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实际,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创造和提供更 加广阔的制度条件,鼓励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新的

37、制度创新和战略选择,更 加强调和突出的是体制改革中的制度方面,而不是实体方 面。它强调的是对于已经分化的实体、权力、功能与关系 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其目标是克服单纯的 体制分化,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将这些因素整合起来。第三,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咼等教育体制的微观基础建设,使咼等 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突出解决好 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体制,高等 学校自身的建设是一个关键,它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体制 的微观基础建设。可以认为,要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能够 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 步改革的任务。这种微观基础的建设既

38、是高等学校自身的 责任.也是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就高等学校 自身而言.要坚持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特别 是在获得各种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主动规划和依法自主办学。相比较而言。这些年 在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驱动机制中,政府和高等 学校两者之间的作用是不平衡的。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部 门为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提出 了一系列引导高等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建设工程和 计划.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高等学校自身的 主动改革与建设则显得不够,常常只是被动地跟着政府和 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走,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现象.很容 易造成高等

39、学校办学模式、发展思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 面的趋同。所以,微观基础建设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高 等学校自身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更加主动地提出本学校 改革和发展的各种项目和任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规 划和思路。在这种微观基础的建设中.高等学校的定位是一个特别重 要的问题。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如 何形成一个能够广泛适应各种不同需求.各具特色的高质 量的高等学校系统,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优化的 关键,而且这也是一个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问题。在我看 来,这里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思想认识问 题,即高等学校的层次与质量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人们 常常简单地把高等学校的层次与

40、质量等同起来.认为高层 次就等于是高质量.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层次 只是代表和反映了一种任务上的差别,国家层次的高等学 校,应该首先承担和完成整个国家的任务,而地方层次的 高等学校,则首先应该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 质量体现了不同高等学校在完成各自任务方面所达到的水 平和标准,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可以成为高质量和高水 平的大学。将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混在一起是 不合适的,其直接后果会造成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趋同 化,缺乏差别:同时,也会使中国的高等学校不能广泛适 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二是政策问题,即高 等教育的政策如何引导不同高等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鼓励 不同

41、层次的高等学校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办 出自己的特色与水平。当然,这里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高等教育的评估政策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资 源。这些年的评估实践已经证明,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 为引导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进一步完 善中国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机制和操作办法, 实行分类评估,对于促进高等学校的适当定位是有利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在当前,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在树立正确的大学理念、进行科学 的办学定位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上下工夫。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强化追 求真理,培养人才

42、,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 进一步增强大学的历史使命感。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定位问 题,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则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 理念即大学理念来体现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大 学与社会的关系。一般说来,大学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 产生的,大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需 要又可分为维持需要和进步需要两种,前者是社会维持 现有状态所必须满足的需要,而后者则是实现社会进步 所产生的需要。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而又超越于前者。如 果说,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功能定 位的话,那么,服务社会就应是满足社会维持需要和进 步需要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既要为现实社会的正常运 行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又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 创造来引领社会进步。要发挥前一种功能,大学必须立 足于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 态,按照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科研 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而后一种功能的发挥,则必须以 大学和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为条件。如果大 学丧失了对现实进行审视和批判的能力,变成了被动追 赶现实的追潮者,那么,大学就丧失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和价值。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 谐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着 力构建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大 学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