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计算教学策略谈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提出要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新的要求影响了课堂。事实是,当前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析学生计算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应对策略,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词:计算能力现状、原因、对策一、当前学生计算能力现状描述:为真实了解目前六年级学生在计算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生平时作业中摘录了以下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计算题,并安排了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1 )347×42(对位问题) ;958×4.6(连续进位问题);0.9 ÷0.045 (小数点位
2、置移动问题); 3.66 ÷1.2 (商中间有0 的问题)、 3450÷15(商末尾有0 的问题); 20 2÷3(除不尽用分 数表示)。结果全对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不扎实。(2) )一些可灵活运用运算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学生自己想不到,如圆柱体表面积:3.14 ×52×2 3.14 ×10×15 。不少学生按原来的顺序,计算繁琐,导致错误率相当高,说明学生在计算中缺少主动选择合理方法的能力。(3) )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需互化后的计算,如:1÷1.75 , 80%× ( 1 2
3、0% )。说明学生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停留于最基本的互换练习中,不会在计算中灵活的取舍。计算中的频频出错,直接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分析原因,寻找策略。二、原因浅析:计算教学貌似机械重复,似乎所有的错都可以归结到“粗心 ”,所以学生不重视不愿意多 练。而老师常为了赶进度,不舍得花时间指导其中的技巧,经常错过了必要的、及时的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停留于原有的水平,难有突破。此外,教材的编排也有不小的影响。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特整理了十二册教材中关于计算教学的所有安排(表 略)。反复学习教材,能体会到它在编排过程中是很注意难点的分散问题。但由于小单元太多,在教
4、学中,常感到没有时间充分的巩固、迁移和应用,就戛然而止,换成一个全新的单元了。计算教学,不仅要理解其算理,也需要在反复的操练中掌握技巧。它是一条长长的线,从整数到小数、分数,从加、减、乘、除到混合运算,从一般方法到简便运算哪一环没学好,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三、应对策略:1. 课堂:( 1)计算教学也应充分探究,从而发现算理,才能用好算理课例:分数乘整数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片段 1 】课始,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促进问题探究你准备做()朵,算一算,一共要用多少米绸布?问题本身的开放,为计算中的多种情况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解决各种情况,并抽象出具体算法。 【片段 2 】课中,有层次的一练再练
5、,追求从“会 ”到“熟练”的提升在巩固练习阶段,前面的练习为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发现问题及时 补救;后面的练习则在“会”的基础上,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并逐步达到熟练。计算练习需要一定的量做保障。【片段 3 】课末,巧用游戏,尽显学生的学习所得。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 =6填数游戏是对算理高层次的认识和运用。三道题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各个注意点,其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梯度。通过练习,尽显学生的掌握水平。(2 )谨慎对待 “个性 ”与“多样 ”的问题“个性化 ”伴随新课程而来。教材在一年级下册教
6、材中首次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我的教学体会却是要“慎用个性化 ”。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学生在课前、课后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应该是不同的。课前允许个性,课后要达到普遍认同后的更高层次的统一。慎用“个性 ”,为的是养成一种更为严谨的思维习惯。当然,课堂中出现了多样性,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数学学习需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在纷繁的现象背后,其本质还是唯一的,正所谓 “殊途同归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但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 不能任由不同的声音的存在,而是要善于合理优化,使学生对计算的认识能真正的拾级而上。2. 平时:提高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
7、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仅停留于“会”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经常的训练,形成技巧,体验乐趣,从而真正提高计算的能力。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是高于这张表中的数据的。何谓“标准 ”?我觉得首先是立足教材、标准的要求,但这是底线,对于教育发达地区的我们来说,只能过而不能低于。其次,应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要明确当前学生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以及能达到的具体水平。三是要立足于后续学习的需要,自定一些标准。(2) )用发展的眼光看计算难度教材对整个计算教学的难度安排是循序渐进的,这点毋庸质疑。 但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教材的原型是( a b) ×c=a×c b×
8、c,本课例题及练习中只涉及整数乘、加的范围,在单元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乘、减的情况, 但它在具体的练习中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如上学期期末我市五年级试卷中出现的“5.17 ×1.53 51.7 ×0.053 ”、六年级试卷中出现的“15× 6×”,由于缺少自主迁移的能力,很多学生做错。 这就说明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计算的难度, 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时地给已有的知识赋予新鲜的内容,从而不断更新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3) )对教材内容的适度“补缺 ”现行教材在使用中,常会觉得知识链上缺了点。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衔接与补充工作。比如求近似数的
9、三种方法,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明确出现了用“四舍五入 ”求近似数,而“去尾法”、“进一法 ”,是在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 ”的练习中出现过。间隔的时间比较久,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需灵活的选择。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材料适度“补缺”,这样才会使学生对计算的认识更趋灵活。(4) )注重验算习惯的培养教材从二年级下册首次提出了“验算 ”,也是在该册提出了“估算 ”要求。 “估算 ”、“验算 ”都是有效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途径,但很少有学生能做到主动、自觉地估算和验算。这与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关,也与学生的“赶作业 ”的习惯有关。教师应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验算方法,用不同的途径来加深对计算的认识,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6 )组织竞赛调动学生的计算热情为了切实引起学生对计算的重视,我校每学期期末都会组织计算专项竞赛。题型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