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校本课程中学数学思想与常用方法中学数学组 目 录前言 0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1第一章 高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 8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9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13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15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17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21或然与必然的思想方法.23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方法.25第二章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28配方法 28换元法 31待定系数法 34反证法 38定义法.41数学归纳法 44序 言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
2、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
3、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可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
4、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课程名称: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类型:知识拓展类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二、课程目标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当对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有所了解和认识,这不仅因为数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需要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能独立地开展科学探究、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所必须具有的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课程旨在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知识拓展并形成系统而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培养具有完备的学科思想和具有独立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灵活应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和解
5、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做准备。1、知识与技能A系统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深刻理解数学的有关概念,掌握数学相关规律。B掌握数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初步能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A经历学习过程,懂得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B体会数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C学会如何分析数学情景,学会如何进行建模,熟练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规和典型的方法与技巧。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A通过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关注数学的发展和数学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B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
6、科学观和人生观。三、课程简介本课程包括以下专题:(一)高考中常用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二)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每个专题都有所侧重,均在课程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必要时可以进行加深,以达到系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四、课程实施学时安排:每个专题安排时间约为2课时,总课时为20学时,学生每修完本专题可获得1学分。每周开1课时,时间0.5学年。教学方式:课内理论教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要求课堂采用教师讲解法与学生探讨法为主
7、,贯彻新课改精神,采取启发式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课后积极实践,即多想多练,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的方式,以量化的形式体现:1、过程性评价考勤(10%),课堂交流参与度(10%);完成作业(任务)情况(20%);同学互评(10%)。2、终结性评价每个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一次能力测试或完成一项研究报告(50%)。3、最终评定成绩由上述二方面组成,每方面均不低于应得的60%,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1、乔治·波利亚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在
8、解题方面,是数学启发法(指关于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亦译为探索法)现代研究的先驱由于他在数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对世界数学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他93岁高龄时,还被(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 作为一个数学家,波利亚在函数论、变分法、概率、数论、组合数学、计算和应用数学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留下了以“波利亚”命名的定理或术语;他与其他数学家合著的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不等式、数学物理中的等周问题、复变量等书堪称经典;而以200多篇论文构成的四大卷文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将是研究生攻读的内容 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怎样解题(1945年)、数学与似真推理(
9、1954年)、数学的发现(1962年)三部世界名著上,涉及“解题理论”、“解题教学”、“教师培训”三个领域波利亚对数学解题理论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怎样解题”表来实现的,而在尔后的著作中有所发展,也在“解题讲习班”中对教师现身说法他的著作把传统的单纯解题发展为通过解题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他的目标不是找出可以机械地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而是希望通过对于解题过程的深入分析,特别是由已有的成功实践,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式,使得在以后的解题中可以起到启发的作用他所总结的模式和方法,包括笛卡儿模式、递归模式、叠加模式、分解与组合方法、一般化与特殊化方法、从后往前推、设立次目标、归纳与类比
10、、考虑相关辅助问题、对问题进行变形等,都在解题中行之有效尤其有特色的是,他将上述的模式与方法设计在一张解题表中,并通过一系列的问句或建议表达出来,使得更有启发意义著名数学家互尔登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会议致词中说过:“每个大学生、每个学者、特别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1952年2月2日) 2、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是围绕“怎样解题”、“怎样学会解题”来开展数学启发法研究的,这首先表明其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突出强调,同时也表明其对“问题解决”研究兴趣集中在启发法上波利亚在风靡世界的怎样解题(被译成14种文字)一书中给出的“怎样解题表”,正是一部“启发法小词典” 21“怎样解题”表的呈现第
11、一: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 未知是什么?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第二:拟定计划 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
12、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 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他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
13、?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必要的概念?第三:实现计划 实行你的计划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第四:回顾验算所得到的解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不能一下子看出它来?你能不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下面是实践波利亚解题表的一个示例,能够展示波利亚解题风格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栩栩如生 22“怎样解题”表的实践 例1给定正四棱台的高h,上底的一条边长a和下底的一条边长b,求正四棱台的体积F(学生已学过棱柱、棱锥的体积) 讲解第一,弄清问题 问题1你要求解的是什么? 要求解的是几何体的体积,在思维
14、中的位置用一个单点F象征性地表示出来(图1) 问题2你有些什么? 一方面是题目条件中给出的3个已知量a、b、h;另一方面是已学过棱柱、棱锥的体积公式,并积累有求体积公式的初步经验把已知的三个量添到图示处(图2),就得到新添的三个点a、b、h;它们与F之间有一条鸿沟,象征问题尚未解决,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起来 第二,拟定计划 问题3怎样才能求得F? 由于我们已经知道棱柱、棱锥的体积公式,而棱台的几何结构(棱台的定义)告诉我们,棱台是“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从一个大棱锥中截去一个小棱锥所生成的如果知道了相应两棱锥的体积B和A,我们就能求出棱台的体积FBA 我们在图示上引进
15、两个新的点A和B,用斜线把它们与F联结起来,以此表示这三个量之间的联系(图3,即式的几何图示)这就把求F转化为求A、B 图4图3问题4怎样才能求得A与B? 依据棱锥的体积公式(VSh),底面积可由已知条件直接求得,关键是如何求出两个棱锥的高并且,一旦求出小棱锥的高X,大棱锥的高也就求出,为Xh 我们在图示上引进一个新的点X,用斜线把A与X、a连结起来,表示A能由a、X得出,Aa2X;类似地,用斜线把B与b、h、X连结起来,表示B可由b、x、X得出,b2(Xh)(图4),这就把求A、B转化为求x 问题5怎样才能求得X? 为了使未知数X与已知数a、b、h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等量关系我们调动处理立体
16、几何问题的基本经验,进行“平面化”的思考用一个通过高线以及底面一边上中点(图5中,点Q)的平面去截两个棱锥,在这个截面上有两个相似三角形能把a、b、h、X联系起来(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由VPO1VQO2得 图5 这就将一个几何问题最终转化为代数方程的求解解方程,便可由a、b、h表示x,在图示中便可用斜线将x与a、b、h连结起来至此,我们已在F与已知数a、b、h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不中断的联络网,解题思路全部沟通 第三,实现计划 作辅助线(过程略)如图5,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解得x= 进而得两锥体的体积为a2x, 2(), 得棱台体积为 FBA·(a2abb2)h 第四,回顾 (1)
17、正面检验每一步,推理是有效的,演算是准确的再作特殊性检验,令0,由可得正四棱锥体的体积公式;令ab,由可得正四棱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既反映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相容性,又显示出棱台体积公式的一般性;这既沟通了三类几何体极限状态间的知识联系,又可增进三个体积公式的联系记忆 (2)回顾这个解题过程可以看到,解题首先要弄清题意,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如图1所示,有棱台,a、b、h、F共5条信息),同时又要及时提取记忆网络中的有关信息(如回想:棱台的定义、棱锥的体积公式、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反映几何结构的运算、调动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经验积累等不下6条信息),并相应将两组信息资源作合乎逻辑的有效组合这当中,起
18、调控作用的关键是如何去构思出一个成功的计划(包括解题策略)由这一案例,每一个解题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各自进一步领悟关于如何制定计划的普遍建议或模式 (3)在解题方法上,这个案例是分析法的一次成功应用,从结论出发由后往前找成立的充分条件为了求F,我们只需求A、B(由棱台体积到棱锥体积的转化由未知到已知,化归);为了求A、B,我们只需求x(由体积计算到线段计算的转化由复杂到简单,降维);为了求x,我们只需建立关于x的方程(由几何到代数的转化数形结合);最后,解方程求x,解题的思路就畅通了,在当初各自孤立而空旷的画面上(图1),形成了一个联接未知与已知间的不中断网络(图5),书写只不过是循相反
19、次序将网络图作一叙述这个过程显示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分析自然先行,综合后继;分析是创造,综合是执行;分析是制定一个计划,综合是执行这个计划” (4)在思维策略上,这个案例是“三层次解决”的一次成功应用首先是一般性解决(策略水平上的解决),把F转化为A,B的求解(FAB),就明确了解题的总体方向;其次是功能性解决(方法水平的解决),发挥组合与分解、相似形、解方程等方法的解题功能;最后是特殊性解决(技能水平的解决),比如按照棱台的几何结构作图、添辅助线找出相似三角形、求出方程的解、具体演算体积公式等,是对推理步骤和运算细节作实际完成 (5)在心理机制上,这个案例呈现出“激活扩散”的基本过程首先在
20、正四棱台(条件)求体积(结论)的启引下,激活了记忆网络中棱台的几何结构和棱锥的体积公式,然后,沿着体积计算的接线向外扩散,依次激活截面知识、相似三角形知识、解方程知识(参见图1图5),直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网络沟通这种“扩散激活”的观点,正是数学证明思维中心理过程的一种解释 (6)在立体几何学科方法上,这是“组合与分解”的一次成功应用首先把棱台补充(组合)为棱锥,然后再把棱锥截成(分解)棱台并作出截面,这种做法在求棱锥体积时曾经用过(先组合成一个棱柱、再分解为三个棱锥),它又一次向我们展示“能割善补”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诀窍,而“平面化”的思考则是沟通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这些
21、都可以用于求解其他立体几何问题,并且作为一般化的思想(化归、降维)还可以用于其他学科 (7)“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在信念上我们应该永远而坚定地做出肯定的回答,操作上未实现只是能力问题或暂时现象对于本例,按照化棱台为棱锥的同样想法,可以有下面的解法 如图6,正四棱台ABCD-1111中,连结DA1,B1,1,将其分成三个四棱锥-1111,-11,-11,其中 b2, (等底等高) 图6 图7为了求,我们连结A1,将其分为两个三棱锥-1与-11(图7),因 , 故, 但·2·a2, 故a2·a2 (a2) 从而 (a2) (a2) b2 (a2abb2)h
22、 (8)“你能不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问题?” 能,至少我们可以由正四棱台体积公式一般化为棱台体积公式(方法是一样的)注意到 a21, b22, , 可一般化猜想棱台的体积公式为 台 (12)第一章 高中数学基本思想第一: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对函数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在研究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其他内容时起着重要作用;方程思想是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运算能力的基础;高考把函数与方程思想作为七种重要思想方法重点来考查;第二:数形结合思想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在一维空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二维空间,实数对与坐
23、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中,选择、填空侧重突出考查数到形的转化,在解答题中,考虑推理论证严密性,突出形到数的转化;第三:分类与整合思想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从具体出发,选取适当的分类标准,划分只是手段,分类研究才是目的;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分类整合思想的本质属性;含字母参数数学问题进行分类与整合的研究,重点考查学生思维严谨性与周密性;第四:化归与转化思想将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将较难问题化为较易问题,将未解决问题化归为已解决问题,灵活性、多样性,无统一模式,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高考重视常用变换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繁
24、与简的转化、构造转化、命题的等价转化;第五:特殊与一般思想通过对个例认识与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认识过程;构造特殊函数、特殊数列,寻找特殊点、确立特殊位置,利用特殊值、特殊方程;第六: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的方向;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采用分割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再求和求极限,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数学思想的应用;第七:或然与必然的思想随机现象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结果
25、的随机性,二是频率的稳定性;偶然中找必然,再用必然规律解决偶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随机事件的分布列、数学期望是考查的重点;第一节 函数与方程思想一、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f(x)0的解就是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函数yf(x)也可以看作二元方程f(x)-y0通过方程进行研究。就中学数学而言,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有关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不等式、解方程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二是在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或
26、构造中间函数,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讨论函数的有关性质,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许多有关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反之,许多函数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1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思想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函数知识或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2方程的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者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
27、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的数学是对方程概念的本质认识,用于指导解题就是善于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3(1) 函数和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方程f(x)0,也可以把函数式yf(x)看做二元方程yf(x)0。函数问题(例如求反函数,求函数的值域等)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来求解,方程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如解方程f(x)0,就是求函数yf(x)的零点。(2) 函数与不等式也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函数yf(x),当y>0时,就转化为不等式f(x)>0,借助于函数图像与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而研究函数的
28、性质,也离不开解不等式。(3) 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函数,用函数的观点处理数列问题十分重要。(4) 函数f(x)(nN*)与二项式定理是密切相关的,利用这个函数用赋值法和比较系数法可以解决很多二项式定理的问题。(5) 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直线和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需要通过解二元方程组才能解决,涉及到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理论。(6) 立体几何中有关线段、角、面积、体积的计算,经常需要运用布列方程或建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加以解决。二、例题解析运用函数与方程、表达式相互转化的观点解决函数、方程、表达式问题。【例1】 已知,(a、b、cR),则有( )(A) (B) (C
29、) (D) 解析 法一:依题设有 a·5b·c0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实根;0 故选(B)法二:去分母,移项,两边平方得:10ac2·5a·c20ac 故选(B)点评解法一通过简单转化,敏锐地抓住了数与式的特点,运用方程的思想使问题得到解决;解法二转化为b2是a、c的函数,运用重要不等式,思路清晰,水到渠成。练习1 已知关于的方程 (2 m8)x +16 = 0的两个实根 、 满足 ,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_。答案:;练习x21y02 已知函数 的图象如下,则( )(A) (B)(C) (D)答案:A. :构造函数或方程解决有关问题:【例2】 已知,t,
30、8,对于f(t)值域内的所有实数m,不等式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解析t,8,f(t),3原题转化为:>0恒成立,为m的一次函数(这里思维的转化很重要)当x2时,不等式不成立。x2。令g(m),m,3问题转化为g(m)在m,3上恒对于0,则:;解得:x>2或x<1评析 首先明确本题是求x的取值范围,这里注意另一个变量m,不等式的左边恰是m的一次函数,因此依据一次函数的特性得到解决。在多个字母变量的问题中,选准“主元”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决数列问题【例3】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0,<0,(1)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2)指出、
31、,中哪一个最大,并说明理由。解析(1)由得:,>0 <0<d<3(2)d<0,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对称轴方程为:x<d<3 6<< 当n6时,最大。三、强化练习1已知方程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 )A 1 B C D 2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 .求证; .设,求AB边上的高。3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独立地加工同一种零件,已知甲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乙机床加工的零件是一等品而丙机床加工的零件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甲、丙两台机床加工的零件都是一等品的概率为。.分别求甲、乙、丙三台机床各自加
32、工的零件是一等品的概率;.从甲、乙、丙加工的零件中各取一个进行检验,求至少有一个是一等品的概率。第二节 分类讨论思想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策略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
33、可以称为概念型。 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解答
34、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不等式的分类讨论【例1】 分析:这是一个含参数a的不等式,一定是二次不等式吗?不一定,故首先对二次项系数a分类:(1)a0(2)a=0,对于(2),不等式易解;对于(1),又需再次分类:a>0或a<0,因为这两种情形下,不等式解集形式是不同的;不等式的解是在两根之外,还是在两根之间。而确定这一点之后
35、,又会遇到1与 谁大谁小的问题,因而又需作一次分类讨论。故而解题时,需要作三级分类 解: 综上所述,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 ;
36、; ; 第三节 特殊与一般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些特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通过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来处理;而对于具有一般性的问题,我们也常通过考察其特殊情况(如特殊图形、特殊位置、特殊取值等)揭示其一般规律.这种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思想往往贯穿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之中.下面结合有关几何问题,谈谈特殊与一般思想的应用. 一 、 特殊与一般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例】 如图,在多面体中,已知面是边长的正方形,与面的距离为,则该多面体的体积可能
37、为(). 解: 本题的图形是多面体,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分割.连、,得四棱锥和三棱锥,这当中,四棱锥的体积易求得×××,又因为一个几何体积的体积应大于它的部分体积,所以不必计算三棱锥的体积,就可以排除,故选. 【例】 如图,三棱柱的侧棱和上各有一动点、满足,过、三点的截面把棱柱分成两部分,则其体积之比为().
38、0; . : . : . : 解: 由题意可知动点、满足
39、的一般性条件是,所以取点与点,点与点分别重合这一特殊位置,如图,于是易得过、三点的截面把棱柱分成两部分体积之比为:,故选. 二、用特殊与一般思想解函数和数列题特殊化与一般化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之中.通过特殊化能使我们认识问题更加全面,而将问题一般化能使我们认识问题更加深刻.“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正是这一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有关函数与数列的问题,谈谈特殊与一般思想的应用.
40、0; 【例1】 ()已知函数f(x),那么() . ()设an是首项为的正项数列,且则它的通项公式an=. 解: ()解法:将所给等
41、式左边分解因式,得(an+1+an)(n+1)an+1-nan=0. an+1+an>0, (n+1)an+1-nan=0. 又a1=1, nan=(n-1)an-1(n-2)an-2=2a2=a1=1.所以an=. 解法:(特例法)当n=1时,由所给等式得即(a2-1)(a2+1)=0.
42、160; a2>0, a2=. 当n=2时,由所给等式得 a3=,由此猜想an=. 将代入所给等式左边,得,即原等式成立. 故an=. 【例2】 在等
43、差数列an和bn中,Sn与n分别为其前n项和,若求 第四节 数形结合思想谈起数形结合,不禁想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 数形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几何代数统一体, 永远联系莫分离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应用包含两点: 1“形”中觅“数”;
44、很多数学问题,已知图形已经作出或容易作出,要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是寻找恰当表达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即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以数助形,使问题获解 2“数”上构“形”;很多数学问题,本身是代数方面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可发现它具有某种几何特征由这种几何特征可以发现数与形之间的新关系,将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使问题获解。但是这两点又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比如在解析几何中,虽然研究的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在研究中得到某些代数表示式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因此对于某些代数问题,在确定合适的坐标系后,也司获得几何解释,从而能借助几何加以解决因此,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或应用几何方法研究代数问题
45、,是数形结合思想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几乎渗透到每一章的内容之中初中教材把实数与数轴对应起来;高中教材把函数与其图象联系起来;解析几何把方程与曲线联系起来;甚至等差(比)数列的通项也给予了几何说明等等,不胜枚举一 、数形结合在函数中的应用【例1】如果函数f(x)=x2+bx+c对任意实数t都有f(2+t)=f(2-t),那么( ) (A)f(2)<f(1)<f(4) (B)f(1)<f(2)<f(4) (C)f(2)<f(4)<f(1) (D)f(4)<f(2)<f(1)分析:由函数f(x)=x2+bx+c,我们想到
46、其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如图所示),由式子f(2+t)=f(2-t)想到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2,所以画一个草图示意,可作出判断应选(A)。评注:由图象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实质上就是看图象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当然具体的判断还需要充分注意函数本身的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等。【例2】 已知函数f(x)=loga|x+1|在区间(-1,0)上有f(x)>0,那么f(x)在(-,-1)上是( ) (A)减函数 (B)增函数 (C)增减随a变化 (D)不能确定分析:本例涉及对数函数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函数的对称性、单调性及平移问题,因而用图象进行思考就容易判断。先考虑a>1时
47、,f(x)图象是y =loga|x|的图象向左移一个单位,如图所示,这时在区间(-1,0)上不满足f(x)>0,因而a>1不可能,从而只有0<a<1,此时图象在(-1,0)上有f(x)>0,它又以x=-1为对称轴,在(-,-1)上f(x)为增函数,故选(B)。 评注:函数与图象是紧密相连的,研究函数性质(在中学主要考虑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时,既可用代数方法(如奇偶性考虑f(-x)与f(x)是否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研究,也可用几何图形研究(如奇偶性考察其图象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或y轴对称),在教学中,我们更倾向于用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48、、指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观察图象,其性质是一目了然的。【例3】 设对于任意实数,函数总有意义,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法1:函数有意义,则,即在上总成立。设,即当时,总成立。依抛物线的特征,将其定位,有,如图1所示。图1。解法2:对于不等式,因为,所以,不等式可化成。的最大值即可。设的图象如图2所示,可知的最大值为10,故最大值为4,则。图2评注:解法1抓住了抛物线的特征,由实数a的不等式组,将抛物线定位,再求解范围。另外,由于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所以又提供了一次数形结合的机会。解法2将实数a从不等式中分离出来,对后边函数中换元后,利用典型函数图象直观地求其最大值,求得a的范围,体现数
49、形结合的思想,不失为好办法。第五节 化归与转化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策略.转化和化归就是对原问题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观点加以考虑,就是在数学研究中,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再转化,化归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一、 概念和载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依据题意,从定义、定理、公式、概念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从纵向和横向进行联想转化.
50、 【例】 函数极限的值为(). 解: 本题借用函数极限的具体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导数定义的正确理解,因而转化为求函数y=ln在x=x0处的导数,故选. 二、 特殊和一般之间的转化 【例1】数列an中,a1=,an+an+1(a1+a2+an
51、)= . 解: 通过求猜想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数列极限的含义进行重组变形,可转化为无穷等比递缩数列的求和,原式,选. 利用结构进行从特殊到一
52、般的转化,既可缩短解题时间,又可提高运算准确性,同时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和代数变形能力. 三、 变量与常量之间的转化 【例1】 已知函数f(x)ln(x)+ax在开区间(,)内是增函数. (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若数列an满足a1(,),an+1=ln(an)
53、+an(nN+),证明:<an<an+1<1. 分析: 若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解题,难度大,若利用导数的性质转化为求f (x)在(,)上恒不小于零的充要条件,不难得出a1.()问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0<an<1,再根据题目的递推关系式与函数解析式的相似性进行联想转化,只须令a=1即可知道f(x)ln(2-x)+x在(,)上是增函数. 四、利用方程(组)进行转化方程(组)是数学解题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可直接运用方程的某些性质,或可先设定一些未知数,根据题
54、设本身各数量之间的制约关系,列出方程,求得未知数.所设未知数沟通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原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问题. 【例1】 在等比数列an中,a1>1,前n项和n满足那么a1的取值范围是(). . (,) . (,)
55、60; . (,) . (,) 分析: 由(q为公比). 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借助方程和不等式)便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解: 依据题意,列方程及不等式组
56、0; 应选. 第六节 或然与必然思想概率所研究的是随机现象,研究的过程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然后再用“必然”的规律去解决“偶然”的问题,这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就是或然与必然的思想.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高考中对概率内容的考查已经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n次独立重复试验发生了k次的概率以及随机事件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等重点内容的考查
57、,一方面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运用或然与必然的辨证关系,从而体现了或然与必然的思想.具体到我们中学数学学习中,如何运用“或然与必然”的数学思想呢?. 解决“看似或然,实是必然”的问题【例】 个同学排成一列,从起依次报数,报奇数的同学出列,留下来的同学再从起依次报数,这样继续下去,最后留下一个同学.问:这个同学第一次报数时报的是什么数?【解析】 因为最后留下来的同学一定是每次报数时都是报偶数的,所以他第一次报的数必是2n(nN+),为因为26<,>100,所以这位同学第一次报的数是.【点评】 这是在“或然”现象中挖掘隐含的“必然”因素,所用的方法是倒
58、推法即逆向思维的方法. 解决“实是必然,暗藏或然”的问题【例】 甲、乙、丙三人进行“锤子剪刀布”游戏,即每人同时出三种手势“锤子”(握拳)、“剪刀”(伸出中指和食指呈剪子状)、“布”(五指并拢平伸手掌)之一,规定:锤子砸剪刀,剪刀铰布,布包锤子,前者为胜.求:()三人战成平局的概率;()甲获胜的概率.解: ()三人战成平局的情况是:人出相同的手势,或全不相同的手势.因为甲、乙、丙三人都出不同的手势,共有种,三人都出相同的手势,共有种,而甲、乙、丙三人每人都可以出种手势,共有种可能.所以,三人战成平局的概率为()若甲出锤子获胜,则乙、丙只能出剪刀,所以甲出锤子获胜的概率为.同理,甲出剪刀或布获胜
59、的概率也为.因此,甲获胜的概率为【点评】 在求概率的问题中,要考虑“基本事件空间”,并穷尽各种可能,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用概率思想解决必然问题【例】 ,并排站成一排,如果必须站在的右边(,可以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共有(). 种 . 种. 种 . 种【分析】 对条件“必须站在的右边”的不同理解.将产生不同的解法.解法: 由题意,因为“必须站在的右边”,对,无特殊要求,考虑采用“插空法”.,站成一排,留有个空位,有种排法.若,相邻,“捆绑”在一起插入空位,共有种排法;若,不相邻,则将,分别插空,共有种排法,所以共有()·种排法.解法: 由,相对位置可知,站在的右边的概率为,所以必须站在的右边的排法共有×=60种.故选.【点评】 条件“必须站在的右边”存在着“或然”的因素,可以相邻、也可以不相邻;但换一种角度,这种“或然”因素之中还有一种规律性,就是“站在的右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河南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三上学期化学试题及答案
- 财务报表分析 教案 项目三 利润表分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湘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集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六 任务一:中间继电器
-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 发光门牌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微笑服务培训
- 女用阳伞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2021年南阳市卧龙区卫生健康系统单位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atl变频器说明书AE 2
- 小学美术人美五年级下册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敦煌藻井纹样教案
- 2023届衡南县“五科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公司税务管理办法
- 竞赛培训专题6-整数的整除性
- 护理人员资质审核规定与流程
-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登记本
- 贵州省普通话考试说话题目30篇经典范文
- 武术操《英雄少年》全套动作教学教案
- 2022年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专项选择正确读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