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复习 重点(简化)_第1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 重点(简化)_第2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 重点(简化)_第3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 重点(简化)_第4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 重点(简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新)一、名词解释:1、 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2、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3、 动机:又叫“内驱力”,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4、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

2、化。5、 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6、 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7、 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8、 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

3、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9、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 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10、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11、场依存者:指倾向于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的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它是一种认识方式。1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

4、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13、心理防卫机制:是指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容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14、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

5、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2、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哪些内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3、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6、:(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保持“敬而远之”。4、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答: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

7、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有:(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5、什么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它对采访活动有何危害?(1)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是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的,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2)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

8、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3)采访中有了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做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6、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移情能力的表现。答:(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2)善于体验听众(观众)对新闻中情感的需求心理。(3)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诚。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一定是真情;其次,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 再次,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4)移情能力不光表现在善于移入作者和

9、受众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感染受众,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7、为什么说“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1)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素,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和结构的创新;(2)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以更好地解释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8、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

10、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9、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素。答: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2)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3)受众的需求;(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10、简述受众心理与新闻专业特征相关因素。答:传播媒介的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而这种心理

11、产生的基础是由以下三个主要相关因素产生的:(1)新闻受众的需要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受众通过接收新闻了解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以确定自己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新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信息而满足于受众,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及时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构成了受众对新闻情有独钟的基础,因而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2)新闻受众的动机和兴趣;(3)个性心理特征。1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2)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众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

12、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其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联想、模仿等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3)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团体、家庭等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学习而形成。12、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相互作用,发散思维向四方扩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聚合思维从中选中选取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便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 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往往是散中有聚,聚中有合,总之,是先散后聚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运用。13、么是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为什么特别强调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1)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

13、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2)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我国新闻事业担负着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重任,而编辑则是新闻出炉的最后把关人;二是因为新闻编辑只有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将孤立的事情开掘出普遍意义14、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

14、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保持“敬而远之”。三、论述题1、论述怎样利用记者和采访者心理互动的条件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答: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采访对象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

15、为基础,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1)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应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这种局面从访问开始到访问结束会一直延续下去,并由此构成了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2)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的主要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人们的交往中,言语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是调动对方情绪的手段。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者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

16、出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3)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双方的表情、手段、体态等能直观地传递个人的态度、情绪。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控制自己的非语言系统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恰当的情绪,使用得体的动作、手势与采访对象接触。(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对于记者活动来说,记者与采访对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是提问者,是主动一方;采访对象是应答者,是被动一方。但这种常规常常会遭到他们心理上乃至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合作或拒绝。采访对象只是一个或某个群体,他或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是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的。那

17、么,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关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无论是做了错事想掩盖的单位,还是骄傲自大的明星;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会舆论,因此也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对待记者这种社会舆论的代言人。在这里:第一,记者的活动要以报社、电台、电视台和读者的名义去采访名人或是被批评的人,即以公众代表人的身份去访问,这样访问的角色互动,一是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第二,在采访活动中不能从态度上进入采访对象的下属、崇拜者的行列。如果访问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双方的角色互动会助长对方“居高临下”的气势或傲气,也在气氛与

18、心理上对采访者不利。(三)利用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互动的条件。 在采访这种人际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心理互动的条件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是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可以利用的条件有:(1)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鱼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鱼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一,利用“一致吸引率”。即记者在采访中,可以让对方知道他与自己的一些共同点或相似点;第二,利用“互补吸引率”。即采访时

19、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带给对方欲求的信息,给对方以新的知识,给对方以荣誉感,给对方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会增加吸引力;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等。(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因而记者在采访中应当利用时空上的共同点去接近采访对

20、象。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乡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会觉得格外亲切;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2、分析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答: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来自传播者与受众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比如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受众方面,其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当受众的逆反心理存在消极抵触情绪时,有时

21、候会带来一些偏激的言辞或行为,新闻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和行为应抱热忱欢迎的态度,并创造条件,运用媒介工具,沟通受众(群众)与有关的党政部门及其具体工作人员联系(如读者来信,听众、观众来电、来函等)。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和社会中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对于犯罪分子应当揭发、批判与打击,对于不良社会现象应撰文、拍片分析、评论,其为是顺乎民心、主持正义之举。如果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消极的逆反心理。此被扭曲的社会心态则是社会发生动乱的舆论准备,也是最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下,新闻媒介用利用好自身具有的舆论传播效应,传播正面、正确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政府应当全力解决、帮助具有此逆反心理的受众,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断绝错误舆论思潮的来源,湮灭所造成的社会舆论动荡现象。对具有严重消极逆反心理的受众所带来造成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后果,应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