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_第1页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_第2页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_第3页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_第4页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暁摘要创新素质是人才结构屮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培养大学牛的创 新素质,就必须要了解创新素质的核心耍素: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 人格。如何能培养创新人才并使z更好地为社会和持续性发展服务,是高 校人才培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大学牛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 培养作者简介陈洪波(1975-),男,四川西充人,西安电子科技人学 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心理学;李波(1974-),男,河 南镇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 西西安710071)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课题“体育锻炼介入改善大学牛 心理困乏研

2、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5051299013)中图分类号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 (2013) 12-0188-02“创新”是一个丿力久弥新的话题。国外対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 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入20世纪70年 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 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 z-o创造性思维z父爱德华特别强调 “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证明了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3、的不竭动力。”创新 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 果才冇可能实现。2006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屮外大学校长 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 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 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 成果。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 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夭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 究了 977

4、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 趣。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 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木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 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 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 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対“创 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i分重要。70年代 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 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

5、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日标。到1999 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 教育使命,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 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 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1世纪的研究 比较关注创新人格。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 明,创新人才的核

6、心要素主要包拆三个方面:1 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 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冇善于综合 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 力。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休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 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 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 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耍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 性、创新绩效z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勒(he

7、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 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 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 标准化修订。巴塞徳(basaduer)与华徳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 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 评价手段优劣等。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 究。3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 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 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木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

8、。 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泄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 20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 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 念。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 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 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 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耍因素。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索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 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

9、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h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 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 人才的最终成功。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 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因此,大学 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 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 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目前很

10、多学生不 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其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 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 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來 的向往。学习型组织理论侣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 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还有一些学者 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 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 性人格包扌舌: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

11、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 信等因素。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 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当然, 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來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 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四、大学牛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 障实施。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 特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 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 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12、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 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 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个环境: 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二类基地:完善大 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种能力:培育学生 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四维结合:完善专 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 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在

13、强化理论教学的基 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 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 践教学体系。此体系包扌舌: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 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 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 础。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牛能够适 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 校应注

14、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 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 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 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能力进一步深造。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 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 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 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 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休系,为学生创新能 力的积淀提供

15、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新型 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 于占据制高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 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 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参考文献1侯德伟,朱学义,董靖论智力投资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 (2)2廖江华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9 (15).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