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_第1页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_第2页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_第3页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_第4页
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侵权及其救济的法益分析一侵权、坏境侵权与坏境侵权,也称为侵权行为,是传统民法的一个概念。从学者们对环境侵权发展史的描述 模式一一即首先从民法侵权法开始一一中我们可以认为,环境侵权也主要是通过拓展传统 民法理论发展而来。因此可以说,环境侵权本质上屈于民法范畴,而不是环境法上的概 念。民法学者一般认为,环境侵权是特殊侵权行为屮的一种,它是指行为人因污染环境而 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如果把国家作为“他人”的含义z,则环境侵权 还包括对国家财产权的侵犯,这是环境保护法律特别强调之处,体现了环境法较浓的公 法意味。但是,在民法学者的眼中,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只是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两类。 因

2、为民法调整的就是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自罗马法以来就形成的传统, 现如今各国的民法典也莫不如此规定,如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屮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z间、法人z间、公民和法人z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从法益角度分析,就是指保护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 编“侵权责任法”第31条也作如是规定。环境侵权行为作为民法侵权法的内容,它所侵 犯的利益也无出其右。环境法学者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环境侵权指因行为人污染或破坏环境而造成 他人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等权利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一方面承认环境

3、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从而与民法理论形成一定共识, 另一方面又指出坏境侵权与其它侵权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环境侵权损害了一定区域的不 特定多数人的环境权甚至后代人的利益,从而扩充了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范围,由此 也拓展了侵权法所保护的利益范围。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是否包含环境利益?这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耍予以 回应的难题。在解决这个问题z前,有必要对环境侵权一词屮的“环境”予以初步界定, 这是民法学者和环境法学者必须首先达成的基木共识,也是理解它与其它侵权行为区别的 重要前提。环境侵权小的“环境”不同于生态意义上的“环境” -在后者那里,一棵树一株草 也可以作为一个局部环境,只要它在功能

4、上是一个口我维持的实体一一它强调一定的空 间范围而不是功能的完整性,它的直接影响对象是公众或公共意义上的人(特指国家,在 海洋环境屮尤具如此)。因此,它要求该环境具有“公共性”特征。如何判断某个环境的 公共性,有这样两个标准。一看它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如果是国家或集体或其它公共性非 营利组织,那么它就具有公共性,否则不是。大气比较特殊,它无法为谁所有或占有,但 它是典型的“公共性”环境。二看它的影响范围,如果范围和对广泛,则可视为"环境”, 反之则不。依此标准,通常所说的口照权、通风权和排水权等权利受侵犯,如果要寻找实 证法上的依据,那只能是对民法相邻关系的侵犯,而不是侵犯所谓的环境利

5、益,因为它 们影响的只是特定个人而非公众。当然,上述标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某棵普通的树为 国家所有,但它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故不宜视为环境。而若是由国家或地方经由法律法 规明确保护的树种,则虽然影响范围小,但意义可能很大,故此视为其具有特殊“环境利 益”,动物也是如此。因此,两个标准宜相互结合使用。而且对坏境的“公共性”的界定, 跟公共利益的界定一样困难。对此只能在实践屮通过具体案例予以把握。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写作起于两个基本的立论前提:一,环境利益是与人身利 益和财产利益完全不同的第三种利益,且非私益而是公益 二,将环境侵害的对彖定为环 境利益而不是环境权,原因在于,利益与权利的内涵

6、不同,利益是比权利更为木质的 东西:在实证法中,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而权利则可能因为屈于“口然法”或理论探讨 范畴而尚未被制定法所承认。特别是在环境权是否存在具有极人争议的前提下,使用环境 利益能够基于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被一致接受从而免去一些尴尬;使用利益层面的环 境利益更为契合木文的分析角度。二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全过程的法益分析先看一个具体案例。1996年1月,辽宁省盖州市渤海水产养殖场(以下简称养殖场)与盖州市i才|山镇人民 政府签订承包合同,约定由养殖场承包团山镇行政区域内海上部分潮间带养殖滩涂4500 亩进行滩涂养殖。1996年4月,养殖场开始在其承包的养殖滩涂内投养杂色蛤蛤苗270 余吨

7、。经过三个多月的管养,杂色蛤比投养时增重三倍。同年4月下句开始,辽宁营口盐 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盐业公司)用两艘挖泥船将其纳潮库屮的沉积淤泥挖出,掺入海水 搅吸后,排放到海里。排放地点距离养殖场7. 5公里。7月中旬,排放入海的泥浆逐渐漂 移到养殖场的养殖滩涂,养殖滩涂出现大量悬浮泥浆,朵色蛤开始死亡。虽然养殖场进行 了抢救,但由于悬浮泥浆逐渐增厚并扩散,导致杂色蛤继续死亡,至9月中旬全部死亡。 受一审法院委托,农业部渔业坏境监测中心黄渤海区监测站对本案养殖场区污染情况进行 鉴定,结论是1996年6月前后,养殖场出现的大量泥沙沉积物系来自盐业公司排泥,使 该水域悬浮物超过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和

8、海水水质标准,人量沉积泥沙覆盖滩面, 导致蛤仔掩埋死亡。一审法院又委托全国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技术审定委员会审定后确认, 盐业公司纳潮库于1996年间淤排泥是主要污染源,是养殖场及周围海域悬浮物严重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主要原因。水中浮泥在该养殖场迅速、大量沉积,是造成贝类大量死 亡的重要原因。1996年12川,养殖场以此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盐业公司停止侵害,赔偿经济损失。在这个案例中,盐业公司清淤排泥的行为首先破坏了渤海海域的正常漁业水质,造成 其环境质量下降,这个过程可称为环境污染(环境侵害)。z后“排放入海的泥浆逐渐漂移 至渤海养殖场的养殖滩涂,养殖滩涂出现大量悬浮泥浆,杂色蛤开始死亡”。这

9、个阶段可 称为环境侵权,正是在这一阶段,养殖场的财产利益受到侵犯。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环境侵权行为在事实上的一般过程:行为人的活动以环境污染或 破坏的形式造成环境功能和质量的下降(侵害环境),进而通过环境的媒介作用,导致他人 财产损害。从利益侵害的角度分析是,加害人的行为首先侵犯了作为公共利益的坏境利益, 然后通过环境的作用,侵犯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因此,这两个过程组成了环境侵权行 为完整的事实构成,缺一不可。如果不存在过程一,即没有侵害环境利益,那么它就不叫 “环境”侵权,而是普通的民事侵权,(其小又主要是相邻关系的妨害)o如果不存在过 程二,同样不存在环境侵权。日木判例认为,如果被害并不涉

10、及生命、身体,而原因行为 (坏境污染)中包含有公共性的情况,则应该忍受这种行为。比如说,一片森林的所有人 行使具处分权,将林木全部砍伐。从客观上讲,他的行为减损了环境利益,但是它并没有 损害他人的财产利益。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环境侵权呢?在现行制度下,基于所有权的基本 法理,法律认可这种财产处分行为。据此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减损环境利益的行为, 不构成环境侵权。这种行为普遍存在于经济活动中,比如对口然资源如森林、草场的开发 利用。从更深层次上讲,这是人类维护其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的需要。开发资源也罢,保 护环境也好,根本上都是为增进人类自身福祉。在这个“最高纲领”下,保护环境和开发 资源的冲突只

11、是一个利益衡平问题,二者目的均为增进人类生存质量,它们同一互补, 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另外,这两个过程互相依赖,私害(他人人身或财产利益受损) 的发生以公害(环境利益受损)发生为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讲,环境侵权具有公害和私害的再来分析利益救济过程。受害人以其财产利益受损为rti提起民事诉讼,该行为的直接 n的是为了保护其财产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间接影响或最终后果确实是保护了 环境利益,增进了环境质量,这种结果可称为“私益外溢”,因此受害人的诉讼行为也就 兼具自益性和公益性。这个过程同样适用于侵犯人身利益的场合。以人身权特别是人格权作为环境侵权救济 的法理依据在日木判例中特别普遍。这样,

12、对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全过程可以分如下四个前后相连的阶段予以描述:一,行 为人的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破坏,从而侵犯环境利益;二,以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环境为媒 介,侵犯了他人人身或财产利益;三,人身或财产利益的受害人以此为出提起民事诉讼, 意在维护英自身合法利益;四,如果胜诉的话,他的行为客观上又维护了环境利益。在这 四个阶段屮,第一四阶段是环境利益受损和救济过程,第二三阶段是他人人身或财产利益 受损和救济过程。前者可称为环境侵害及其救济,后者可称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两个过程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们同样存有很大的区别。二者至少在以下层次 上相互区别:一,从概念范畴來看,环境侵害是环境法上的概念,具有

13、公法意味;环境侵 权是一个民法概念,属于私法范畴。二,从行为所侵犯的利益来看,前者侵犯的是作为公 共利益的环境利益;而后者所侵犯的是他人人身利益或财产利益。正是这两个重耍区别, 决定了环境法与侵权法(民法)在环境侵权领域的齐自功能。最后说明一点,在上述案例屮,虽然原告提岀了 “停止侵害”和“赔偿经济损失”两 项请求,但法院最终并没有支持他的前一请求,即未判决被告停止排泥行为,任rti其污 染其它海面-只要不侵犯他人财产权益即可。这一方面说明,司法实务对环境利益仍未 具备起码重视。另一方面,可能更深层的意味在于,如果作出“停止排泥行为”的决定, 意味着盐业公司经济行为的不正当性。法院并不想这样做

14、,在它看来,只耍这种行为没有 侵犯他人的经济自由或财产利益,那么它就具有正当性,污染环境又何妨?所以,法院对 行为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仍然坚守侵权法规定:不侵犯他人财产利益或人身利益即为合法。 它并没有把侵犯侵犯环境利益作为判断侵权行为的标准之一。司法实务的作法再次表明坏 境侵权所侵害的利益并不包括环境利益。三环境法与侵权法在环境侵权领域中的利益救济和维护法益指的是被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它保护的法益。由于 侵权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它所保护的利益范围必然限于民法所保护的利益范围,即人身 利益和财产利益。而如果说环境法冇自己独特的利益保护的话,那么该利益就是环境利益。 这就是

15、环境法与侵权法在环境侵权领威的根本区别,也即是它们在该领威的不同功能。1、侵权法的利益救济和维护功能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长期以來,坏境法学者认为不能救济或有效救济坏境 利益是侵权法的i占i有缺陷。其实这是对侵权法的奢求。侵权法自罗马法以来,关心的就是 对私益的救济,对环境利益的救济既不是它的职责也不是它的长处,并且由于涉及的是公 共利益,侵权法也无力解决,德国民法学者沃尔夫在言及相邻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也说, 由于涉及公共利益,克服环境污染不能再让个别和邻者來解决,他们往往也无力解决。 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能救济坏境利益并不是侵权法的固有缺陷。相反,要求侵权法保护 环境利益实则是侵权法的

16、被迫“越位”,因为该项职责是人们强加于它的。侵权法被迫“越位”的背后是环境法的失职和“缺位”。保护环境利益木来是环境法的职责,而现在 却把它委诸他法,难免有失职z嫌。在环境侵权领域,从阶段来看,侵权法的作用发挥在第二、三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 发生的实质是平等民事主体z间的财产侵权和救济关系。这正契合了侵权法(民法)的特性 和任务:由于是私法,所以它能够能够平等民事主体z间的关系;由于它以保护人身利益 和财产利益为己任,所以在发生侵犯财产权的情形时,它能予以有效救济和维护该种利益。从方式和手段来看,侵权法并不能主动单独的救济财产利益,它必须由当事人通过民 事诉讼的方式子以实现。但是侵权法给子了

17、实体法的依据,并且决定了救济的具体形式, 这些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一一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侵权者的责任内 容。这些救济形式的合理运用,已经能够充分有效的维护受害者的合法财产利益,但是无 一例外,它们者是事后救济,它们无力使已经被污染或破坏的环境的功能和质量恢复到侵 权前的状态-即使是“恢复原状”这一责任形式也不例外,因为它针对的只是受害者的 私有财产,而非作为公益载体的口然环境。在前述案例说明。在诉讼中,原告提出了 “停止侵害”和“赔偿经济损失”两项诉求。 但是两审法院均只支持了其“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而对“停止侵害”的请求不置可 否,令人匪夷所思。本來,“停止侵害”的诉求不仅

18、具冇民法依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环境法的功能一一使侵权者不再污染环境,从而防止环境利益的再次减损。然而, 即使该项诉求得到支持,环境污染的既成事实也不可改变。侵权法的这一功能空白由环境 法进行了填补。当然,对于某一法益的保护,可能是由多个部门法完成,从这个角度上讲,侵权法与 环境法共同维护环境利益也许是个合理的制度安排。但是它们的地位一定有个主次之分: 环境法是主要保护手段,侵权法只是辅助手段。甚至不能以共同维护环境利益为名而认为 没有保护好环境利益就是侵权法的缺陷,而最好把它理解为环境法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的结 果。2、环境法的利益救济和维护功能环境法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9、?从阶段分析,它在第一、四阶段 必须发挥作用。在只存在第一阶段的情况下,由于尚未发生侵权行为,此时环境法必须采 取相应的手段来维护环境利益。这些手段或制度建设在环境法屮已经蔚为壮观,它们包括 但不限于:环境标准制度、许可证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等。可以说, 这些制度设计在不同层面或角度体现和贯彻了预防原则,从而使得环境法以一种积极干预 的姿态防止环境污染或破坏,以此维护和增进环境利益。从公私法划分的角度看,公法手 段特别是行政手段是保护环境利益的主要方式,这一方而体现了环境法的公法屈性,另一 方面充分表明政府在维护环境利益方面的首要责任。除了行政管制,经济刺激机制、公众 参与机

20、制和刑罚制裁等乎段也成为环境利益维护和增进的重要乎段。环境基木法和单行 法实际上就是顺应这种需要而诞生的。目前,公法手段(主要乂是行政手段)是保护环境 利益的主要方式。环境法的公法属性出此体现无遗。第四阶段是一个“私益外溢”的过程。也就是说,受害人通过私法手段既其私人利益, 同吋又增进了环境利益。问题在于,是否应该对受害人的这种无意识“贡献”给予一定的 利益补偿呢?对私人而言,虽然他的行为直接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口的,但事实上增进了 社会公共利益,从而也增进了其他公民的利益。并且在所增进的两类利益中,后一种利益 完全叮能大于前一种利益,特别是环境利益本来就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而且,起诉人 (受

21、害者)可能为此付出了相当的诉讼成本,其屮的一部分本应由其他人或社会来负担。因 此他有理rti耍求得到利益补偿。更为重要的是,利益补偿一方面是对公益事业热心者和积 极维护个人权益者的一种激励,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部性(也称为“搭便 车”现象),将增进环境利益的个体成本社会化。虽然在公共领域不可能完全克服外部性, 但国家和社会在此问题上的立场i分重要,而制度设计是国家和社会体现立场的重要形 式。对于增进公益的行为人进行利益补偿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在坏境侵权 领域积极行使权利(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公共的),至少不会出现“英雄欲哭无泪,他人不劳 而获”的局面。从法理上讲,利益补偿与其

22、说是为了减少外部性,不如说是使外部性分配更为合理, 是通过国家权力对外部性所造成损失进行强制性分配。既然如此,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私 法问题,不宜rti作为私法的侵权法来调整,而应由环境法加以规定。现行立法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这一点,奖励制度就是-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 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如果将通过诉讼保护环境利益也视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为,则奖励可视为利益补偿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该制度并没 有相应的责任保障机制,在实践屮加上财政等各方面的原因,使之并没有成为一种有效而 稳定的制度。相反,它的随意性很大,其至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更重要的是,它

23、与利益补 偿制度还有一定距离,后者更具稳定性和强制性。3、环境法与侵权法的合作如果环境法能够在以上两个阶段充分而有效发挥作用,那么人们就不会把侵权法的某 些“不能”当成是它的固有缺陷了。和反,借重环境法与侵权法的各口功能,让它们各在 其位各司其职,这样完全能够胜任环境侵权领域的利益救济和维护工作。虽然,坏境侵权 民事诉讼屮当事人并没有提出环境利益损害赔偿,法院也没有顾及环境利益损害和赔偿问 题,但这是由侵权法的木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对侵权法而言,如果它能够克服象因果关系 之类的真正属于侵权法本身的不足,那么它就能及吋、有效、充分的调整在环境污染或破 坏屮因人身或财产利益受损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样其作用的发挥已经相当到位。而 对于环境利益损害,也不是无法救济,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公法的手段进行维护。具 体而言,由行政法、坏境法以及刑法组成一个严密的救济网络。在该网络中,既可以通过 积极的事前行政干预来防止环境利益损害之虞,乂可能通过事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来给 予一定的补救。并且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保护环境利益。因 为人们认识到,环境只有通过预防措施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和改善。无论在作用范围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