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 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 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

2、出诗歌特有的韵味。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2、圈点勾画做批注(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 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 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举例:“怒号” 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 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

3、我们交流。(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重点赏析: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 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 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 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 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髙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 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一一不得一一” ”读出焦灼之情,“叹 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

4、自一一叹一一息一一。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 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 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 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 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 被子很

5、陈旧,很脏一一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 没法拆洗;很冷,很硬一一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 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 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 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 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 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

6、彻”,痛苦中的爆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 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 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 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 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 读“安得、千万、大庇

7、、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 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呜呼” “死一一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3、老师配乐范读。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 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 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 诗制作电视诗歌,

8、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 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举例:第一句(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 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 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髙髙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 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2、交流评价。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 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 们穿越时空,

9、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五、结语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录音、课件板书设计:(第1-8句)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第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寓情于景浪漫色彩 (第17-18

10、句)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教学过程:“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 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 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

11、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 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 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髙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 “髙岑” O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 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 指名学生朗读2. 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犁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

12、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 教师范读5. 学生齐读(二)二读1.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 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K明确:全诗共18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 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 学生

13、默读,找线索。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K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一一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一一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 图”;第三次一一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一一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 小结: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 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三)三读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2. 思考、讨论: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K明确H重点赏析名句“忽开”: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3:已亥杂诗一、学习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