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赤壁,走进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走进赤壁,走进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走进赤壁,走进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赤壁,走进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 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900 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 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 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

2、越时空的对话。 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二、教师配乐朗诵课文三、内容赏析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学生:有一种悲凉的心境;悲中有乐,乐中有悲;师:声韵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写景上有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情感中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 :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 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东坡,世号曰: “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 “遗世 ”?同学们看课文注释(

3、 12) 脱离人世。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此时的江面呢 万顷之茫然 江水茫茫无边。 )问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学生: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 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 朦朦胧胧,梦境一般。水光接天,让我想起 “秋 水共长天

4、一色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 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 如烟如雾般笼罩于江面, 清风徐徐吹, 波光粼粼泛光。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 任意左右东西。教师: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问“一切景语皆情语 ”, 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 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 心情?(先析后诵)学生: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 “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什么是 “一苇”“纵”、“凌”: 这里的 “纵”听凭、

5、 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 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 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教师:真是 “除却诗酒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 ( “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 “廉”而应 “贪”, 尽情享用。意思是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 )如此之美景作者人心旷神怡, 此一乐也 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过渡 置身于诗

6、情画意的境界,诗人的感情好像从波峰跌入了一个波谷,诗人徜徉于山水的快乐,好像笼上了一 层悲意,为什么?读二 .三节,谈谈你的理解。学生: 因客的洞箫声而悲(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这是悲的程度) 追问:“那么客因何而悲呢? 一悲英雄不在: 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 曹操在赤壁有怎样的功业 “方其破荆 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 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固一世之雄也。 ”这一长句的重心应在 “而今安在哉 ” 指导朗读:(这一层应该读到什么地方?如何读?)作者在这里连用 4个 4字句,增强语气,写出

7、了气势,语调应该上扬。接着笔锋却陡然一转,情感跌入谷 底。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固一世 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 字字千钧,千古定评)而今安 在哉?(激流跌宕 沉重惆怅)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二悲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行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风流总被兩打风吹去 “而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引导学生读完这一节)学生分析后明确: (这里要师生互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 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 ”“蜉蝣与天地

8、,沧海与一粟 ”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然而苏子真的是平庸之辈吗?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步古今的才华,但现在只能 “侣鱼虾而 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况且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 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唯其人生短暂,壮志才更难实现。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然而,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 突的悲哀,此二悲也。补充背景: 用党红英的说法

9、:他回朝后以又反对尽废新法,而处在新旧党的夹缝中过日子,理想不得实现。对于一个 已经四十四岁的人来说,时间是多么宝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写出了在有所悟得之后的惆怅。面对客人的人生观,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的?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 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 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

10、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 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既 然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 “长江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也谈不上悲哀了。 那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明确: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 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 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 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

11、来。 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主客畅饮,酣睡达旦。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 “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那 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

12、 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坦然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 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 更深刻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提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 “乐”情? (学生中可能也有不同的声音,但大致方向是: )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 “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 表明豁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

13、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 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要学会面对浮沉 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 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 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这一环节里我想让学生走进现实也比较好) 问面对不幸与挫折,你将怎样做?课堂小

14、结:精 彩的演讲苏轼因 “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 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 持自己的高尚人格,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 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业:1、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 “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