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_第1页
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_第2页
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_第3页
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    孟冬永枣庄学院摘要: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由于两国地理风土、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各自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风格。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日文学的总体特色进行了概括总结,明晰了两国文学在文学观、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国文化底蕴的理解。关键词:中日文学;特色;比较众所周知,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但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在1968年就由小说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又于1994年成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以说,

2、近代以来日本文学比中国文学更早地走向世界,并得到了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认可。然而若论两国文学的历史,则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对比之下日本文学史较短。历史上,日本文学曾深刻并长期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如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非常重视诗的教化思想和功利价值,反映了儒教思想对其的强烈渗透。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但近代以来的中国文人在文学运动、文学观念、创作手法等方面又主动学习东瀛,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转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两国文学由于地理风土、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风格。一、中日文学总体特色(一)中国文学强调“文以载道”,强调政治和文学的统一

3、;而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具有超政治倾向在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精神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关联,体现出正道直行、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屈子作品中激荡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至情,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杜甫苦吟的“诗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强调政治和文学统一的特性的表现。而日本文学偏向唯美,多超然于社会与政治之外,无关阶级斗争,比较私人化。譬如私小说一度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主流,代表作品有岛崎藤村的新生、葛西善藏的悲哀的父亲、志贺直哉的在城崎等。旅日作家李长声认为私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的草创期占据了中心位置,并一直控制着日本文学史以及作家

4、、读者的文学概念(李长声,2015)。(二)中国文学是理性文学;而日本文学更倾向于感性在中国,儒道两家树立了传统的理性精神。如论语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是见微知著的例证。中国古典文学家情文并茂、重在说理的策论、政论、讽谏书等文学作品,对封建统治者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汉代贾谊、宋代“三苏”的论说文章,谈古论今,纵横评说,笔力雄健,气势超卓,为人津津乐道。对照下日本文学更倾向于感性,随笔、和歌、日记文学等感性文学占了主流。比较重视内心的感受,具有浓厚的感性主义特色。例如日本诗集小仓百人一首的题材即以吟咏大自然的四季变换和男女间的

5、恋情为主,描画了赏景人心境的微妙变化和相恋男女之间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三)中国文学达观、豪放;而日本文学更具有感伤性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而道家的人生观,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放任不拘的傲世情怀,使得中国文学更为达观、豪放。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不斗志昂扬、激情澎湃、纵横捭阖、一泻千里。而日本文学更具有感伤性。日本列岛灾害频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佛教无常观对日本人思想的不断渗透,使得日本民族性格反映在文学表现上的感伤性和纤细性是非常强烈的。从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即便村上春树

6、这样的小资派作家,莫不是打造、把玩悲伤,以悲为美。再如日本平安末期的悲情英雄源义经,他的故事一再被古典文学作品和古典芸能所渲染描绘,成为日本人爱戴的传统英雄之一。(四)中国文学之美更具阳刚之美;而日本文学的美更具阴柔之美中国文学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形成了阳刚、壮丽、雄健、豪放、粗砺、风骨等为主体的审美观念(黎跃进2009:80)。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高度概括了戍边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惨烈,也抒写了戍边将士的坚定誓言和战斗必胜的豪情壮志。而日本文学总体的文风优雅沉静,表现出一种哀艳美。源氏物语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篇章结构、景物的安排等方面都蕴含了一种柔和、含蓄的女性化的美感,体现了日本文化阴柔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五)与中国文学比较,日本文学更注重余情受禅宗的影响,日本文学作品非常注重余情余味。余情文学的代表非俳句莫属了,如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寂静古池畔,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细细品味,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清寂幽玄的意境氤氲而来。二、总结综上所述,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但两国文学由于地理风土、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风格。分析在文化影响下的两国文学的差异,对我们以后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加深对中日文化的差异和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