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1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2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4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点对点练7 联系文意 ,紧扣语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一入苏村 ,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2、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 “四书五经” 的声音 ,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 “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当时的中国 , 内忧外困 ,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 ,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

3、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 大同书 ,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 维新百日 ,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 ,游遍四洲 ,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

4、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 ,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

5、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 ,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 ,而在青岛 ,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 ,

6、 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 ,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 之情。D. 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

7、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答案C解析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故 A 项错。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 B 项错。 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表达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 ,D 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2. 如何 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参考答案 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 ,“不忍的句号”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

8、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 “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从康有为创办的杂志不忍和他墓地的“句号”入手,结合康有为一生的愿望和行为进行分析。3.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 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 (1) 我赞同。因为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 ,眼

9、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 ,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2) 我不赞同。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 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 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解析 这是一道主观性较强的题目 ,可以赞同 ,也可以不赞同 ,但要言之有据。要注意结合作者对康有为后半生的评价进行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 ,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

10、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 :“13 000 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 ,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 ,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 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

11、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 ,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 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

12、,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 ,满头白发 ,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 ,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 ,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 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 ,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 年进大学的 ,同班

13、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 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 抽烟、 说事的热闹地方。 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 ,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 ,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 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 :请着正装。“正装”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那几天 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

14、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 ,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 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 你猜多少 ?2 500 针。 那堵鞋墙共有13 000 双鞋 ,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 ,走过的道路艰苦

15、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鞋墙不朽。(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 两个比拟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C.第五段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 落后, 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D. 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 “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 ,语言

16、庄重质朴。答案C解析C 项 ,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和“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5. 如何理解“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一句中“磁墙”和“黑洞”的含义?参考答案 “磁墙”比喻鞋墙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让我把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这里;“黑洞”比喻鞋墙集纳了无法一一列举的大量值得思考的东西和情感。这两个词语饱含作者对鞋墙的赞美之情。解析 对这两个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使用的手法。从手法看,这两个词语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从语境看 ,是下文“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 ,半天 ,眼眶里竟有点潮湿”的原因;从情感看,是作者

17、对鞋墙的赞美之情。6. 文章结尾说“鞋墙不朽”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鞋子象征 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代表的社会进步,象征的乡愁、亲情、 家等应永远缅怀,永远传承。照应题目与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揭示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万鞋墙的赞美之情。解析 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重在分析“不朽”一词蕴含的情感和不朽的原因。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结尾扣题、升华主旨的写法,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据此分析即可。题点对点练8 紧扣内容 ,体察位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碱蓬草胡修江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 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

18、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 ,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 ,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 ;说它是草 ,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 十月间 ,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 ,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

19、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逃离城市 ,既非归隐 ,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 ,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 ,并非本愿 ,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 ,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 : 自然。你能炫耀一种坚强吗?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

20、你能赞美一种热情吗 ? 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 碱蓬草不是, 秋天过后就会凋萎。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 20世纪 60 年代,“瓜菜代”的岁月,碱蓬草成为救命草。滩边的渔民村妇采来碱蓬草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来的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会再有人会钟情于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厌倦了生猛海鲜、 大鱼大肉后,买上一两个碱蓬菜的包子,调节一下已被油腻堵塞的肠胃。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

21、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曾经的荣辱吗?草木无情,多情的只是人类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旧是草,就如同人依旧是人。碱蓬草环绕的,是一处处的养虾池,那些赤脚的农民经常从碱蓬草上走过,每一天夕阳坠落的时候,家人送来饭菜,一家人就这样在晚霞的余晖中享受着最平常的幸福。为了看虾,他们晚上经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屋中,夜风吹送,送来大海的涛声,与之相伴的就是这丛丛的碱蓬草,一生的匆忙岁月,几世的艰辛劳碌,都融进瞬间的永恒中了。他们说,这里没什么风景。风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如今,对都市人而言,单纯玲珑的风景已经不再具有太大的诱惑,粗犷与坦荡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于是更多的人开始走马观花般地浏

22、览“荒凉” ,对此,我只想说,向往一种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时,不要玷污了一份朴拙,一份厚重。对于那丛红草,我也只是一个过客,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 该忘掉 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怀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随缘,自由地生长吧。(选自 2017 年第 5 期散文选刊 ,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以金秋时节,人们登高赏菊,抒发诗情、思念开头,既与下文关于“文人情结”的议论相呼应,又引出了下文对碱蓬草的描写与赞美。B.碱蓬草的形象是对生命最朴素的诠释,它们在荒凉、寂寞的环境中生长,与在碱蓬草上生产、生活的农人相似,展现出平凡、朴拙而厚

23、重的美。C.作者围绕着碱蓬草组织情思,叙写不同时代人们对待碱蓬草的不同情感态度,并由此延伸到对自然、风景和人类生活的思考。D. 文中将现代都市人与“赤脚的农民”的生活形态作对比 ,并融入自身的感慨,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D 项 ,“体现了作者不同于一般都市人的风景观和生活方式”不符合原文,作者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时,也承认自己“回归都市,心依旧茫然,脚步依然匆忙”。2. 碱蓬草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生长过程方面,随季节参考答案 最突出特点 :自然。 表现:生长环境方面, 自然地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 变化自然地生

24、长、凋萎。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从文章对碱蓬草的描写可以看出,这类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盐碱地,春来草荣、秋来草枯, 自然生长,普通平凡。3. 作者说“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后文又说很多人因陶渊明而登高赏菊, “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不矛盾。陶渊明真挚地热爱秋天,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颂秋咏菊诗;很多登高赏菊的人,并 不具有陶渊明的情怀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渊明;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赏草木的本性。解析 此题考查散文中用到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前一句 陈述的对象是“秋天” ,意思是“陶渊明热爱秋天”;后一句陈述的对象是“很多人”

25、,意思是“这些人因陶渊明而爱秋天,不是因秋天而爱秋天”,所以作者说“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符合这个意思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走进塔里木贾平凹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 ,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 ,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 ,在修这条

26、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 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 ,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 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 种面目 ,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 ,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 ,21 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 ,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 ?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

27、录像看,有空调 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 ,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还是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 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 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儿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

28、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 “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 是的 ,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 ,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 的角色 ,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

29、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 ,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 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 ,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 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 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 ,大家谁也没说 ,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

30、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现了石油大会战的艰辛 ,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

31、丰满。D. 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 ,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有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答案B解析B 项“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不符合文意。5. 作者说,走进塔里木, “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参考答案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走进塔里木后的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段,可从段描写的石油工人的生活状况、

32、精神面貌、理想追求以及最后一段中给我们的感受等角度归纳概括。6. 文章第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 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中间段的作用。这段文字,虽有叙事,但抒情的成分较重,可以从作者所写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抒发的情感。题点对点练9 依托语言 ,关注情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老猫季羡林老猫虎 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

33、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 ,忍痛挨打 ;一转眼间 ,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 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 ,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唤它 ,它不肯进屋。 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 ,窗台下面。我端

34、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 “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 !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 ,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

35、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 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

36、进。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 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 处 ,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 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 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7、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 和谐、温馨的画面。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D. 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答案B解析B 项 , “ 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重点刻画了作

38、者寻猫的场景,并借此场景抒发对生命的感悟。2. 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参考答案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行文有波折,跌 宕起伏: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3©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解析 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常规的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写病重的老猫,分析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有表现文章主题等作用,结构上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3.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用语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语言

39、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 真而不失睿智。解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对全文的语言特色有所体悟,可以从全文的语言特征、整体的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人生如旅行李永海出门旅行,难避漂泊。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 ,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待坐定后 ,探头窗外 ,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

40、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 坦荡如水 ,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同在旅途 ,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生活, 四处漂泊。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人在旅途 ,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 ,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人在旅途 ,过客匆匆。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