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由唐代时正式被用作选仕之用_第1页
科举制度由唐代时正式被用作选仕之用_第2页
科举制度由唐代时正式被用作选仕之用_第3页
科举制度由唐代时正式被用作选仕之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舉制度由唐代時正式被用作選仕之用 ,至明代亦沿用此制 。而明代的科舉制度大體上 是襲唐宋而來,再因應當時環境而稍作變化,以下將從取士途徑、入仕程序、考試內容、科 場規則、取錄名額及考試時間各方面論述。先言取士途徑方面,明代最初是三途並用。所謂三途,據明史上說是 進士、貢舉 及雜疏 (包括薦舉和銓選 ),可見科舉只是三途之一種,而非入仕之唯一途徑。到了洪武 元年才正式下詔定科舉。而應舉者則由上至下各階層的士子。除此之外,明代亦有制舉及薦 舉之設。據明史選舉志曰 : 時外大小臣工,皆得推舉其初薦而王者又令轉薦。以故山 林巖穴,草茅究居,無不獲自達於朝,由布衣而登大門者,多不勝數。惟娼優子弟,父母

2、 丁憂者及被罷吏員,一律不准應試。觀看唐代的取士途徑分為三種:一由中央官學畢業生中考試挑選,稱為生徒 。一由 禮部主持各地士人考試,稱為鄉貢。一由天子下令徵求,稱為制舉。前二者為定期 性選舉,謂之常科,大抵每年一試。後者則為君主下詔,是不定期選舉。生徒即由官學 (六學二館 )出身的、至所有地方縣官學的學生,多是貴族及官宦子弟。鄉貢則為地方上 不在學館讀書而自修有成的平民子弟而設的取士途徑。士子可懷牒自列於州縣(牒是姓名、藉貫、學歷 ),即自由報名應試,經甄別後與生徒一起考省試。至於制舉會由君主按需 要臨時定立題目,曾考科舉或否者,均可參加,用以吸納非常之才。唐制舉大致有文、武、 吏治、長材、不

3、遇、儒學、賢良忠正等七大類。而宋代科舉制度大多沿襲唐制,分為貢舉、學選和制舉三途。貢舉乃 常科,由禮部主持,初年每年舉行一次,後英宗定制改為三年一次。學選專由三舍法升 貢,以學校取士代替科舉取士。制舉同為由皇帝臨時下詔招考,不常置的特科。由此看來,明代科舉之取士途徑是有其稍變之處。由於明太祖認為治國之要, 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提倡學校與科舉結合,因此規定凡科舉者,必為 國子監察 (京師學校 )或府州縣學的學生,表示了地方不入學的士子不能自行報考。此 外,由於明代科舉制度的發展漸成熟,常舉科已成定制,故此特舉科不常置,甚至不 設。此乃明與唐宋之別。在入仕程序上,明代的科舉考試共分以下四

4、個階段童試、鄉試、會試及殿試。 童試在各府、州、縣舉行,每年一次,應試者稱為童生,童生須經過縣、府、院 三個階段的考試,及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在各省省會舉行,每三 年一次,應試者必須是成績優良的生員,因考試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稱秋闈。中 舉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 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翌年在京師舉行,故又稱 春 闈。中式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則在會試放榜後不久,在宮 中舉行由皇帝親自策問貢士,再按成績分為一、二、三甲,總稱 進士 。一甲三名, 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 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反觀唐代科考的入仕程序,考生直接參加禮部考試,及格後

5、取得做官資格,但 必須再經吏部考核,合格後才能任官。而宋代,士子先經州縣試,及格後參加禮部主 持的省試,省試及第,再參加殿試。殿試後即授官,例不黜落。比較三朝科舉入仕之法而言,明制大體沿襲唐宋之舊,只是稍變其法,將考試 分為四個階段。考生須經縣試、府試及院試三級之童試,然後參加鄉試,後再應會試, 最後再經殿試,確實其等第才給予官職。再言,明代慣例,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成 績優良者,授翰林院庶吉士;不入翰林者,授其他京官,如給事中、御史、六部主事, 或授知州、知縣、府推官等。明朝時科舉的考試內容,亦是承襲唐、宋兩朝,而稍作改變。明代一朝的科舉, 士子應考的科目為進士

6、科,而考試內容即是八股文 。八股文的試題內容, 專取四書及五經為命題。而所作答的文章,須依一定的格式。文章的格式分為八段, 即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 ,每段各具一定的格式, 體用排偶,字數於三百至七百字之間。而唐、宋二朝,考試的內容亦多取進士科為主。唐代時,科舉分為不同的科 目,如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但其中以進士科最為時人所推宗,當時更有言 三 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可見當時特重進士科。而當時的進士科,主要以詩賦及經 義為題,而後加以老子 、臣範。至宋初時,科目已有所減少,但仍以進士科為 重。當時,進士科仍多沿襲唐代,而帖對則以春秋或禮記為題。至宋神宗熙 寧年

7、間,王安石盡罷諸科,獨取進士科。而進士科則以 三經新義(即詩、書、 周禮),以作為考試取士的準繩。由以上可見,明代之時,科舉的內容乃承襲唐、宋兩朝,而稍作改變。明代科舉 獨取進士科,乃承襲宋一代之舊制。而其八股形式,則是仿宋經義而稍變而來。由此 可知,明代時科舉內容乃承襲唐、宋兩朝,而稍作改變。另外,明代科舉的科場規則亦主要沿襲唐、宋兩代而來。於明代時,科舉考試日 益嚴重,以防作弊的方法亦至至密。從考生所帶的考具起,即有定制,以防懷挾 , 而入埸有搜檢,進場後有封鎖、巡邏,交卷時有彌封、謄錄等制。而唐、宋兩代,考場規則亦主要防止作弊為主。唐代方面,除了 公卷、通榜 制外,於吏部試中亦有 糊名

8、之法,以防不公。至宋代時,科場規則亦漸趨成熟。 宋代普遍行糊名之制,封彌編號,且再行謄錄易書,以防止主考官或能識舉士子文 字,且立法嚴懲舞弊。由此可見,明代時科舉的規則,主要承襲前朝而來,並加以發展。由唐代初年, 科舉規則較為簡約,漸漸發展成熟。直至宋代,科場的規則較為嚴謹。至明代時, 科場的規則已日趨完善,發展至此,已為歷代之冠。在取錄名額方面,明的取錄名額大致上與唐、宋同。明代的科舉取士往往多於百 名,明代時文化及經濟重心均向南移科舉取士限額亦受影響根據錢穆國史大鋼 當時科舉取錄額,有南多於北之趨勢,故定南北取士額。如洪熙元年,定南卷取十 之六,北卷取十之四。而唐代的常科,每年應考人數多達

9、千人,但錄取人數甚少, 每年常科大抵只錄取三、四十人。 通典選舉典便言: 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 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其取士之少,由此可見一斑。至唐晚年, 南方地位已高,但尚未能跨駕中原之上,故無須限定南北名額。宋代時,取士名額 較唐代時為多。以進士科而言唐代取士不過三十名,南宋時,每三年開進士科一次, 及第者達四、五百人之多。至北宋時因南人考進士,人數又多;北人考明經,人數 又少;顯分優劣,不得不限定南北名額,以求平衡。可見明代南北定額乃襲宋而來。另外,在考試時間方面,明代的科舉考試時間明顯是襲宋而來。明代科舉每三年 舉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舉行。而唐代科舉則是一年一度,於每年十一月舉行,宋 初時因規制未善,故無定期,後來英宗時才定為三年一試,可見明代科舉之考試時 間乃襲宋而來。大體而言,明代科舉制度很大程度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