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_第1页
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_第2页
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_第3页
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_第4页
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山流水的文学解读 你是不是发现过,“高山流水”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竟然没有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解释。这个有两个出处。第一个,也是最早的记录就是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们注意到了,这里写的只是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琴的故事。这就构成了艺术

2、存在的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作品,那是高山、流水之类的曲子。其实根本就不必追究在故事中伯牙是不是真的鼓了这两个曲。这样说无非是说,音乐不是别的什么奇怪的东西,而就是表达曲作者和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中国古代能够这样界定艺术是很高明的。二是要有演奏者,而且一定是高明的演奏者。这样才能将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民族必须有伯牙这样的人,不然就别想谈音乐。这样的人的特点就是为音乐而音乐。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让人恢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从惯常的混沌认知习惯中冲破出来。突然间得到了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好的音乐家并不全心地打造“名气”,并不想借音乐演奏当什么“星”,也就不想通过演奏有很多的人能够叫好,只求自己的

3、演奏能够有人懂。三、但至少也得有一个人听懂。没有人听懂,音乐就死亡了。最简单的文学也一样,你说一个很好的笑话,大家却谁也不笑,不知道你的笑料在什么地方。那有什么意思,那还叫笑话吗?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有合格的接受者。接受者是文学创作机制中的再度创作者,钟子期的音乐素质并不比伯牙差,所以能够“志想象犹吾心”,这是很不容易的。只是他不一定表现于演奏上。他能真正地理解就说明了这一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得说,列子汤问的故事已经真是够好的了。但是,此后却有了更好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这样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4、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这个故事中加上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内容。把听琴者的重要性强调到了极致。吕氏春秋强调的是“本味”,就是世有贤才也得有好的赏才者,以礼相待之。这就说到了政治上了。也是有道理的。就好像说:世有千里马,也得有相马的伯乐。这样说好像没有力量。非得说钟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碎,把弦扯断,愤怒地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值得让我鼓琴的人了。真是逼向高潮的叙述。从而生出的苍凉和绝望感动后世几千年。其实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喜欢主要是后面的“破琴绝弦”情节。于是想到这个成语的意义。“高山流水”,就是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