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参考word_第1页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参考word_第2页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参考word_第3页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参考word_第4页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参考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上、下)册古文总复习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时常)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理不满),不亦君子  乎?”(二)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 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谓(称)之'文'也 "子曰:"敏(聪明)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五)

2、 子曰:“默(暗暗)而识(zhì 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huì 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走)必有我师焉,择其(他们)善(好的方面)者而从(采纳(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整体感知(一)、谋篇立意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二)、文章脉络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

3、且学习要不知满足。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二、 文学常识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大成至圣”。三、 字词a)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b) 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2)学而不厌:(厌 古:满足 今:讨厌)c) 词类活用1 / 24(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时常(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

4、名词,旧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3)不耻下问 耻:认为可耻d) 虚词而的用法表并列: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修饰:默而识之 表转接: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 四、 特殊句式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五、理解性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学习借鉴的意思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当别人误解自

5、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课后思考题1、学习方法:(一、二、三则)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四、五、六则)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成语: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择善从之3、背诵课文<论语>六则自测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6、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填空(6分)(1)本文选自 ,是一部 ,是 关于 的记录。(2)孔子,名 ,字 , 时期伟大的 、 、 、是 学派的创始人,世称 2、解释加点字词(1)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3)默而识之 (4)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而”字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C、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D、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4、翻译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三人行,

7、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话来回答。 6、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抛弃,丢下)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一、【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

8、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三)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二、文学常识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

9、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3、词类活用(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2)有人惭(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委:相委而去(古:抛弃,丢下 今:委托)(2)去:太丘舍去(古:离开 今:到、往,由此地到某地)(3)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 今:照顾)四、阅读回答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反驳父亲有人的无礼,使对方理屈词穷。2、“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两方面给予反驳?可以看出哪两点性格特点?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加以反驳,可见元方聪明机智,直率。3、当元方反驳了“友人”后,“友人”惭,下车拉元方以示

10、亲热和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4、用4个短语概括元方的性格特点;用文中的2个短语概括友人的性格元方:聪明机智、明事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友人:无信、无礼5、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要守时6、诚信名言积累: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 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谚语期行自测题(2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1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分)1、 本文选自 ,作者 , (朝代)的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 期日中 (2) 尊君在不 (3) 门外戏 (4) 友人惭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元方入门不顾 顾此失彼 B、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务C、太丘舍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下车引之 引经据典3、 翻译下列句子(6分)(1)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

12、些方面加以反驳?可以看出元方哪两点性格特点(4分) 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请写出一句相关名言,并注明出处。(3分) 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百姓)方仲永,世(世代)隶(隶属)耕。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识书具,忽啼求(索要)之。父异(认为奇怪)焉,借旁近(邻居)与(给)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把)养父母、收族(团结族人)为(作为)意(思想,内容),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值得)观者。邑人奇(认为奇怪)之,稍稍(纷纷)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索取

13、,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之。父利(认为有利)其然也,日(每天)扳(pn 通“攀” 拉)仲永环谒(yè 四处拜访)于(到)邑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也久。明道中,从(跟随)先人(先父)还家,于(在)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 符合,相当)前时之闻(名声)。又七年,还自(从)扬州,复(再)到舅家,问焉。曰:“泯(mn 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矣。” 一、【整体感悟】谋篇立意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告诉人们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二、 文学

14、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是作者人物传记的代表作。三、 重点字词1、注音 扳(pn) 环谒(yè) 不能称(chèn) 泯(mn)然2、词类活用a) 邑人奇之(奇:意动用法,以为奇)b)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貌相待)c) 父利其然(利:意动用法,以为利)3、虚词之:A、忽啼之(代词,指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C、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4、一词多义(1)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2)或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15、或王命令急宣布(有时)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扳通“攀” 拉)四、 阅读回答1、课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2、你觉得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原因: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为重要。3、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堪伤的

16、是“父利其然”“不使学”“邑人以钱币丐之”,捧杀了他,使他最终“泯然众人矣。”五、名言积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伤仲永自测题(19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一、 解

17、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世隶耕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B、识: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C、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D、或:或以钱币乞之 或王命急宣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3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矣。”实例,说明 五、 仲永泯然众人矣是谁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3分)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

18、户(对着门)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买)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集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早上)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只)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1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顶真】。策勋(记功)十二转(zhun),赏赐百千强(多,余)。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不当,不做)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著”通“着”,穿)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帖”通“贴”贴上)花黄。出门看火(“火”通“伙”伙伴)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课文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本诗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20、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第二部分(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第三部分(5、6段):叙述木兰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二、【课文主要内容】这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伴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三、【课文写作特色】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

21、的主旨。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四、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着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着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设、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五、重点字词1、字音鞯(jin) 可汗(kè hán) 辔(pèi)头 机杼(zhù) 金柝(tuò)十二转(zhun) 百千强(qiáng) 胡骑(jì) 溅溅(jin) 傍(bàng)2、通假字(1)

22、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3、一词多义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六、理解性默写1、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朔气穿金柝,寒光照铁衣;表现边塞征战生活寒苦的句子朔气穿金柝,寒光照铁衣。2、用细节描写折射军情紧急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木兰奔赴战场,飞跃层峦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战斗激烈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策勋(

23、记功)十二转(zhun),赏赐百千强6、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木兰具有以下几点性格特点(1)孝敬父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2)勇敢善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不图名利,不贪富贵: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4)聪明谨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七、内容理解1、诗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民歌在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诗中详写从军缘由、准备行装、辞官还家、合家团聚等情景,略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2、请举出几个巾帼女英雄,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故事。红娘子起义赴疆场;梁红玉击鼓破金山;

24、穆桂英挂帅破天门。3、“旦辞爷娘去胡骑鸣啾啾”分析木兰此时的心理。这里体现了木兰征途思念亲人的心理。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根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磨刀霍霍八、【词句品味鉴赏】课文中第三段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但虽只有六句,其概括力之强却是十分令人欣赏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赴”一“飞”,木兰女矫健雄姿尽在目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凛冽的北风,“寒光”,既有朔方冰冷的月光,又有刀剑的道道白光,写环境之艰,木兰女与其它将士深夜时仍马不解鞍,人不卸甲,时刻提高警惕之

25、状。一个活脱脱的木兰女不畏艰辛的形象又跃然纸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是互文,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战士,十年归来的既有壮士,又有将军。本诗在这里用互文对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惨烈,又为下文写木兰归来见天子作了过渡。总而言之,这六句既有很强的概括力,又有很强的表现力。木兰诗自测题1、给加点字注音:(6分)可汗()()辔头()朔气()金柝()傍地走()2、木兰诗,选自 (朝代) (作者)编的 ,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对镜帖花黄 (2)愿为市鞍马 (3)赏赐百千强 (4)木兰不用尚书郎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5分)归来见天子

26、,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6、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 和 。(2分)三峡 郦道元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阙(通“缺”,断缺)处;重(重叠)岩叠嶂(zhà

27、;ng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夜分,不见曦(x 太阳)月。 至于(到了)夏水襄(xing 冲上,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 逆流而上)阻绝(断绝)。或(有时)王命急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相当于“如此”“这么”)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tun 急流的水)绿潭(深水),回(回旋)清(清波)倒影。绝(极高的)巘(yn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 冲荡)其间,清(水清)荣(树荣)峻(山峻)茂(草茂),良(确实,实在)多趣味。每至晴(放晴)初

28、(刚刚)霜(降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 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回响),哀转久绝(断绝,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文章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描写中又紧紧抓住山水的变化特点,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二、文章脉络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二三四段,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重难点导析】文章写景层

29、次分明、条理清晰。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奇伟,接着分季节表现三峡的风光。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既能闪现三峡的轮廓,又能感受三峡四季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章虽少用“良多趣味”这样的直接抒情语句,但全文仍寓浓情于写景的笔端,尤其是第三四两段。“素”“绿”是明亮又让喜爱的色彩,“清”“荣”“峻”“茂”是对水、树、山、草的赞叹;“肃”“凄”“哀”等字无不带着一份情感。作者就是通过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朝代)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二、重点字词1、字音叠嶂(zhàng) 曦(x)月 襄(xing)陵 溯(sù)

30、素湍(tun) 绝巘(yn) 漱(shù) 属(zh)引凄异2、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断缺)3、一词多义: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还自扬州(从)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或:A、或王命急宣(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或许)疾: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B、疾在腠理(病)绝:A、沿溯阻绝(断绝) B、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C、天下独绝(极) D、哀转久绝(断绝,消失)属:A、属引凄异(连续)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C、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奔”动作作名词,译作“奔驰的快马”)4.理解默写: (1)写山

31、势连绵不断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势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水之盛: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之速: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侧面(烘托)水之速: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之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写景顺序:先写山后写水 按季节分:先写夏,然后写春冬之时,再写秋。5、课文内容理解(1)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三峡?为什么不按四季的先后顺序安排时间顺序(夏春冬秋);为的是突出气主要特点(2)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三峡地貌的总

32、体特点是什么?一年四季,三峡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地貌的总体特点:两岸山势连绵不断,谷深峡长,山高耸挺拔一年四级的风光特点:夏季水势迅急凶猛;春冬景色秀美奇绝;秋季幽静、萧瑟、凄凉(3)为何“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仰面只见一线天。(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水的什么特点?“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写出了水盛的特点;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从侧面写出水之急速的特点。(5)全文最后一段引用渔歌的作用: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并渲染了凄凉的气氛。(6)用两个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凝练、生动(7)选出你最喜欢的描绘景

33、物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理解文意说出语句特点)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者以“绿”“素”绘色,与“清荣峻茂”相照应。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倒影,只八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画。(8)读第二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中的哪一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9)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写江水,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10)三峡水利工程是我国新建的大型水电

34、站之一,从文中也可以找出两个理由:1.水流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溯其间)(1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诗的第一、二、四句相对应,都表现了水流湍急;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猿声;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万重山“相应。三峡自测题(21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5、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2分)(1)、属引凄异 (2)绝巘 (3)飞漱 (4)沿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属引凄异 (4)则素湍绿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绝:群响毕绝 哀转久绝C、不以疾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4、翻译句子(6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36、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中正面落笔写下水之大的语句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B、“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写的是三峡的冬季景色。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D、本文的结构是: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6、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3分)夏季: 春冬: 秋季: 7、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xn 品德高尚)。苔痕上(长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

37、(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二、文章脉络(一)、(从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二)、(从“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38、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三)、(“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一、 文学常识1、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鸿 古:大 今:鸿雁,书信)(2)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身体 今:形状)(3)惟吾德馨(馨 古:道德高尚 今:芳香)2、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人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2)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三、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

39、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表现居室环境之雅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室中人交往之雅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内容理解1、作者从居室环境的幽美(景幽),交往人物的不俗(人贤)和生活情趣的高雅(事雅)三方面的情景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为何要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引用典故的目的,在于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追求古代圣贤的情趣和品质。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或语言特点。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如文章的开头写山水,意在引出居室陋室不陋的

40、关键字于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运用骈文的形式来写,使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与“入”用的巧妙,请作简要分析。将“苔痕”“草色”拟人化,从侧面写出陋室的简陋和高雅,富有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陋室铭自测题(25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填空(4分)本文的作者是 ,唐代的 、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41、(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 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虎见之,庞然大物也C、何陋之有?D、莲,花之君子者也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翻译句子(6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品质?(4分) 7、请你引用典型的例子,谈谈你对“惟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4分

42、) 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fán 多)。晋陶渊明独(惟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 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美丽而庄重),中通外直(笔直),不蔓(màn 牵牵连连)不枝,香远(远播)益(更)清(清新),亭亭(挺立的样子)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玩弄)焉(相当于“呢”)。予谓(认为)菊,花之(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表示叹息,相当于“呢”)!菊之爱,陶后鲜(xin 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43、当然)乎众矣。【整体感悟】一、 谋篇立意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二、文章脉络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本段先总提后分说。先用衬笔,再转而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众多的可爱的花是一般的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从正面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文中含蓄地表明喜爱啊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