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营养与饲料,同学整理资料1.营养:V,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进行合成代谢的一系列体内物理、 化学、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2.六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类(脂质)、碳水化合物(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营养素: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3.饲料:能为养殖动物提供营养素,在一定条件下无毒,直接或加工后能被养殖动物摄取、消化和吸收的物质。4.研究饲料的目的: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从化学成分、物理性状等方面。满足养殖动物的生理需要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饲料的使用价值降低(饲料、养殖)成本提高整个养殖的经济效益5.饲料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饲料学:研究有关饲料的科学。
2、60;1.饲料的化学成分(1)饲料的营养:只有掌握了饲料的营养成分,才能更好地利用饲料。利用饲料实际上就是利用其中的营养素。(2)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毒素:许多饲料都含有一定量的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性原料,如豆类饲料中的抗胰蛋白酶等),有些饲料含有毒素,他们的存在会影响到养殖动物的营养生理活动,影响营养素的发挥。为此,必须去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毒素,或有选择地或限量地利用某种饲料。2.促进饲料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提高的方法(1)原料的配合:根据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饲料原料的特性和价格,合理地选择和搭配原料。(2)饲料的加工:消除抗营养因子和毒素,提高添加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配合饲料的稳定
3、性以及消化吸收率和适口性等。3.新原料的开发:随着养殖业的饲料原料显得有些紧张,从而导致其价格不断上涨,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开发新的饲料原料势在必行。饲料的营养1.饲料的化学成分 饲料学 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毒素 主要研 原料的配合究内容 2.促进饲料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提高的方法 饲料的加工 3.新原料的开发 6.水产动物及食物的化学组成单糖(一糖):三碳糖、四碳糖、五碳糖(戊糖,如木糖、核糖)、六碳糖(己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七碳糖(庚糖)、衍生糖 二糖(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纤维二糖糖类 低聚糖(寡糖) 三糖:棉籽糖 四糖:水苏糖 五糖:毛蕊花糖 多糖:糖原、-葡聚糖、淀粉、糊
4、精、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几丁质、壳多糖)常量元素:Na、Ka、Mg、Ca、P、Cl、S(哪家没盖,淋绿柳)微量元素: Fe、Pb、Mn、B、Zn、Mo、Cu、(铁铅猛碰新木桶) 真蛋白(纯蛋白) 水分 粗蛋白质 (含N化合物) 粗蛋白无氮化合物 粗脂肪 真脂肪 (醚浸出物) 类脂饲料的 化学组 有机物 无N浸出物:淀粉、葡萄糖成 碳水化合物 等(糖类) 粗纤维: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脂溶性维生素:A、D、E、K 干物质 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B、C族 常量元素:Na、Ka、MgCa、P、Cl、S(哪家没盖,淋绿柳)无机物(矿物质、粗灰分)微量元素: Fe、Pb、Mn、B、
5、Zn、Mo、Cu、(铁铅猛碰新木桶)1. 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的因素水产动物的摄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 环境因子1. 光照 对于依靠视觉摄食的水产动物,光照是影响摄食的最重大因素之一。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摄食与光照都有一定的关系;光照之所以成为影响摄食的主要环境因子,与饵料生物的活动规律密切相关。2. 温度 水温对鱼虾类摄食效率亦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为而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摄食量;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饵料消化越快,摄食量也随之增加。各种鱼类的生长适应温度范围不同。3. 盐度 盐度对有些水产动物的摄食也有影响。4. 溶解氧 鱼类摄食率受溶解氧的影响
6、也较大。当溶解氧的饱和度下降到50%70%以下,大多数鱼类的食欲衰退,摄食量剧减。另外,氨态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化学污染物都会降低鱼虾的摄食。(2) 饥饿(3) 体重(4) 应激(5) 饲料1. 饲料质量2. 饲料颗粒大小、硬度和光洁度3. 饵料密度4. 饵料的色、香、味2.消化率及其测定消化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饲料中该物质总量的比例消化率及其计算公式:AD=(I-E)/I*100%式中AD为表观消化率;I为饲料或某一成分的摄入量;E为粪便或某一成分的总排出量当将粪便中非饲料来源物质(內源物质,e)扣除之后,算得的消化率才叫真消化率(TD)TD=I-(E-e)/I*100%I
7、为饲料或某一成分的摄入量;E为粪便或某一成分的总排出量。表观消化率一般比真消化率要低,但是真消化率的测定比较复杂,故一般测定和应用的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是表观消化率。3.蛋白质的生理作用蛋白质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1. 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2. 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3. 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4. 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4蛋白质的消化与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进入体液循环,然后被机体利用。吸收到体内的氨基酸有三个去向,可用以下模式表示:I=Im+Ig+Ie式中I为吸收的氨基酸,Im为用于机体机体组织蛋白质的更新与修复的氨基
8、酸,Ig为用于生长的氨基酸,Ie为分解后作为能源消耗的氨基酸。在上式中,Im和Ie的作用是蛋白质固有的营养效果,是其他营养素所不能代替的。Ie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用脂质或碳水化合物代替的。代谢氮:鱼虾类在摄取无蛋白质饲料时,从粪中排出的氮叫代谢氮,主要是肠黏膜脱落细胞、粘液和消化液所含的氮。内源氮:鱼虾类在摄取无蛋白质饲料时,从尿排出及由鳃分泌的氮。氮的平衡:是指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粪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 可由下式表示: B=I-(F+U)氮的平衡可分为三种情况:(1) 氮总平衡:即B=0,I=F+U,表现为体内蛋白质分解与合成处于动态平衡。(2) 氮正平衡:即B0,摄入的饲料蛋白
9、质除补偿体蛋白的消耗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构成新的体组织,表现为鱼吓体重增加,体蛋白增加。(3) 氮负平衡:即B0,通过粪和尿、鳃排出的氮量超过摄入氮量时,表现为鱼虾体消瘦,体重减轻。蛋白质周转:机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用于重新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原因:机体蛋白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机体蛋白质沉积是其合成和降解的结果。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储存是很有限且主要是在肝脏,依赖食物补充。 饲料蛋白质 (谷物、豆饼、鱼粉等蛋白质) 消化(消化酶)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吸收 氨基酸代谢池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代谢 合成分解分解 机体组织蛋白质(肌肉、脏
10、器、血液、酶等) 排泄蛋白质周转受年龄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体重蛋白质的周转率降低。蛋白质的合成、分解也受激素的控制。影响水产动物对蛋白质需要量的因素: (1)水产动物种类:种类不同,食性及代谢机能也不同,在相同条件下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 (2)水产动物规格:同种动物不同生长时期其代谢活动也不同。 (3)蛋白质质量:蛋白质的种类不同,营养价值也不同。 (4)非蛋白可消化能:饲料中非蛋白可消化能含量低时,蛋白质水平应适当高些,反之,蛋白质水平应适当低些。 (5)天然饲料:水体中含有天然饵料。 (6)投饲率:蛋白质需求量=蛋白质含量×投饲率 (7)环境因素:水温、溶氧、盐度、ph等
11、环境因素影响动物机体代谢能力。1、 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求,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鱼类必须氨基酸有:异亮氨酸(Iso)、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苏氨酸(Thr)、色氨酸(Try)、缬氨酸(Val)、精氨酸(Ary)、组氨酸(His)。2、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3、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代替或节省部分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4、 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
12、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由于这些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须和非必须氨基酸的利用。5、 蛋白效率(PER):是指动物食入单位蛋白或氮的体增重,可表示为 PER=(体重增加量/蛋白质摄取)*1006、 肽吸收特点:小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等特点。因此哺乳动物对肽中氨基酸的吸收比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更迅速更有效。7、 肽生理作用:(1).促进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机体组织蛋白质代谢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2).提高动物生产性能:蛋白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降解产生某些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小肽,能够直接被动物吸
13、收,参与机体生理活动和代谢调节,从而提高其生产性能。 (3).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许多研究都证明,小肽可以提高动物对钙、铁、锌等离子的吸收。脂类的分类、结构和作用以及必需脂肪酸脂类的分类 1.单纯脂类(脂肪、蜡)根据构成脂类分子组成和化学结构特点2.复合脂类(甘油磷脂、鞘脂类、糖脂类) 3.衍生脂类(固醇类、类胡卜素、脂溶性维生素、脂蛋白) 1.脂肪根据脂类分子是否仅含有甘油和脂肪酸 2.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类的结构1.甘油三酯2.蜡3.甘油磷脂4.鞘磷脂5.糖脂6.固醇类脂类的生理作用1. 储存能量2. 提供能量3. 保护与绝热作用4. 作为脂溶性的溶剂5. 作为生物膜的重要组成
14、成分6. 促进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与转运7. 为动物提供必须脂肪酸 1.月桂酸(C12:0) 2.豆蔻酸(C14:0)必需饱和脂肪酸 3.软脂酸(C16:0) 4.硬脂酸(C18:0) 5.花生酸(C20:0) 1.亚油酸LA (18:2n-6) 2.亚麻酸LNA (18:3n-3)必需不饱和脂肪酸 3.花生四烯酸AA (20:4n-6) 4.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脑白金 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脑黄金水产动物对磷脂的需求:水产动物对磷脂的需求因种类、发育阶段及磷脂源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在早期快速生长阶段,水生动物合成磷脂的能力有限,体内合成的磷脂远远不能满足其
15、快速生长期的需要量,所以在投喂的时候应投喂添加有磷脂的饲料,但过量的添加反而会阻碍幼体的生长。此外,水产动物对磷脂的需求量还受磷脂中的脂肪酸组成与饲料中其他组分如蛋白质、胆固醇等的来源和含量的影响。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 胆固醇式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保证生物膜在较低温度下的流动性和发挥各种生理功能。(2) 胆固醇对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内分泌和生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几种甲壳类对胆固醇的需求量种类需求量日本对虾 Penaeus ja ponicus0.22.0长毛对虾 Penaeus penicillatus 0.51.0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sis1.0斑节对虾 Penaeus
16、monodon0.5墨节对虾 Penaeus merguiensis0.6长角剑对虾 Artemesia longinaaris0.5罗氏沼虾 Macrobrach iun rosenbergii0.120.6缅因龙虾Homarus americanus0.120.5宽大太平螯虾 Pacifastacus leniusculus0.4欧洲滨蟹 Carcinus maenas1.42.1锯缘青蟹 Scylla serrat0.51糖类的概念:糖类物质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一类有机物,也是饲料的重要组成。糖类的分类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是一类本身不被水解的简
17、单化合物。单糖可分 为三碳糖、四碳糖、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和衍生糖等。2.低聚糖:26个单糖结合而成的糖类,均溶于水多有甜味。其中双糖最普遍,双糖中以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最为重要。3.多糖:是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多不溶于水,无甜味,只有经过水解或发酵后方能被吸收和利用。主要的多糖有淀粉、糊精、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甲壳素等。糖类的生理作用可消耗糖类的生理作用(1)糖类的氧化功能(2)糖类也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3)作为营养储备(4)节约蛋白质用于功能(5)抗生酮作用(6)解毒作用粗纤维的生理作用(1)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
18、吸收(2)调节饲料中营养物质浓度,作为填充物,可以吸水膨胀填充消化道给动物 以饱感。(3)粗纤维可以调节颗粒饲料密度,增强消化道内容物的粘度,延缓食糜的排空时间。(4)粗纤维表面带有很多活性基团,可吸附螯合胆汁酸、胆固醇等有机分子。同时粗纤维还能吸附肠道内的有毒物质,并促使排空。 一、为什么水产动物糖类代谢的水平低答:1.胰岛素水平低,胰岛素支配代谢酶的分泌,可以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水平过低会影响糖类代谢的酶决定了水产动物具有低耐糖力。2.糖类不能有效的刺激营养素的分泌3.鱼类肌肉中胰岛素受体数量少,致使控制血糖代谢机能差4.鱼体肌肉中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低,也就是亲和力差5.糖原分解
19、酶活性低,而糖原合成酶活性高二、水产动物对可溶性糖类的需要量及影响因素1.鱼虾饲料中糖类适宜含量依动物的种类差别很大:草食性鱼类饲料中含糖量在50%左右;杂食性鱼类饲料中含糖量在40%左右,肉食性鱼类饲料中含糖量5%-10%影响因素是 1.动物种类和食性2.水温和季节3.动物生长阶段4.饲料中其他营养组织的含量5.动物的健康状态脂溶性维生素种类别名化学名功能维生素A视黄醇1、 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维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与繁殖2、 促进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一类固醇类的衍生物1、 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促进骨骼的钙化;2、 对免疫反应和免疫球蛋白修饰作用
20、进行调节。维生素E生育酚苯骈二轻吡喃的衍生物1、 作为生物抗氧化剂、维持细胞膜完整的结构和功能。2、 促进鱼类的产卵生理及卵质3、 提高免疫力。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1、 能促进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2、 参与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等生理过程水溶性维生素种类别名化学结构功能维生素B1硫铵素硫铵素焦磷酸1、 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2、 对神经系统组织和心肌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调节作用。维生素B2核黄素核醇与7,8-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1、 FMN和FAD主要参与电子和氢的传递;2、 维护皮肤、黏膜和视觉的正常均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3泛酸由-丙氨酸借肽键与泛解酸缩
21、合而成的有机酸1、对维持神经系统,皮肤及黏膜的正常功能起主要作用。胆碱-羟乙基三甲胺的羟化物1、 参与生物膜的构建;2、 促进肝脏中脂肪转移和利用,防止出现脂肪肝;3、 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5维生素pp吡啶-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总称1、 参与三羧酸循环中的脱氢作用,在代谢中起传递氢的作用;2、 维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的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醇生物活性的吡啶衍生物的总称1、 作为转氨酶的辅酶在氨基脱羧过程中至关重要;2、 参与辅酶A的生物合成,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生物素维生素B7或维生素H由噻吩环和尿素季结合成的双环含硫化合物1、 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转
22、羧基等生化过程;2、 直接参与一些氨基酸和长链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叶酸蝶酰谷氨酸2-氨基-4-羟基-6-甲基蝶呤啶与苯甲酸及L-谷氨酸结合而成1、 抗贫血;2、 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肌醇环己六醇1、 和胆碱一样是亲脂肪性的维生素。防止脂肪肝在干胰脏中沉积。2、 还是一种促微生物生长因子。维生素B12氰钴素钴啉环和金属钴组成1、 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2、 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3、 治疗恶性贫血。维生素C抗坏血酸六碳多羟基的不饱和酸性化物1、 连接骨骼、牙齿、结缔组织结构;2、 对毛细血管壁的各个细胞间有粘合功能;3、 增加抗体,增强抵抗力;4、 促进红细胞成
23、熟。矿物元素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含量:占生物总重量0.01%以上常量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这类元素在体内所占比例较大,有机体需要量较多包括:Cl、Na、Mg、S、Ca、K、P含量:在动物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微量元素:指在动物体内含量小于0.01%的元素。包括:Fe、Zn、Mn、Cu、Co、I、Se、Mo、F、Si、Cr、As、Ni、V、Cd、Tn、Pb、Li、B、Br等。含量:在动物体内含量小于0.01%必需元素的先决条件存在所有生命物质中的全部健康组织中其浓度在同类动物中相当恒定若机体
24、缺乏该种元素,可重复出现同样的生理和结构上的异常补以缺乏的元素,可以预防和治疗这种异常现象元素缺乏而引起的异常情况,总伴有特异的生化改变当缺乏症状得到预防和治愈时,这些生化改变会同时得到预防和治愈矿物质在体内的生理作用构成机体成分,参与骨骼、牙齿、甲壳及其他体组织的构成成分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维持体液稳定,控制水分的分布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细胞膜以及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作为酶的辅基成分和酶的激活剂为体内某些特殊功能化合物的成分常量元素钙与磷1、 钙(Ca)与磷(P)的含量与分布 鱼类对钙和磷的需要量最大,它们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鱼体内总钙量的99%、总磷的80%存在于骨骼、牙齿和鳞片
25、上。尤以骨骼中含量最高例如:在鲤鱼体内,钙占鱼体重的2%3%(占湿重的0.5%0。6%),其中80%在骨骼,10%在皮肤(包括鳞片)。而磷占鱼体重的1%以上(占湿重的0.4%0.5%)其中50%60%存在骨骼中鱼体骨骼钙磷比为2:1,且变化很小。骨灰中含量为36%,含磷17%,含镁0.8%骨中不但为钙、磷沉积之处,也是钙、磷的贮藏库,若饲料中钙、磷供应不足,鱼可能发生软骨病,但牙齿一般不受影响血液中的钙主要存在血浆(912mg/ml)中,以游离钙、结合钙和螯合钙形式存在血液中磷含量比较多,一般情况下为3545mg/ml。以离子态形式存在,少量与蛋白质、糖类、脂类结合存在2、 钙(Ca)与磷(P
26、)的营养作用(1) 钙的营养作用作为结构物质,参与构成骨骼、牙齿和鳞片,对鱼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参与神经传导和体液调节,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钙进入细胞内触发肌肉收缩维持血中钙磷的平衡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激活多种酶的活性。钙是血凝过程中一系列反应的激活剂促进胰岛素、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2) 磷的营养作用为结构物质,是构成骨骼、牙齿和鳞片必需的矿物元素之一是体液的重要成分在脂类吸收和转运过程中,磷是构成磷脂酸的重要物质构成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AP),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也是底物磷酸化的重要参加者作为脑磷脂、卵磷脂、神经磷脂的重要成分,参与构成细胞膜作为缓冲液,参与维持体液和细胞内液的酸碱
27、平衡参与构成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等遗传物质及一些酶的组成成分1. 钙磷主要存在于骨骼、牙齿和鳞片上。2.钙的营养作用:(1) 作为结构物资,参与构成骨骼、牙齿和鳞片,对鱼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2) 参与神经传导和体液调节,改变细胞膜通透性。(3) 维持血中钙磷的平衡。(4) 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5) 激活多种酶的活性。(6) 促进胰岛素、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磷的营养作用:(1) 作为结构物质,是构成骨骼、牙齿和鳞片必需的矿物元素之一。(2) 是体液的重要成分。(3) 构成磷酸酯的重要物质。(4) 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也是底物磷酸化的重要参加者。(5) 作为脑磷脂、卵磷脂和神经磷脂的重要成
28、分,参与构成细胞膜。(6) 作为缓冲液,参与维持体液和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7) 参与构成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等遗传物质及一些酶的组成成分。3.镁的营养作用:(1) 作为多种酶的激活剂或直接参与酶的组成。在许多重要的酶促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 是酶的辅助因素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分布在鱼类的各组织中。(3) 是维持骨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也影响骨的吸收。(4) 镁离子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镁与钙协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4.钠离子的营养作用:(1) 维持细胞间液渗透压起主要作用。(2) 维持体内酸碱平衡。(3) 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很重要。 (4) 参与氨基酸和糖等的主
29、动运输过程,还可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氯离子的营养作用:(1) 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2) 激活胃蛋白酶并维持其活性,参与蛋白质代谢。(3) 作为某些酶的激活剂。(4) 能穿过红细胞膜 。钾离子的营养作用:(1) 钾作为一种碱,为磷酸参与的许多反应所必需。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2) 钾离子是一些酶的辅助因子,参与酸碱基团转移。(3) 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很重要。(4) 参与细胞内代谢。5.硫的营养作用:在鱼体内,硫多以含硫化合物形式存在。参与含硫氨基酸、维生素、胰岛素、谷胱甘肽、肝素。牛磺酸等物质的生物合成,同时参与脂类代谢,糖类代谢和能量代谢。6.铁的营养作用:(1)构成血红素和肌红
30、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参与氧气的运输。(2)在细胞氧化中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以及某些呼吸酶和黄素蛋白的组成成分。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到传送氧的作用。(3)铁与红细胞的形成级成熟有关。铁还能促进-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嘌呤与胶原的合成、抗体的产生、脂类在血液中的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中的解毒等。(4)铁还与免疫有关。 铜营养作用:铜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与许多生化过程有关对血红蛋白合、细胞呼吸和生物防御等具有重要作用。1、 与造血有关,铜是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成熟所必需的,红细胞的产生和维持在循环系统中的活性必须有铜。2、 铜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尿酶、过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氧化酶、赖氨酸氧化酶、苄胺氧化
31、酶、酪氨酸和抗坏血酸氧化酶等金属酶的成分,直接参与体内代谢。3、 影响体表色素的形成、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4、 与血管健康有关、缺铜会损伤血管,使血管破裂,严重时发生溶血。5、 参与骨骼发育。铜是骨细胞、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锰营养作用:1、 锰为骨骼正常发育所必需。锰是碱性磷酸酶、半乳糖酶、多糖聚合酶的激活剂参与骨基质和软骨中酸性黏多糖的合成。2、 多种酶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激活剂。作为精氨酸没、糖转移酶等特异性激活剂,作为激酶、水解酶类的等的激活剂。3、 能激活许多超氧化物歧化酶、丙酮酸脱羧酶,在三羧酸酶循环中起重要作用。4、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维持糖和脂肪的正常代
32、谢,促进动物的正常发育。5、 参与胆固醇的合成,增强内分泌功能促进生殖激素的合成,调节神经的应激能力。是肠肽酶的激活剂,有辅助消化和促进骨骼代谢的作用。锌营养作用:1、锌是碳酸脱氢酶、胰肽酶、金属酶、碱性磷酸酶。乳糖脱氢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多种酶的组分参与体内新陈代谢等过程。2、参与构成核蛋白,与前列腺素代谢有关。3、参与构成胰岛素,作为维持其功能所必需的成分。4、锌与味觉有关,参与味蕾细胞的转化,直接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使消化功能发生变化。与味觉和消化功能有关的味觉素是含锌的多肽,磷酸酶活性、唾液分泌与锌有关。5、参与维生素还原酶(含锌的醇脱氢酶)的构成,与维生素A代谢有关。6、锌
33、与免疫和维持膜的稳定有关。硒营养作用:毒性、抗氧化性,是甲状腺素代谢相关没的组成部分,协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细胞膜的完整参与碘代谢,能降低某些金属的毒性、增强繁殖能力、抗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等。1、 抗氧化作用,与维生素E协同。通过含硒酶类(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其抗氧化作用。2、 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作用,缺乏时会使淋巴细胞变得结构疏松,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网状细胞增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或衰退。3、 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影响机体的代谢。硒是T4向T3活性形式转化中5-脱碘酶的活性成分。缺乏时会降低5-脱碘酶的从而改变甲状腺
34、激素的代谢,T4向T3转化受阻,影响代谢。(T4:四碘甲腺氨酸T3:三碘甲腺氨酸)4、 能拮抗和降低某些有毒元素及物质的毒性。能降低镉、铅、汞的毒性,与砷、铜银存在拮抗作用。碘营养作用:碘是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的主要原料,通过甲状腺素体现其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鱼类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多种作用。1、 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蛋白质合成和分解。2、 促进生物氧化,调节氧化磷酸化过程及能量转化。3、 促进脂肪和糖类代谢。4、 调节水、盐代谢5、 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6、 活化许多重要酶,促进物质代谢7、 促进生长发育钴营养作用:是维生素B12和一些酶(如核糖核酸酶)的组成分,以维生素B12的形式发
35、挥其生物功能。维生素B12能促进铁的吸收,加速红细胞的再生和合成血红蛋白。参与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及脂肪与糖的代谢,维持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铬营养作用1、 是GTF的重要组成部分,铬在GTF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2、 参与脂类代谢。机体缺铬胰岛素活性降低,通过糖代谢诱发脂类代谢紊乱,补充后可以增加胰岛素活性,调节脂类代谢,改善血脂状况。增强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ACT)、肝内皮细胞酶(HEL)活性,加强心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等脂蛋白酶(LPL)的作用。促进(HEL)的生成。3、 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维持核酸结构所必需的营养物质。4、 提高动物免疫
36、力,是某些特殊免疫反应的潜在调节因子。5、 提高胴体和鸡蛋品质6、 改善繁殖性能7、 提高动物的抗应激性降低可造成铁、铜、锰、锌等的排泄,提高微量元素利用率。 总能(GE):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消化能(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DE=GEFE 按以上公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DE表示消化能,GE表示总能,FE表示粪能。以上公式也可写成 ADE=GEFE 真消化能(TDE):粪能中扣除代谢粪能后计算的消化能称为真消化能。 TDE=GE(FEF
37、mE) GE为总能,FE为粪能,FmE为代谢粪能。代谢粪能(FmE):指的是粪代谢物中所含的能量,粪代谢物包括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消化道黏膜脱落细胞。代谢能(ME):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鳃排泄能(ZE)后剩余的能量。即 ME=DE(UE+ZE)=GEFEUEZE ME表示代谢能,UE为尿能,ZE为鳃排泄能,FE为粪能。表观代谢能(AME):指饲料中表观消化能(ADE)减去尿能(UE)及鳃排泄能(ZE)后剩余的能量.即 AME=ADE(UE+ZE)真代谢能(TME): TME=TDE(UEUeE)+ZE UeE为內源尿能。內源尿能(UeE):
38、指的是尿中能量除来自饲料养分吸收后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外,还有部分来自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后者称为內源氮,所含能量称为內源尿能。净能(NE):指的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额体增热(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NE=MEHI体增热(HI):又称热增耗,是指绝食动物在摄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能量蛋白比(E/P):是指单位重量饲料中所含的总能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的比值。一般公式有: E/P=1kg饲料中所含的总能(KJ)/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一丶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之间的转变1蛋白质与糖类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均可脱
39、氨基作用生成-酮酸,然后沿糖异生作用合成糖类;糖在代谢过程中生成-酮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或氨基化作用转变成氨基酸。2糖类与脂肪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磷酸甘油,磷酸甘油与脂肪酰辅酶A经酯化即可生成脂肪;脂肪中的甘油可通过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糖类,同时脂肪需要糖类才能氧化完全。3蛋白质与脂肪生酮氨基酸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即生糖氨基酸先转变为糖,然后转变成脂肪;脂肪中的甘油转变为丙酮酸和其他一些酮酸,进一步经氨基转换或氨基化而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二丶维生素和矿物质之间的关系协同作用:维生素E与硒;维生素D与钙、磷; 锰与烟酸; 维生素C与铁、铜;钴与维生素B12拮抗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D
40、、维生素E与铁; 维生素D3与钙;胆碱与钙、磷; 维生素C与铜;维生素C(铜,锰,碱,还原剂,氟化物存在时)与维生素B12三丶矿物质之间的关系协同作用:其中圆周上任一直线两端的元素均为协同关系 拮抗作用:其中圆周上任一直线两端的元素均为拮抗关系 蛋白质饲料: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饲料。能量饲料:按国际分类标准,凡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质小于20%的饲料都属于能量饲料。微生物蛋白:微生物蛋白质是由能独立生存的单细胞构成,添加于饲料中对增进水产动物的食欲有良好的效果。植物性蛋白饲料:(1) 豆科籽实1、 大豆2、 膨化大豆粉(全脂大豆粉)3、 豌
41、豆4、 植物分离蛋白:(1) 大豆蛋白粉(2) 小麦蛋白粉(3) 玉米蛋白粉(4) 蚕豆蛋白粉(2) 饼粕类1、 大豆饼粕2、 棉籽(仁)饼粕3、 菜籽饼粕4、 花生仁饼粕5、 芝麻饼粕(3) 糟渣类1、 啤酒糟2、 酒糟和酒精糟3、 酱油糟4、 醋糟5、 豆渣植物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 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1、 蛋白酶抑制剂2、 凝结素3、 皂角苷4、 多酚化合物5、 胀气因子(2) 影响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的抗营养物质1、 植酸2、 草酸3、 硫葡萄糖苷4、 棉酚(3) 影响维生素利用的抗营养物质大豆中的脂氧酶破坏维生素A、胡萝卜素;双香豆醇影响维生素K的凝血机制;甲基芥子盐影响维
42、生素B1的利用等等。(4) 除去抗营养物质的方法1、 加热处理法2、 水浸法3、 坑埋法4、 微生物发酵法5、 化学方法6、 培育无毒或低毒品种能量饲料:凡是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小于20%的饲料都属于能量饲能量饲料种类主要有四类:谷实类籽实;谷物加工副产品;块根、块茎类;油脂。谷类籽实4个解剖结构:种皮、糊粉层、胚乳、胚。谷实类籽实7个营养特点:无氮浸出物含量高,淀粉是其最有饲用价值的营养物质。 粗纤维含量低。 粗蛋白含量低。粗脂肪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不平衡。维生素含量不平衡。适口性好。7种禾本科籽实:玉米、小麦、大麦、燕麦、稻谷、高粱、荞麦。糠麸种类:1.米糠、脱脂米糠,2.麦麸、次粉,3
43、.其他糠麸类饲料(统糠、大麦麸、玉米糠、高粱糠)块根、块茎及瓜果类饲料包括:木薯、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饲用甜菜。块根、块茎及瓜果类饲料营养特点:新鲜者水分含量高,粗纤维低。粗蛋白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不平衡,钙和磷极少,钾含量丰富。维生素含量变化大。适口性较好。抗营养因子:指饲料本身所固有、影响饲料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长、无明显毒性或偶尔引起动物器官变化的物质,也叫营养拟制因子、抗营养物质或毒性因子。植物饲料中5种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蛋白酶拟制剂、凝结素、皂角苷、多酚化合物、胀气因子。影响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的抗营养物质:植酸、草酸、硫葡萄糖苷、棉酚。除去抗营养物质6方法:1.加热处理法
44、。2.水浸法。3.坑埋法。4.微生物发酵法。5.化学方法。6.培育无毒或低毒品种。动物性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饲料中的化学反应产物(过氧化脂肪,棕色物质,肾毒氨基酸),2.饲料中的细菌和霉菌。营养性添加剂:指用于改善青贮饲料营养价值,而对其发酵过程一般不起作用的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添加剂(non-nutritive additive)是真正的添加剂,它不是饲料内的固有营养成分。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种类很多,它们呢的共同点是从各自不同的作用提高饲料的效率。根据它们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四类: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剂;饲料保存剂;其他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是一种添加剂,构成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原料,不是铁
45、元素、铜元素、锰元素等,而是含有微量元素的化合物,例如,硫酸亚铁、硫酸铜等等。有的国家把这些化合物统称为微量元素盐。目前饲料中使用的铁添加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产品即无机铁:硫酸亚铁、碳酸亚铁、三氧化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等;第二代产品即有机盐铁:乳酸铁、葡聚糖铁、柠檬酸亚铁、延胡索酸铁等;第三代为蛋白源或氨基酸螯合铁:蛋氨酸螯合铁,苏氨酸螯合铁等。饲用铜的添加剂来源有无机铜和有机铜。其中,其中无机铜饲料添加剂常用硫酸铜,有三种形式:五水硫酸铜,一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此外还有碳酸铜和氧化铜。有机铜源为氨基酸铜,如蛋氨酸铜、赖氨酸铜、甘氨酸铜等。饲用锰添加剂来源有无机锰和有机锰。无机锰中饲
46、料添加剂常用硫酸锰,有两种形式:一水硫酸锰和五水硫酸锰。此外还有氧化锰和碳酸锰。有机锰主要来源是氨基酸锰,如蛋氨酸锰、赖氨酸锰、甘氨酸锰等。饲用锌添加剂来源有无机锌和有机锌。饲料中常用无机锌源为硫酸锌和氧化锌。硫酸锌有两种形式:一水硫酸锌和七水硫酸锌。此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还有碳酸锌。有机锌源有葡萄糖锌和氨基酸锌。饲用钴添加剂(cobalt,Co)饲用碘添加剂主要是无机钴,一是硫酸钴有两种形式:一水硫酸钴和七水硫酸钴。此外还有六水氧化钴和碳酸钴。饲用碘添加剂(iodine,I)饲用碘添加剂主要是无机碘,无机碘有碘化钾和碘酸钙。饲用硒添加剂(selenium,Se)饲用硒添加剂主要是无机硒。饲用
47、无机硒源为亚硒酸钠和硒酸钠。赖氨酸(lysine,Lys)饲料中使用的主要是L-赖氨酸盐酸盐和L-赖氨酸硫酸盐。蛋氨酸(methionine,Met)饲料中蛋氨酸的构型有DL蛋氨酸、羟基蛋氨酸、羟基蛋氨酸钙盐、N羟甲基蛋氨酸。D-型L-型混合的化合物。苏氨酸(threonine,Thr)饲料中经常使用的添加剂产品形式为L-苏氨酸。色氨酸(tryptophan,Try)饲料中经常使用的添加剂产品形式为L-色氨酸DL色氨酸。抗生素的作用机理(3种假说):1、 代谢效应:是指抗生素对动物的某些代谢过程有直接的影响。2、 营养效应:某些微生物阻止消化道合成对宿主动物必须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而另一些微生物
48、与宿主竞争维生素、氨基酸或其他必须的营养成分,抗生素能够改变微生物区系,从而有利于宿主动物更多和更有效的利用营养物质。抗生素可降低肠壁厚度,可能有利于消化道营养物质的吸收。3、 疾病控制效应:添加抗生素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使宿主能发挥最大的遗传潜力。抗生素的作用效果与环境的清洁与动物致病的程度密切相关。(一).抗生素主要分类:1.四环素类、2.大环内脂类、3.多肽类、4.氨基酸苷类、5.磷酸化多糖类、6.青霉素类。(二)益生菌益生菌的概念,根据时代不同分为三种观点:1.使肠道微生物达到平衡的微生物物质;2.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性生物饲料添加剂;3.宿主采食足够数量时对
49、其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的作用机理:1. 产生抑菌物质、2. 生物屏障作用、3. 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4. 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5. 提供营养物质。益生菌的主要种类:1.乳酸菌、2.芽孢杆菌、3.酵母菌。常用抗氧化剂种类有:乙氧基喹啉、二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防霉剂:是一种抑制霉菌和其他真菌繁殖,防止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添加剂。饲料发霉害处:(1)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 (2)改变饲料的养分组成(3)改变动物对养分的利用(4)引起霉菌病。添加防霉剂作用:(1)抑制饲料中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2)阻止饲料中霉菌毒素的产生(3)避免饲料中养分受到损失(4)减少饲料中微生物的数量。常
50、用防霉剂有:(1) 单一型:丙酸、丙酸钠、丙酸钙、山梨酸、山梨酸钠、苯甲酸钠、富马酸二甲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甲酸、甲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乳酸、乳酸钠、乳酸钙、乳酸亚铁等。(2) 复合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防霉剂加上其他成分混合均匀后得到的,其防霉效果更好):丙酸极其盐类、富马酸二甲酯、双乙酸钠。 酶的作用原理酶的作用原理:1.趋近效应和定向效应酶可以将它的底物结合在它的活性部位由于化学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若在反应系统的某一局部区域,底物浓度增高,则反应速度也随之提高,此外,酶与底物间的靠近具有一定的取向,这样反应物分子才被作用,大大增加了ES复合物进入活化状态的机率。2.张力作用底物的结合可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比底物大得多的酶分子的三、四级结构的变化,也可对底物产生张力作用,使底物扭曲,促进ES进入活性状态。3.酸碱催化作用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某些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这些基团往往是良好的质子供体或受体,在水溶液中这些广义的酸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超微细合金线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低浴比气液染色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汽车油漆测厚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眼内液体填充物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初创企业媒体服务平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知识产权审计服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设备用垫圈和密封材料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微胶囊脂质粉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车规级数字功放电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螺旋绕线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单元备课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DB31-T 596-2021 城市轨道交通合理通风技术管理要求
- 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介绍
- 202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县乡卷)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 一例蛇串疮患者个案护理课件
- 低压电工理论考试题库低压电工考试题
- 国家电网培训课件
- 五年级上册口算练习400题及答案
- 骆驼祥子选择题100道及答案
- 2024年公务员考试题库附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