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_第1页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_第2页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历经园木课程的建立和完善,日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和以前相比,在活动设计、活 动策略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等特征。然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没有 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1. 幼儿聆听音乐留于形式。flash的制作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的运用,活动中幼儿目 不转睛,全神贯注,音乐倒成了一个背景,大有喧宾夺主之感。使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 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不是来自于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习 惯的培养。2. 弱化审美体验。音乐欣赏中教师十分关注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几乎在音乐 欣赏教学中都少不了有“这段音乐是抒情

2、还是欢快”? “表述的是小猫还是大灰狼? ”等等模式化 的问题。弱化了幼儿对咅乐本身应该产生的审美体验,忽略了幼儿对咅乐的融入、迷恋和感动, 而这些是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音乐知识,而在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获得多少音乐感受;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理解、表演和创造音乐。这里更强调 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感受,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内涵。而培养音乐能力重要的是用 更多的时间引导幼儿聆听音乐。一、幼儿音乐能力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是构成幼儿音乐能力的基础。幼儿园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 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和特点。(一)小班一般不能用语言较好地

3、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 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岀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到小班末期,能学会借助于想象、 联想来理解性质鲜明的音乐情绪,产生一定的共鸣;但对于乐曲基本表现手段的感受和理解有 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音色、节奏、旋律的的差别常常不能很好区别。(二)中班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晶,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初 步感受乐曲的结构(aba),能基本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想象。 能借助于歌词及生活经验、咅乐经验基本理解咅乐所表达的咅乐形象。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没 有标题的纯器乐曲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基本上能用较

4、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 的表现,并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三)大班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别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11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 构、咅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同时,他们能够对咅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类 和归类,并且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另外,能清楚辨别、理解音乐作品速度、 力度、音色、节奏等表现手段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表现的形式丰富多 样,有身体动作、嗓音动作、语言表达等。二、引导幼儿乐于聆听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咅乐聆听习惯的培养,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 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

5、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选择牛活中的声音让幼儿倾听、表现。*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倾听日常活动的声音*倾听人体发出来的声音*倾听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一)小班小班的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屮,常常会被周围有趣的声咅吸引住。例如:飞机隆隆声、 下雨的哗哗声。教师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声音。 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会收集到许多有趣的声咅: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喝水的咕 噜声、小鸭的嘎嘎声等等。教师在这时候要注意将幼儿收集的这些声音进行适当的归纳,例如 属于动物的叫声归为一类;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归为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的声音归为一类。

6、让幼 儿对声咅的归属进一步明确,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收集他们的声咅门类,激发其倾听、欣赏的 欲望。声咅之所以美妙是咅乐蕴涵其中的节奏,因此在幼儿收集美妙的声音到一定的阶段时, 教师要注意将节奏与声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幼儿收集鸭子的叫声是嘎嘎嘎,教师就可 以结合节奏图谱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冇哪些是 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结合生活中的声音掌握节奏,不仅 可以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屮节奏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乐器表现这些节奏,进行对这些节奏的简单表 征活动。(二)中班中大班在

7、倾听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的基础上,教师可激发其用适合的乐器进行表征活动。 不仅只是选择白己喜欢的乐器表现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贴近生活中的这 种声咅。例如:青蛙叫,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像青蛙叫呢,'? 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像青蛙叫,于是就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 记。教师可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 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这是中班幼儿表现生活化声音的重点。(三)大班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一个故事配上乐器,使故事表演生动化。例如:森林 里举行音乐会了,听谁来了,

8、教师出示一个动物让幼儿用乐器伴奏,增加故事的生动性,有效 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三、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音乐的基本体验下面三则案例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幼儿建立听音乐的习惯,很多体验必须靠倾听来 完成,并将这种习惯内化为一种能力。案例(一)小班小鸡老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來了一首小鸡的音乐,讲的是咱们班小鸡的故事,我们一起 来听听吧。孩子们听说音乐里讲的是自己班的小鸡,都格外兴奋。听完一遍后,教师说:“是不是说咱们班小鸡的事呢?我们再听一遍,听听咱们班的小 鸡在干什么呢?这一次孩子们边听边做啄米、喝水、展翅等动作。接下来,老师分乐句进一步让幼儿边听边模仿小鸡的动作,

9、几遍音乐后有些孩子开始注 意到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当模仿小鸡喝水的动作时,为了合上悠长的旋律,努力地做喝水状。案例(二)中班音乐中的强弱1大鼓。老师敲鼓,请幼儿仔细倾听鼓的声音,并用走路来表达对鼓声的理解。开始老 师的鼓声可以比较平稳,一拍一下,当幼儿适应并用恰当的动作表现出来后,老师在敲鼓中加 入明显的强弱变化。2. 大鼓与串铃。首先,老师请幼儿听听串铃的声音,请幼儿在原地用肢体动作表达对串 铃声音的感受,然后大鼓和串铃交替演奏,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表达。3. 将幼儿分成两组用肢体动作将自己的想像表演出来,体验大鼓和串铃的力度变化和音色变化(表演后可请幼儿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象)。4. 让幼儿拿

10、串铃和大鼓表演,指挥其他幼儿体验。案例(三)中班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1. 请幼儿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三个咅乐片段,感受咅乐中强与弱的交替,以及力度 不同所带来的情绪变化。2. 分段听音乐,鼓励幼儿运用大鼓中获得的力度经验,大胆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现在 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情的模仿所感受到的不同动物形象)。3. 幼儿分组,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或表演对音乐的理解。四、审美体验的几点要求首先是生理动作优美而不僵硬。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 咅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没有此,是不完善的。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肌肉的运动、肌肉 的涨落来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地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

11、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 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或是悲伤沉重的,但音乐绝对不是僵硬的, 动作只有和音乐相融相合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其次是语言优美而不平白。音乐是诗性化的,而诗性化的音乐只有配以诗性化的语言才 能使咅乐得到升华。平口的语言只能降低音乐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呆板。目 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似乎过于追求理性,以至于将音乐屮所蕴涵的五彩世界无情地“祛魅”, 孩子被迫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主观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鲜活、灵动的感性体验。在这样 的“祛魅”中,艺术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蒙胧被压至一隅,诗性化的语言变成了客 观直白的简单描述。再次是想像丰富而不贫乏。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过 多地在意儿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儿童为师”。当然,以儿童为师,不是要抹杀儿童的不 成熟性,从而把儿童当成“神话”,当成“宗教”,这样必然会物极必反。最后是情感丰富细腻而不无动于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