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教学札记_第1页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_第2页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_第3页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_第4页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师恩难忘教学札记 师恩难忘的是刘绍棠。课文讲刘绍棠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课文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听完执教老师上的这第二课时,我在想,这节课落在学生思想、情感认识上的收获究竟有多少? 文眼,这位老师定的是"师恩难忘',也是题目。师恩难忘中,难忘的是啥?我们的课,能否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田老师的"师恩难忘'?课听下来,总体感觉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进去。也就是说,没有把文字拆开,把难忘的师恩之感"破译'出来

2、。不然,那些经典的词句,虽读千遍万遍,不知其味,便没了"师恩'。 我想,这篇文章中,由"师恩难忘'引发开去,不是不行,但个人感觉这个"主题词'有些抽象,是一种概括性的词语,大、空。这堂课,从"师恩'出发,仅了解课文情节后,再回到结尾"无心插柳',学生还是在文字表面打转转。"恩'太空,于是课就飘了。 如何让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找到具体的"形象'?我看,关键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体抓手。我读到了文中"感念'一词。这个词就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作家

3、刘绍棠的这个"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辈子的纪念、怀念、感念。如果照这个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感念'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结合抒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师恩'可知、可感,从而具体化了。 可以先从文中的一个故事入手。 刘绍棠描述了田老师当年,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一首古诗的情景。现在看来,每一位小学老师都会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诗的意思,并不稀奇。可问题是,让"我'感念的是,老师能够做到"娓娓动听'(书上的词语),并让"我'

4、;"身临其境'(也是书上的词语)这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够达到的教学艺术。 我们语文课不是应当积累和理解一些词语吗?像上面这两个成语,用查字典的方法解释,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师却用故事法,通过声音传递,体现"娓娓动听',通过教学效果体现"身临其境'。 而今天上课的胡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两个词语,但对"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没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贴在一块儿。"娓娓动听'是田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身临其境是田老师让教学有了"现场感'。看来,要很好理解这个故事对刘绍棠的影响,必须让当下

5、的学生,也能跟着刘绍棠回到过去,和他一起听田老师怎么"娓娓动听',而且,也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这样,既用情景法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又体会到当时刘绍棠的激动。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转化为教学过程?教者就得想办法,让田老师的故事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有声音、有画面、有色彩,仿佛在他们小小的脑子里"过电影'。 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文中的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再提出要求,书上不是说娓娓动听吗?你就是刘绍棠的老师,再读,看看你怎么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于是,一名学生试着娓娓动听地"讲'的时候,引导其他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

6、什么? 田老师改编的故事,是把整首诗的诗意串联起来的。故事比较长,教师可以分段教学。比如第一个学生扮演"田老师',讲诗的前两句时,教师叫一声"停',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到,听到,联想到的说说。之后,顺便让学生用诗句概括刚才所感受到的。诗的后两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的妙用。第二个、第三个"田老师'讲的时候,就可以完整体会,并感受其是否"娓娓道来',以至"身临其境'你看,这两个成语,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7、。 学生讲完了故事,要再追问:田老师的故事中,有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就能用课文的句子说出"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你看,这句话多概括啊,啥形象?啥情趣?啥思想?如果没有前面的"娓娓道来与身临其境'的讲故事,学生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至此,教学还要深入:田老师讲的难道仅仅是这一个故事吗?回到课文,找到文中对田老师教"复式班'的描写。他同时教四个年级,刘绍棠跟着他学习了四年,可以带着同学们算算,四年多少个学期、多少天,会讲多少个这样的故事。可以推理出,太多了。 比如语文课上,除了古诗,还有那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这就是说,除了课

8、本里据诗的内容改编的故事,田老师还可能讲诗的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以及"诗'以外的更多课文的故事。这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春雨点点'吗?跟着田老师,听了四年的"故事',这才会让"我'感到终身难忘。多好啊,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课文后面的一句"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是田老师培养了刘绍棠成为著名作家的基本素养。因此,刘绍棠发表了那么多优秀作品,成为了当代著名的作家。 以上我们从角度体会对田老师的感念。如果说仅一个刘绍棠对老师的感念,还不够。因为,这离

9、"无心插柳'境界还差一段距离。 我们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度阅读,深化主题田老师是复式班教学,一到四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每一个年级他都这样用心教导。而且,课文结尾写道,田老师执教了40年。算算,他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才叫"弟子三千、桃李满门'。然后回到老师的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在插柳,你说这样的多了不起。原来,让刘绍棠感念的,不只是老师对自己的培养,还有他"面向全体学生'的境界。 回乡的"我',见到耄耋之年的田老师。想想,田老师四十年用心培育他的所有学生,是"我'经

10、历的四年的十倍。人有多长的寿命?百岁已算高龄,田老师为他的学生们,付出了四十年,容易吗?不容易。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百年树人?这才是。因此,结尾感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能让学生分明感觉到载一棵树容易,十年长活长成,培养一代人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啊! 如果有可能,可以引用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一定唱)"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位这样的老师,一位不图任何回报的老师,而因这样的老师,给刘绍棠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放飞了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给了"刘绍棠们'一生的成就。 此刻,用自己的笔,记住的终生难忘的

11、"师恩',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们,怎能不感念这样的老师?! 到这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名言警句也许才会进入小朋友的"嘴里',消化在思考的胃中,切实地体会到这些句子、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体会到"感念'的温度与厚度。最终,留在灵魂的记忆深处。 一颗感念的心,也许,因对如上语言文字的土壤耕耘,深深地扎下了根。 除了上面的教学建议,还就细节谈几点建议。 1、个人的风格不必刻意改变,人的天性很难改变,上课时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点,教师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释放到学生身上。 2、面向

12、全体学生。有些时候,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如果这样教学,讲到哪里卡在那儿,过不去了,你就让它过不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没有问题,围绕这个坎儿,好好想,为什么学生不搭你的话茬。这才给你下一次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能只是找一两个好孩子发言就过去了。 3、学生的"一副好口才'从哪里来?课堂上一定要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的把声音放开,落落大方,不是培养学生夸夸其谈,但尽量要达到侃侃而谈。当下时代,说哪个人老实

13、,不爱表达并不是优点,恰恰是弱点。因此,朗读,口语交际,讨论等,都需要好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4、关于板书,中年级一定要体现中年级的特色,以词句为主。比如前面讲的"娓娓道来'"身临其境',还有"无心插柳'"十年树木'这些经典的词句写在黑板上,既是这堂课的眼睛,也帮助学生实现了潜移默化的积累与运用。 反馈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胡兰 也许是心理素质差吧,每次有人听课,课前我都难免紧张,课后也常常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疲惫得像要虚脱,特别是课上得不好、不顺的时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级刚开学,第一单元主题为"师生

14、9;,两篇主讲课文,第一篇师恩难忘,第二篇孔子和学生。假期里年组分配备课任务,我负责的正好是这个单元,所以还算精心做了准备,开学后同年组老师听了我的设计思路,也纷纷叫好,于是醺醺然,就请窦老师来听课。 备课时,将主题定为课题"师恩难忘',然后围绕课文展开,用"恩'字的造字法导入,当人们成功或得救的时候,心里想想原因,于是就会感谢别人的恩。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师恩的词句,重点讲读"娓娓道来'、"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春雨点点'等关键词,体会出田老师用故事教学,启发我形象思维和

15、想象力,这对于我而言就是师恩的表现。然后用语言训练"我地对老师说:'回顾课文内容,体会师恩难忘。最后齐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结束。表面上看起来,逻辑还算顺畅,重点词句也都做了解读。 但,课上得很累。学生的朗读总是入不了情境,语言训练没有出现预想的争先恐后的景象,这个课堂变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后来越觉得没有人愿意举手发言,即使带着学生齐读,学生发出的声音也仅仅是出自他们的喉舌,而不是心灵。下课后没有往日成功教学后,孩子们的前呼后拥、依依不舍,不用听领导评课,看着表情冷漠的孩子们,我就能体会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问题出在哪儿呢?整整一天

16、,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把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头脑里重现。怪自己训练学生不到位、怪自己课堂引导不灵活、怪自己语言训练的设计太难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尽管问题很多,但自己所体会到的那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根本问题在于我的教学是线性的。备课时就盯着教材那一课的一亩三分地,教学的顺序就是课文的顺序,说句不好听的,我的备课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课本里那一篇该学的课文变成40分钟课堂的过程。 的确,我有理由为自己辩护,学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时间不由自主地会陷入烦杂的事务当中去。备课,往往在晚间,夜阑人静,蜷起僵直的腿脚,振作疲惫的精神,屏蔽掉许多正常的享乐,甚至要抵御住读书的诱惑。然而这

17、时间还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许只能有时间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课。这是教师的真实生态,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足够良知的教师的真实生态。正是由于这样的目光短浅,每天的教学就没有了课程意义上的引领、没有了对学生年龄特点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了主题单元的哪怕是小范围的同类文本建构。教学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疲于应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视野局限、走向了少慢差费。 假期呢,回想刚刚过去的暑假,不是没有用功,放弃旅游的机会,参加了两个语文教师的培训。听学校"建设书香校园'的倡导,一个半月读了19本书。这当中有儿童文学,有文学名著,还有很多的名家课堂实录。就是忘了仔细读一本最

18、该好好读的书语文教材。我从读过的书中汲取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众名师们上课时的引导方法,作用于我自己的教学,呈现在课堂上,有可能对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学的引导有一定的逻辑和方法。但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与还留在地面上的我们的孩子做有效的链接的,这链接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说语文老师要把自己当成"用语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语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语文老师,应当通过教语文而达成教人的目的。您评价我功底厚,这着实不敢当,衡量教师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样的能力与素养,而是看他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 追本溯源,问题还是在于对主题教学的

19、理解不够深入,认识有偏颇,或者说没有自觉贯彻主题教学思想理念的意识,理论与实践分家。所以,庆幸开学初就请您走入了我的课堂,使我的教学不致日错一日、渐渐谬之千里。在下面单元的教学中,我想自己应当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题确定 确定主题不能凭感觉,应当建立在反复、深层次地阅读文本之后,而且要将主题的确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链接。阅读文本的后教师所提取出的关键词不一定是最适合作为教学主题的。要看这个关键词是否是课文的情感、思维与文化的主线,是否是学生在现有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是否是能够条分缕析地结合课文内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渐进认识的一串相关词语,是否能够利用这个主题带出课文中需要重点讲读的

20、精彩句段,甚至带出一连串的同构文本。 主题一旦确定,特别是定得正确之后,备课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课文中出现的那样多的关键词,究竟选择哪一个更适合、更准确呢?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窦老师每次的解读总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所以教学才那样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干脆就用笨办法,将课文中或与课文相关的所有关键词悉数拿来,一一尝试,相信其中总会有一个最佳选择。 2、单元规划 我们应当明确,给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呈现一个花里胡哨的40分钟,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学的热闹活跃、完美无缺。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多教给孩子东西,并且让这些教师想教给孩子的东西有效,用您的话所就是长在孩子身上。这次您给我评

21、课特别强调一个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感觉在师恩难忘中我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让教学有效的问题。 我想有效的教学就应当是如您所说的具有了"温度'、"广度'、"深度'的教学。由于性格使然,"温度'在我身上不难实现,甚至有时有点激情过渡,以后慢慢修正。最难实现的是"广度'与"深度'的和谐与适度 在教学中,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主题教学的"广度'总是不能有效的拓宽。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宽广度的文本,而是教学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应当如何取舍。个人认为,每一课的教学都应当有一个情感的

22、基调,保持相对的完整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课上成大杂烩,那样课文中的意境就没有了。但是恰当的"广度'引入却反而会对理解文章、烘托已经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还有上学期您听我上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所以,怎样既不破坏教学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宽教学的广度,同构文本应当如何取舍,现在我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 还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话"深度不是难度',甚至我想对于像师恩难忘这样清新朴素,没有太多需要思辨内容的课文当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为"情感的浓度',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焕发了对老师的理解、敬爱、感念,而且这些情感不是老师的强势灌输,也不是口号般的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发自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与认同,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难的是这样的"情感的浓度'怎样由淡薄,到清浅,到渐浓,乃至最后的漫溢与喷薄。 由此,我想到今后自己的备课,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的实现,我想靠以往的备课方式都是决不可能实现的。以往的常态课教学我是比对着教材备,看看教材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