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_第1页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_第2页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_第3页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_第4页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

2、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

3、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

4、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

5、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

6、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

7、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8、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同座交流交流。 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

9、点问题,相机解决。 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

10、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齐读这段话。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11、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练习其他7个生字。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二 江苏南京 金立义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小声

1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