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67;2.2.2167;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_第1页
最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67;2.2.2167;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_第2页
最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67;2.2.2167;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_第3页
最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67;2.2.2167;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_第4页
最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教案:167;2.2.2167;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人教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2.4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一、教材分析 空间中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平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给出了由线面平行转化为面面平行的方法;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又给出了由面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的方法,所以本节在立体几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重点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定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

2、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及其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 大家都见过蜻蜓和直升飞机在天空飞翔,蜻蜓的翅膀可以看作两条平行直线,当蜻蜓的翅膀与地面平行时,蜻蜓所在的平面是否与地面平行?直升飞机的所有螺旋桨与地面平行时,能否判定螺旋桨所在的平面与地面平行?由此请大家探究两平面平行的条件.思路2.(事例导入) 三

3、角板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与桌面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的平面与桌面平行吗?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桌面平行,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讨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问题.(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回忆空间两平面的位置关系.欲证线面平行可转化为线线平行,欲判定面面平行可如何转化?找出恰当空间模型加以说明.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应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应注意什么?利用空间模型探究: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回忆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结合模型探究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应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难点在哪里?应

4、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口诀是什么?活动:先让学生动手做题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两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面面平行可转化为线面平行.问题借助模型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容易忽视哪个条件.问题引导学生画图探究,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问题注意平行与异面的区别.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问题作辅助面.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把握面面平行的性质.讨论结果: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则.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若=ab,则与

5、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可知: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一定都和另一个平面平行.这是因为在这些直线中,如果有一条直线和另一平面有公共点,这点也必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就不可能平行了. 另一方面,若一个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和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否则,这两个平面有公共点,那么在一个平面内通过这点的直线就不可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由此将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问题,但事实上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条件不需要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到底要多少条直线(且直线与直线应具备什么位置关系)与另一面平行

6、,才能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呢?如图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不一定平行.图2例如:aa平面aadd,aa平面dccd;但是,平面aadd平面dccd=dd.如图3,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也不一定平行.图3例如:aa平面aadd,ef平面aadd,aa平面dccd,ef平面dccd;但是,平面aadd平面dccd=dd.如图4,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一定平行.图4例如:ac平面abcd,bd平面abcd,ac平面abcd,bd平面abcd;直线ac与直线bd相交.可以判定,平面abcd平面abcd.两个平面平

7、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以上是两个平面平行的文字语言,另外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为:若a,b,ab=a,且a,b,则.图形语言为:如图5,图5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必须具备:()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这两条直线必须相交.尤其是第二条学生容易忽视,应特别强调.如图6,借助长方体模型,我们看到,bd所在的平面ac与平面ac平行,所以bd与平面ac没有公共点.也就是说,bd与平面ac内的所有直线没有公共点.因此,直线bd与平面ac内的所有直线要么是异面直线,要么是平行直线.图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表示为:

8、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因为,直线bd与平面ac内的所有直线要么是异面直线,要么是平行直线,只要过bd作平面bddb与平面ac相交于直线bd,那么直线bd与直线bd平行. 如图7.图7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表示为: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b.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用图形语言表示为:如图8.图8应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难点是:过某些点或直线作一个平面.应用线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口诀:“见到面面平行,先过某些直线作两个平面的交线.”(三)应用示例思路1例1

9、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如图9,求证:平面ab1d1平面bdc1.图9活动: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再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学生的解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评价.证明:abcda1b1c1d1为正方体,d1c1a1b1,d1c1=a1b1.又aba1b1,ab=a1b1,d1c1ab,d1c1=ab.四边形abc1d1为平行四边形.ad1bc1.又ad1平面ab1d1,bc1平面ab1d1,bc1平面ab1d1.同理,bd平面ab1d1.又bdbc1=b,平面ab1d1平面bdc1.变式训练 如图10,在正方体abcdefgh中,m、n、p、q、r分别是eh、ef、bc

10、、cd、ad的中点,求证:平面mna平面pqg.图10证明:m、n、p、q、r分别是eh、ef、bc、cd、ad的中点,mnhf,pqbd.bdhf,mnpq.prgh,pr=gh;mhar,mh=ar,四边形rpgh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rhm为平行四边形.amrh,rhpg.ampg.mnpq,mn平面pqg,pq平面pqg,mn平面pqg.同理可证,am平面pqg.又直线am与直线mn相交,平面mna平面pqg.点评:证面面平行,通常转化为证线面平行,而证线面平行又转化为证线线平行,所以关键是证线线平行.例2 证明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解:如图11,已知平面、满足,=a,=b,求证:a

11、b.图11证明:平面平面,平面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又a,b,直线a、b没有公共点.又=a,=b,a,b.ab.变式训练 如果两个平面分别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解:已知,求证:.证明:如图12,作两个相交平面分别与、交于a、c、e和b、d、f,图12.点评:欲将面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先要作平面.(四)知能训练已知:a、b是异面直线,a平面,b平面,a,b.求证:.证明:如图13,在b上任取点p,显然pa.于是a和点p确定平面,且与有公共点p.图13设=a,a,aa.a.这样内相交直线a和b都平行于,.(五)拓展提升1.如图14,两条异面直线ab、cd与三个平行平面、分别相交于a、e、b及c、f、d,又ad、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