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黄河科技学院_第1页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黄河科技学院_第2页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黄河科技学院_第3页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黄河科技学院_第4页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黄河科技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战略经济区域人才需求的脉搏,正确定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应用为先、创新为重,质量为本、服务为上”的转型发展原则,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体系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生岗位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二、总体目标以培养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

2、、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岗位就业能力为核心,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的系列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开发群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特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的师资团队,完善特色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制定多元化的学生考评体系。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实现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目标,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有示范与带动作用。三、基本原则坚持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将学科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建立学科专业设置随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战略经济区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以区域经济

3、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人才队伍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企业生产不同领域之间的无缝对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坚持校企互利、校企互动、协同创新、集约发展,架构一个有机融合的研发、产业、教学协同创新综合体,搭建一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四、主要目标、改革措施与实施步骤(一)专业结构调整1、专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以地方产业群需求调整专业群及专业结构。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战略经

4、济区在未来5到10年,将电子信息作为率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建设,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电子信息学类专业群建设河南省国家战略任务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强化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依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新增产业需求专业2、专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1)强化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着力打造若干个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为省级特色专业,已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拟申报品牌专业。(2)

5、依据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整合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资源,紧密跟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发展特色专业方向。拟申报增设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现代测试技术等特色专业方向。(3)新增产业需求专业。紧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拟申报增设光源与照明、太阳能技术开发利用等新专业。(二)课程体系改革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以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为牵引,梳理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体系对应关系,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逆向倒推构建 “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管用够用实践教学亲历现场通识课程立体多样

6、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课程定向灵活创业课程融入体系加大选修突出特色1、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1)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课程群和一个专业综合实训及实习环节(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实训及实习)分别对应四种岗位专业能力(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应用与维护能力、综合知识应用和技术移植能力)的培养。(2)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强化类课程、职业类课程、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企业创新课程。(3)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构。把必修课中原有的普通教育平台课程列为通识教育课程,把原有的学科平

7、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列为专业教育课程,把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型选修课单独列出来;在选修课中,把学科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合为一体,分为三大类,A类、B类、C类。A为限制性选修课,是学生必须要选修的;B类为任意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选修部分课程,需选够一定学分;C类为学分置换类课程,资格认证培训课程,竞赛培训课程,企业创新课程等,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可获得相应学分,此类选修课没有学分限制。(三)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培养,开设引导性选修课程,与训练项目形成互动;加强特色课程搞建设,编写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以适应新

8、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措施(1)以能力为导向,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列出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指明课程教学覆盖的岗位能力要求及其对应的指标点,并举证说明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达到指标点要求。并根据应用型培养需求新增教学大纲要求点:课程涉及的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支撑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企业课程的具体要求指标点等。(2)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培养,开设引导性选修课程,与训练项目形成互动。包括:学习引导讲座、实验方法技术讲座、创造发明讲座、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中文文献阅读与写作、新原理新技术讲座。在开设企业选修课时,一方面是全方位聘请企业方面的专家来校授课,授课内容应包括多种企业内容

9、:一线生产流程、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企业运营等等;另一方面,派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公司研发部门的项目运作全过程,把整个在企业顶岗挂职的全过程制作成精品企业课程。3、加强特色课程搞建设,编写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以适应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通过中国电子协会联合中南地区几十所转型高校共同编写、出版与使用。该系列教材首次出版三十本左右,将覆盖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转型所需大部分教材。应用型本科教材内涵定位在技术应用型本科教材,譬如:教材内容体系不再是“追根溯源的原理+公式推导+典型应用”,而是“技术需求的提出+原理定性说明+辅助工具运算+技术解决方案”;教材的类型不再是高职高专

10、教材的提高版、也不是现行本科教材的简化版,而是培养会技术应用、懂原理、能提升就业岗位能力的新型应用型本科教材。(四)教学模式改革1、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以转变培养方式为突破口,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现状和主要问题,带动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省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抓手,探索以专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根本途径的培养方式,加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1)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指标多元化;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改革授课方式,增加“研讨式”教学、“层次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11、的比重;改革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实验、专业生产见习、创新性实验等课外教学实践比例,增加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扩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改革课程考试形式,将口试(答辩)、小论文(设计)、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操作等纳入考核体系。(2)以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创新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建立了由省内外知名专家、行业机构、学校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电子信息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常务会议,研讨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等工作。(3)实

12、施“分段式” 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大学四年不同阶段对岗位能力培养的特点不同,构建三段式能力培养模式。第一个阶段,即第1学年,在原来的新生研讨课基础上开展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心理调控和自主精神等岗位需要的基本工作能力。第二阶段,即第2、3学年,通过开展技能强化组训: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电子产品制作、电子工程师认证培训、华为资格认证培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即第4学年,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仅仅围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如开设企业课程、企业实训和企业岗位角色测试等,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五)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1、实践教育教学平

13、台建设的目标: 建设融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向学生全面开放创造“实战”环境学生顶岗实习校内实验室校中厂厂中校科技园区职业鉴定所学生去企业工作职业技能引导2、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 (1)实验课程方面开展“分层次” 实践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把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涵盖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电子产品实训,计算机应用与实践、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与实践、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按基础、专业、综合的先后顺序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

14、中,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一年级通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内涵,掌握本专业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从二年级、三年级到四年级,分别在学生专业实习、企业测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多角度接受专业综合训练和岗位技能培养。(2)校内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全面开放,配备指导教师,免费提供元器件和实验耗材;“校中厂”创造现场“实战环境”;“厂中校”让学生耍“真刀真枪”。选择有行业代表性、生产技术先进、工程技术力量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建成一批标准规划、合作未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设立了

15、“工程实践中心”,有些实习基地发展成了“厂中校”。目前,拟与河南水木太阳能科技公司在理工实验楼合建“太阳能设备测控机柜电子装配生产线”; 拟与汉威电子股份公司设立“工程实践中心”。(3)职业技能鉴定所强化职业引导。与劳动保障部门、行业等联合在校内设立职业资格鉴定站,面向校内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加强行业学院建立和资格认证培训的力度。争取今年年底启动第一批“全国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初级证书的认证考试,到2018年实现初级、中级和高级认证各级别考试。“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争取今年年底挂牌。(4)建立校企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16、建立校、院两级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机构,形成了校企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有电子信息类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电子信息类专业院所专家教授等组成,共同管理教学运行、实习实训、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制订等。采用校企合作生产实习管理模式,校企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实习计划制定按岗位需求,动态设置、动态调整、动态管理。特别是实习时间的安排要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对实习学生的分派也要机动灵活,要从原来的统一行动根据需要可转变为分散机动。生产实习过程管理要结合企业生产管理规程和教学管理要求进行。实习学生即是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者,又是在校的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即是生产管理又是教学管理,

17、因此要结合生产和教学管理的特点,完善实习管理模式。校 企 联 合 教 学 指 导 委 员 会教 学 评 价 制 度实习实训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毕业设计制度信 息 反 馈 制 度(5)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个部分针对性的实训,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在第七学期集中二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电子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的综合性训练,并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及师资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6)以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为牵引,探索教育集团与科技

18、集团一体化办学、校内专业与地方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现有专业与行业学院一体化培训等校企合作新模式。结合本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重点从新能源利用、物联网应用、新型传感器开发等产业方向和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综合体。(六)人才队伍建设1、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引进机制认证机制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人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工作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教师考取技术资格证书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培训教师企业定岗锻炼校企互通专兼结合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引进、认证、激励等“三个机制”,校外引进、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六项措施”建设了一直“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2、人才队伍建设

19、的具体措施(1)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90%,高级职称达到5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建成省级或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加强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育,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增强双师型能力。对内重点培育关键岗位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用外出培训、校企联合等方式培育双师型能力。对外谋求校外特聘教授、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引进有试验研究能力的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多种形式的师资建设机制,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

20、3)聘请或引进企业、科研院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成立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包含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我们还将进一步聘请企业、科研机构一线专家为兼职或专职教师讲课,将企业生产、研发技术和现代电子发展现状及时引入课堂。同时,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七)学生职业发展与综合素质教育1、学生职业发展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搭建由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学科竞赛创新平台、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平台构成的开放灵活的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2、学生职业发展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1)探索学生科研

21、素质个性化培养,突破统一化培养方式。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质量核心与关键是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首先应加强五个方面(系统性的分析问题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严谨的表达能努力、科学论证能力、发现新问题能力)的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其次,应加强四个方面(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多种技术集成能力、复杂恶劣环境适应能力、科学论证能力、发现新问题能力、强烈可靠性质量观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化科研素质培养。(2)创建一套本科生科研素质个性化训练体系。具体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独立完成一项课外实验,夯实发展基础;选择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增强竞争能力;独立完成一份科技调研报告,发现问题;合作完成一项科研训练项目,锻炼

22、合作研究与团队精神;撰写一篇中文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学会严谨表述;撰写一篇英文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扩大国际视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训练。(3)实施基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与技术移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及实习。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实训、定岗实习等通经,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移植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设计创新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实施实验实训与开展科技竞赛相结合。树立“寓教于赛、寓赛于教、教赛相融、以赛促教“的思想,实行实验实训工作与科技竞赛紧密结合,实验实训工作应努力提升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催化作用

23、。(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以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为牵引,探索教育集团与科技集团一体化办学,把科研和教学融为一体。科学研究的方向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为基础,从新能源、物联网、新型传感器等产业方向入手,并把科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成果。2、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1)设计与优化科研素质个性化培养体系,并融入培养方案。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创建与实施、研究式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等研究,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支撑体系的内涵;优化主干课程实验和三个短学期集中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融入到新的培养方案;个性化实践项目和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持续四年;既实现了全体学生都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又能够有利于拔尖学生的成长。(2)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引领作用,结合质量工程项目,创建个性化化培养方案实施支撑体系。注重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引入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及时更新专业教材内容,将多种新技术集成的成果直接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教学科研互动或直接应用于学生野外实习,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实验技术先进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支持学生创新项目研究,科研项目支撑毕业设计,保障选题前沿性和教学经费。(3)实施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与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相结合。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把研究成果应用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