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篇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尤随炬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 (1) 0803509114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 化内涵休戚相关的。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 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
2、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 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下面主要从 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 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 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 饮食生活。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
3、的主流是崇尚 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 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 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 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4、。 在 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 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 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 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 序相互挟菜、敬酒。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 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 间之忧愁。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 来
5、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 ”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 “团圆饭 ”,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 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 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去敦睦感情,进而推行教化中国饮食文化小则可以陶冶身心敦睦 沦常,提高人生的性灵格调;丈则可以收团结 八心、树立纲纪之散。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值得校正。 如过于注重形式, 过于讲求排场;饮酒无度等等:这种非理性的观念,不仅伤身体,而且还影
6、响社会风气。三、中国饮食的养生文化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 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 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 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 依赖在于饮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 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 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
7、 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 ”之说。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 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 “已病”,而是治 “未病”。这种治 “未病”之法就是促 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食用、食养、食疗、食忌 ”之说。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 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 “美饮食”与“饮食有节 ”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 “虚则补之、药以 祛之、食以随之 ”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 ”,具体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 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参考文献1 周明扬餐饮羡学 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 3
8、 2 仓阳卿著中国养生 文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篇二:中国饮食文化1 、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古人云 “人以食为天,吃 饭第一 ”。在我国古代饮食业有四位技艺好的,被后人尊为鼻祖。他们是:一位是唐尧时的彭 祖。传说尧帝整日辛勤工作,积劳成疾,发生了大病,每天不思饮食,日渐消瘦。有个叫篯铿 的人,善于养生,做 “雉鸡汤 ”送尧帝吃。汤还未到,尧帝嗅到汤味,食欲大开。喝了一段后, 疾病全逾。 后继续服用, 身强力壮, 继姓领导百姓发展生产。 因篯铿治病有功, 尧帝把大彭 (今 四川彭县)封给他,是为彭祖。后来厨师尊他为祖师爷。第二位是夏朝
9、的第五代帝王少康,因 酿造“杜康酒”而被人们尊为饮食业的鼻祖;第三位是商代的第一相伊尹是好厨师,他把治国和 下厨相比,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当政要实行 “五味调和 ”的德政论,厨师们把他也尊为鼻祖; 还有春秋时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治齐桓公厌食症,更为了谄媚齐桓公,杀死亲生儿子,烹 羹为齐桓公吃。据说他的厨艺高明,也有厨师尊他为鼻祖,但道德恶劣,名声不好,尊他的人 无几。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这是低等动物的本能),它往往蕴含着中 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们都要给送鸡蛋,有的还要吃红蛋 表示喜庆。 “蛋”和“诞”是谐音。表示着生命的新生和延续,
10、“吃蛋 ”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 望。孩子周岁时要 “吃 ”,十八岁时要 “吃”,结婚时要 “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 贺一番。这种 “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借吃这种形式 来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 “吃”的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这 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从十大碗八大盘,酒醉饭饱的做法中进一步得到了改革,向着精而细、 色型美、少量酒方面发展 ,这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 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 这样
11、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这个支点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 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 食文化理论的深化, 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中华饮食文 化其深层内涵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 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密切联系。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 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 渗透、贯彻
12、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 “精”字。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 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 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 “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将对 “味”的审美 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子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音xihai)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其次造型、寓意美。如龙凤呈祥、福 禄寿禧、百花争艳、百鸟朝凤、生日快乐、长命百岁等各种造型。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 内涵,是中华饮食
13、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 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 离合,送往迎来,接风洗尘,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之心情,感情上的风波, 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去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各种私愤,实在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理 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 “抒情”功能,是因为 “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 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
14、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 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 “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 礼运中说:失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 中几乎没有不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位、箸匙的排列、上菜 的次序?都体现着 “礼”。我们谈 “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 伦理精神。老年上少年下、长辈上幼辈下,这种 “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 成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15、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 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 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 果的。唯其 “精”,才能有完整的 “美”;唯其“美”才能激发 “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 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 “精、美、情、礼 ”,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而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 化。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有一下几个特点:(1)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少肉食。(2)以热食、熟食为
16、主。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 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 师,一个瓜能变出十多种式样的菜,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3)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多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 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 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 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
17、映。(4)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 “饭黍无以箸。 ”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 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很方便。经常使用筷子,活动手指,对大脑很 有好处。有许多西洋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称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 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域辽阔,菜系的划分各个地方由于历史、地理、气候、习俗、特产及饮食 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 的烹饪技艺和
18、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清代的时候,中华饮食分为京式、苏式 和广式。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民国时分为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 四种流派。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成为八大菜系之首,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 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分为川菜和湘菜。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和十大菜系之说, 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按四大菜系分: 有川菜、粤菜、 苏菜和鲁菜。按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按十大菜系 再加豫菜 ? 。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名菜简介:“川菜 ”。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
19、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川菜风味包括成 都、重庆、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 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 复合味型有 20 多种。 “粤菜”。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 江菜组成。“鲁菜”。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苏菜 ”。由淮扬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 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浙菜的四方风味既各有特长,又 具有共同的四个特点: 选料讲究, 烹饪独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细。 选料讲究,就是做到 “细、 特、鲜、嫩 ”四条原则。“闽
20、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徽菜”。不等同于安徽菜。以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 重火功。 “徽菜 ”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湘菜”。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 辣, 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 “豫菜”。是中华烹饪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原烹饪文化自仰韶文化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中原烹饪文化曾长期位居中华烹饪文化的主流, 仰韶的彩陶、殷商的大鼎、洛阳周代宫廷的食 制、北宋汴京饮食市场的繁华与经典书写了
21、中原烹饪的文明, 也是中华烹饪文化形成与发展的 主要历史过程。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这些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国烹饪发展史中重要 的里程碑。中华饮食文化特质突出 4 大属性:(1)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2)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五味调和境界说 (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 ”之誉); ( 3)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 4)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 于食)等,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 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 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
22、式。中华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 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 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 注意食物的色、 香、味、形、 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 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更多的饮食文化及美食,给人 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中华各种名吃的来历,都有一个文化故事。如:(1)“饺子”。是中国人民喜爱
23、的传统食品。特别是春节、冬至节。不可缺少。它的制法 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韭菜等切碎加拌各种佐料为馅,包成后下 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现在已成世 界名吃。饺子原名 “娇耳”,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 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 而且医德高尚, 无论穷人和富人, 他都认真施治, 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 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
24、得长沙人民的 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 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 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 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 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配的药名叫 “祛寒娇耳汤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 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 “娇耳 ”,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 病人的烂耳朵就
25、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 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 “饺耳 ”、“饺子 ”或偏食。现在已 成习俗,每年冬至节和大年初一人们都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 景距今已近 1800 年,但他“祛寒娇耳汤 ”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心里总记挂着张仲 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 食品。已传播到全世界。(2)东坡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69 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公元 1088 年时,西湖久无
26、整治日渐颓败,官府花了很多钱整治 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苏东坡认为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 湖,挖泥筑堤,终使西湖重返青春。 杭州百姓感激不尽, 纷纷敲锣打鼓、 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 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家乡四川眉 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 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 的红烧肉, 顿感味道不同寻常, 纷纷称其为 “东坡肉 ”。筑起的堤坝
27、称为 “苏公堤 ”(简称苏堤) 。(3)文昌鸡。海南 “四大名菜 ”之首。是每一位到海南旅游的人必尝的美味。文昌鸡是一 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该县潭牛镇天赐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文 昌鸡啄食榕树籽而长,体质极佳,鸡皮薄而酥、肉嫩骨软。传统的吃法是白斩,最能体现文昌 鸡鲜美嫩骨的原汁原味。海南人宴请宾客,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席上必备一盘白嫩嫩、 香喷喷的文昌鸡,以表款待之盛情,素有 “没有文昌鸡不成席 ”之说,海南文昌鸡以 “色、味、 形”俱佳而驰名中外。相传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 回京时带了几只文昌鸡请皇帝品尝。 皇帝品尝后称赞道: “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
28、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文“昌鸡 ”由此得名, 誉满天下。因村野之鸡受皇上天子赐名,村舍荣光,该村得名天赐村。篇三:中国饮食文化特点083821025王瑛瑛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特点摘要:俗话说得好: “民以食为先”。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 ,也是社会生活的 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下 ,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呈现了多元化特点 ,吸引了世界 的目光。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 ,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 ,中国人从饮 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
29、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 , 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 ,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中国 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 ,形成精巧专维、 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 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 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
30、、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 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 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 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 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 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 命名,也有根
31、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 “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 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 目的。”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 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 “吃蛋”寄寓着中 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 “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 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32、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 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 代特色。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 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 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 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合同法全文
- 2025关于员工的合同模板
- 2025综合技术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智能家居服务合同模板
- 2025船舶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家居用品采购合同范本
- 2025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样本
- 2025【合同范本】LED显示屏安装合同示例
- 2025西安房屋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2025短期用工合同协议书杰出示例
- 2023年东莞市人民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放射科)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
- 勾头作业施工方案
-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创伤性网胃炎
- LY/T 1556-2000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技术指标
- GB/T 3522-1983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 主要电气设备绝缘电阻检查记录
- 探析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获奖科研报告
- 2023年陕西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 巧克力糖包装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