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学生整理中建史考试重点_第1页
哈工大学生整理中建史考试重点_第2页
哈工大学生整理中建史考试重点_第3页
哈工大学生整理中建史考试重点_第4页
哈工大学生整理中建史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钟兰婷整理重点一.画图太和殿明初称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命名为太和殿。现太和殿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造,用于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朝廷中重要的仪式举行的场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最高规格表现它的尊严高贵。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总面积1680平方米,24根红漆柱,中间6根蟠龙金柱围合的空间内只放皇帝宝座一个上有藻井,下有七层台阶的高台,东西设夹室,安防远祖神位佛光寺大殿抬梁式重檐歇山顶应县木塔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前檐明间安板门,两次间安破子棂窗,其他三面砌檐墙。檐柱12根,其中3根为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其

2、余9根为圆柱,柱头稍有卷杀,当为建中三年重建时物。各柱施素平青石柱础。阶基高 110厘米,与大月台相连,前窄后宽,呈倒梯形,正面设踏跺6级。殿内外都用方砖铺墁,四周方砖散水。殿的梁架结构简单,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柱生起、侧脚显著,柱头仅施阑额一道,至角柱不出头(见)柱头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不用补间铺作,仅在明间正中的柱头枋上隐刻出驼峰,上置一散斗。木构梁架的最上部施叉手,与平梁组成一缝三角形人字架,平梁下两端用驼峰压在四椽背屋顶坡度为1:5.15,是已知木结构古建筑屋顶中最平缓的。大殿历经修理,檐椽被锯短,修缮时根据旧有台明位置,和同时期木构建筑的出檐规律,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

3、朴雄放面貌。明清北京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明代北京城经历了三次的演变,清代沿用明代北京建置,城郭格局没有大的变动。 北京呈凸形,外城在南,内城在北,均有护城河环绕,构成北京城坚固的城防体系。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面开门。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一般市民的青灰瓦顶住房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明清北京城内城演戏元大都棋盘式的道路网,街道走向多为正南北、正东西。它以胡

4、同划分为长条形的住宅地段,胡同以东西走向为主,胡同南北两侧分列四合院住宅,形成颇为宁静的居住环境。 明清两代有不少私家园林,构成了北京城环境优美的风景地带。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集中古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在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宋清石栏杆宋式: 1. 配件多;2. 望柱细高,端面呈八角形;3. 寻杖细长,留空大;华板镂空,通透很大;4. 秀气、苗条、轻巧。清式: 1. 配件少;2.望柱粗壮,端面呈四边形;3. 寻杖短、粗、胖,用实心板,通透度小;4. 庄重、稳定、强壮有力。宋清须弥座宋式:层次多,每层相

5、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清式:层次少每层较粗大,主次模糊,纹样较大,实用,石材粗壮、厚重、敦实、壮美、男性美。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天坛总平面嵩岳寺塔嵩岳寺塔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

6、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晋祠圣母殿1. 晋祠圣母殿的结构特点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重修,是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主体建筑。它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廊,属“副阶周匝”形式,呈重檐歇山顶。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了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殿内部分深3间6椽,架六椽栿通梁,整个内殿空间无内柱,上部作彻上露明造,使殿内空间非常完整、高敞。大殿斗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气,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美曲线,表现出典型的北宋

7、建筑风格。2. 太原晋祠建筑组群布局的艺术特色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全祠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庙宇。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沼、圣母殿。其中金人台上3尊铁铸力神,献殿是祭祀用的拜殿。主殿供叔虞之母,称圣母殿,殿身5间,副阶周匝,立面是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宋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广亮大门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才有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8、三间两耳倒八尺”是它最典型的格局。垂花门通常处在二门位置。它以前檐挑出两根垂帘莲柱为其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点殿一卷式",其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成勾连搭悬山顶。是整个宅院装饰重点二.名词解释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宋朝李诫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管理书箱,全书34卷,分诸作制度,料例,功限,部分,提出了“材分制”这一古典模数制,最后六卷,绘制了有关图样,通过它,我们了解以前的建筑构造术语。拙政园天坛圜丘: 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

9、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私家园林枋心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模;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斗口藻井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

10、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例:山西应县佛宫寺。内檐装饰:内部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凤雏西周建筑遗址独乐寺观音阁月梁压低隐起汉化佛寺留园皇家园林园冶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古代最完整、最具学科深度的造园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于雍正年间颁布的一本关于建筑标准的书是一部工程法典,全书共74卷,五大部分,对单体建筑的用工用料做了响应规定,规定有斗拱的建筑以斗口为模数,使建筑标准话,但限制了都样性,是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宅修

11、的建筑规范,是木构架建筑高度成熟期后的总结,也论素了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宋东京城: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临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这一带地势地平,无险可守。东京城考虑大运河漕运江南丰饶屋子的便利因此选址于此。 东京城由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它有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因此宫城规模很小。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 东京城的城市结构由里坊制走向了街巷制。封闭坊市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都被打破,完成了从封闭的里

12、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给东京城带来一片繁荣景象,深刻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东京城沿汴河的近郊风貌和城内的街市情景。 东京城的人口可能达到100万左右,是中国有史以来较为可信的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唐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城址位于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改造的,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总体布局上,东西轴线把长安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皇城、宫城前后毗邻,位于郭城中轴北部。郭城采取里坊制的布局,符合严格的模

13、数关系。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市场。隋唐长安城是里坊制达到最顶峰的一个范例,虽然管制仍然有很大的拘谨,但是有些里坊中也有店肆,中晚唐甚至还出现了夜市,这意味着唐代后期的都城工商业已酝酿着空间、时间上的突破限制。 隋唐长安城以恢宏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壮观的宫殿、封闭的坊、市,宽阔而冷寂的街道和星罗棋布、高低起伏的寺观塔楼,充分展现了中国封建鼎盛期的都城风貌,谱写了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杰作。殿式彩画:清式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的合称;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寺庙等组群中的建筑;有多个等级层次与建筑在组群中的地位相适应;采用程式化的、图案化的画题;严格运用平面图案,排除图案的立体感、透视感;图案的分布遵循构件的

14、结构逻辑;呈现为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应县木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踏后殿的形式。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双层二级台阶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67.31米。大式建筑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府邸中的主要、次要殿堂。属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上述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和宅舍、店肆等一般建筑,属低等次建筑。区别:1.斗栱: 大式可有可无          小式无斗栱2.出

15、廊: 四种出廊均可           无周围廊3.间架: 可用511开间         35间511檩           37檩4.构架: 大式有飞椽、随梁仿、角背、扶脊木小式无飞椽、随梁仿、角背、扶脊木5.屋顶: 可用琉璃瓦       &#

16、160;     不能用琉璃瓦可用高等级屋顶(19)  只可用等级低的屋顶(69)6.模数: 以斗口为模数           以面阔明间为模数7.节点构造:复杂                   简单     

17、60; 曹魏邺城:城址位于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是东汉末年曹操营建的王城。是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中下游的经济中心。 邺城的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越3000米,南北约2160米,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北相当于内城,南相当于外城。北城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是贵族聚居的“戚里”,宫城以西是禁苑铜雀园。南城除正对常朝的司马门大街两侧集中的衙署外,均为居民闾里。 邺城是第一个比较规整的城市,城中有一个南北的中轴线;它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功能合理,分区明确,宫门前丁字形衙街突出了大朝的气势。 邺城规整的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

18、远的影响。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叉柱造: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三.论述佛光寺大殿佛光寺殿是唐代成熟期殿堂型构架的典型实例。它由上中下三层水平构架叠加而成。下层为柱网层,有一圈内槽柱联以阑额组成,内外两圈柱高相等;中层为铺作层,由两圈柱网上架设的4-5层柱头枋组成井干构造的回字行框格,再分间架设梁、枋,并在各个节点设斗拱。这种井干构造的水平方格网架,四角还加上斜向枋木,有很强的刚性,

19、可以保持构架整体性和均匀传递荷载到柱网的作用;上层为屋架层,由梁架、檩椽组曾屋顶的骨架。这种殿堂型构架,由于存在着结实的铺作层而取得了整体构架良好的稳定性。在这种构架中,斗栱的结构机能、构造机能也发挥到极致。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到唐代已经成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1. 私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

20、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2. 皇家园林的特点 1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隋朝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北宋徽宗时的东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万岁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则俯瞰,有“长波远岸,弥十余里”的景

21、龙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五六里,加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避暑山庄,其围墙周长10千米,内有564公顷的湖光山色;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

22、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3建筑富丽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的数量和类型,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

23、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驳杂。例如圆明园后湖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的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仑山,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5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北方园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北京西北郊海淀镇一带,湖泊罗布,泉眼特多,官僚贵戚们纷纷在这里买地造园,其中不少即有意识的模仿江南水乡的园林风貌。这种风气自然也影响到了皇家的造园。康熙年间,江南著名造园家张然奉诏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静

24、明园堆叠假山,稍后又与江南画家叶洮共同主持畅春园的规划设计,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引入皇家园林,而对江南造园技艺更完全、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乾隆在位60余年,六下江南,由于他“艳羡江南,乘兴南游”,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从而促成了自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们把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来一个大融汇,使其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3. 私家园林的创作思想 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

25、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 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

26、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 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也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 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 这时的半亩方园就成了“孔颜乐处”。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

27、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边,山山水水”了。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

28、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故宫1. 北京故宫的空间艺术特色: 见教材中国建筑史P115或按如下:总体和谐中富于变化 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 故宫的建筑也是这样,整个建筑群由上百个大小不等的庭院、九千多个房间组成,规模庞大却能在布局上井然有序、杂而不乱,这主要得益于在建筑手法上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重要建筑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这

29、条中轴线上,它们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威。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分布着其他次要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与两侧相对低矮、简陋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不仅如此,故宫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又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全长近8公里。这样长的城市中轴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它把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贯通了起来,使紫禁城位于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另外,城内其他的主要建筑也是通过这条中轴线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大多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所以,这条轴线对古代北京城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说,有人把它称为国家

30、的“精神轴线”,似乎不过分。如果仅有统一就会变得单调,可贵的是,故宫在整体统一中又不乏疏密错落、高低起伏的变化。除了屋顶形式丰富多变外,内廷与外朝的布局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内廷与外朝相比,显然从属于外朝,因此,内廷布局相对紧凑,宫殿的规模、装饰也相对低一些。前三殿占据了故宫最重要的空间,而代表皇帝权威的太和殿又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总之,这种整体和谐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正是故宫建筑精华的集中体现。9.比较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探讨两者的异同点:沈阳的故宫,比北京故宫小许多,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进入中原前的行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

31、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浓郁的满族特色是它最大的特点。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米,南北长米,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北京故宫:明清两朝皇帝共用 沈阳故宫: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北京故宫:汉文化为主导 沈阳故宫:满清文化为主北京故宫:殿(金銮宝殿)高宫(后宫)低 沈阳故宫:殿低宫高(后宫在

32、四米高台之上)北京故宫:琉璃瓦全部为金黄色 沈阳故宫:金黄色为主体,边是绿色北京故宫:君临天下之地 沈阳故宫:十王亭和大政殿体现君臣合署办公北京故宫:建筑等级高 沈阳故宫:建筑等级低北京故宫:建筑面积大 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的1/12北京故宫:牌匾或碑文汉字左满文在右 沈阳故宫:牌匾或碑文汉字在右满文在左斗栱3.斗拱功能的演化: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隋。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

33、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

34、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比较抬梁式木构架: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

35、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这种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特点(书p1)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缺陷:1、木材越

36、来越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的继续发展的前景。7.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装修的文化内涵(笔记p16) (1)、功能语义:实用功能的产物 功能性的构成方式 (2)、象征语义:·等级:数(数量)(以多为贵)质(质地、材质)文(简单/繁琐)位(方位,以中为贵)·装修类型与品位,色彩与品位,纹样与品位,门饰与品位 (3)、审美习俗语义:纹样之吉祥语义、藻井的避火语义 (4)、深层思想语义:集权思想、中庸思想、阴阳思想、伦理思想8.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用色特点(笔记p17)(1)、形成官式

37、与民间的两套特色·官式做法: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工科限额直接组织宫式工匠制作的一种定时彩画,多用于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邸、庙宇、京城御署等。代表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黄瓦、红柱、白石基、青绿彩画高档绿瓦、红柱、白石基、青绿彩画低档·民间做法: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与地方御署、庙宇和房屋建筑上的一类彩画。比较自然,不拘泥于形式,灰瓦、灰砖、白灰抹面,主题色呈绿、红、黑。(2)、群体建筑用色·大面积的无彩色系来衬托少量的有彩色系·强调用色的等级观念五行配五色:东木青南火赤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黄(等级最高) ·正色与间

38、色:正色青赤白黑黄高等级 间色上诉颜色的调和低等级·注重环境色·主次分明:中轴线上色彩明确鲜艳,两侧次之 (3)、单体建筑用色用色特点:·注重冷暖的处理:暗部用冷色,亮部用暖色·注重单纯与丰富的对比:整体单纯、细部丰富、复杂·善于处理色彩的辉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明度层次递变形成退晕处理天坛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设计手法 答: 1,坛庙建筑的初创阶段:新石器时代已存在祭祀性的神坛建筑,原始社会后期是坛庙建筑的起源时期。 2,尧舜时代已有“礼祭”的仪式殷墟的的辞中有“帝”“上帝”的字样,有“土”字样。 3,周代“冬至日,祭天于

39、南部,通长日之美,夏日至,祭地袛,皆用乐舞 4,秦宗庙遗址,对自然的神庙崇拜已具相当的规模,后世所拜的各类神庙,此时皆以出现。 5,汉礼制的建筑已相当成熟且具规模,汉长安礼制建筑群明堂礼制建筑。殿堂型;厅堂型殿堂型与厅堂型构架比较厅堂式与殿堂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构架,其区别主要在于:殿堂式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式是梁架分缝做法。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而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殿堂型定型为4种规则的分槽平面,而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殿堂型的斗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栱的结构功能,而厅堂型的斗栱则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栱机能已经衰退。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而厅堂型做法大为简化。殿堂型、殿阁型构架特点

40、殿堂式构架多用于大型的殿堂。主要特点是:1)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叠垒而成。2)柱网层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高,各柱柱头之间以阑额联接,柱脚之间以地栿联接。3)铺作层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柱网之上的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栱的结构机能在这里发挥的最为充分。4)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各个檩缝与柱网层的柱缝,可以对准,也允许错位。5)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定型为4种分槽方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殿阁型构架只需要在殿堂型构件叠加柱

41、网层和铺作层即成。在金箱斗底槽平面中,内槽可省略梁栿,方便地做成带空筒的楼层空间。这种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厅堂型、堂阁型构架特点厅堂型特点:1)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由长短不等的两柱组成梁架,每座房屋的开间数不受限制,只要相应的增加梁架的缝数即可。2)厅堂型的内柱上升,在每一缝的梁架中,外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3)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4)厅堂型的斗栱则分散于外檐和柱梁的节点,斗栱机能已经衰退。5)厅堂型做法大为简化,显示勃勃生机

42、,最终淘汰殿堂式。堂阁型当厅堂型构架用于楼房时,就是堂阁型构架。它不同于殿阁型构架,由柱网层和铺作层重复叠垒而成,也可避免出现殿阁型带来的暗层。堂阁型的外檐柱用叉造柱或缠造柱,屋内柱可与上层通联用长柱,或是立于下屋大梁之上。简便很多,但是内柱加长有一定限度,只适宜建造二、三层楼阁。屋顶颐和园3. 结合颐和园分析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审美意匠其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占地公顷分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三大景区,其中为水面是保留较完整的皇家园林清漪园在天然山水的基础上,结合治水建寺,因势利导地施展了大规模的地形整治,对全局山水地势作了一番除暇瑜的调度一,疏浚西湖往东拓宽湖面二,修筑西堤,支堤

43、,将昆明湖分成三个小域三,整理前山,疏通后西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四,紧依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外借景宏观特点是,湖堤用岛式布局和堤式布局的综合形式,利用西堤,支堤将水面分成三个部分,又做出三大岛,三小岛,总体上,符合传统叠山理水的模式三山,却又不拘泥,山区特色概括为前山寺包山,后山山包寺前山建筑左右布局烘托轴线,创造出仙山琼阁雍容华贵的境界后山则创造出人间桃源山林野趣,淡雅幽静的另一番境界,宫廷区布局将庄重,肃穆,端庄,稳重的风格与园林的大环境结合的很成功其构成要素,东宫门,仁寿殿,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及服务用房,前山区一主四从的轴线组织,主从突出,两侧退后的建筑,均衡却不对称同时使用了米之最的长廊,提供了全天候的游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