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_第1页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_第2页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_第3页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_第4页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周毅1 , 2 , 李旋旗1 , 赵景柱1( 1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100085 ; 21 北京理工大学新经济研究院, 北京100081)摘要: 研究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的关系. 根据生态脆弱性与贫困因子的相关性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生态脆弱带与贫困县分布、土地面积和人口3 个因子的关系式. 从而揭示了反映生态脆弱带与贫困之间的定量规律:变动率大的界面性气候与季节性约束强的种植业的矛盾;易变化的生态环境受到高人口增长率冲击和市场发育不足对生态脆弱带有重大影响等.关键词: 生态脆弱带; 贫困; 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F 301

2、12 ; X 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0645 ( 2008) 0320260203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ical EcologicalFragile Zones and Poverty in ChinaZHOU Yi 1 , 2 , L I Xuan2qi 1 , ZHAO J ing2zhu1( 1. Research Center for Eco2Environmental Sciences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85 , Chi

3、na ;2. Institute of New Economic ,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Beijing 100081 , China)Abstract :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typical ecological f ragile zones and poverty.Using corresponding model analysis relative statistics to investigate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poverty and l

4、and f ragility , correlation equations have been found out to define t he land f ragility inrelationship with dist ribution pat tern of poverty towns , richness of land and pop ulation. As aresult ,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ly f ragile zones and poverty has beenrevealed as fol

5、lows : t he dramatic fluct uating climate platform cont radict s wit h t he highly seasonalrest ricted planting indust r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ne to become f ragile under t he impactof high pop ulation growt h rate and the insufficient market growt h has a powerf ul effect on landf ragilit

6、y , etc.Key words : ecological f ragile zones ; poverty ; correlation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破坏类型多、范围广、程度深;人为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重.典型生态脆弱带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喀斯特地貌高原等. 这些地区虽然各自呈现不同生态特征,但它们同样既是生态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地区. 其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安全,阻碍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通过对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关系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数学模型, 得出生态脆

7、弱性与贫困县分布、土地面积和贫困人口3个因子的关系方程. 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态脆弱带与贫困之间的定量规律.1 典型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 黄土高原是指太行山以西、贺兰山和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约62137 万km 2 地区,包括山西、宁夏全部以及陕、甘、青、豫、内蒙等省和自治区部分地区, 共287 个县(市、旗) . 黄土高原是中国第4 纪以来所堆积的黄土分布中心, 面积约占全国黄土总面积70 %以上,分布广,厚度深. 长度大于1 km的沟谷约30 余万条, 总长度超过100 万km ; 地面起伏达200 300 m 1 . 自然植被以干旱、半干旱草原为主, 降水普遍偏少. 森林

8、覆盖率仅为615 %. 草场植被覆盖率为25 % ,而其中产草量低、退化严重的,占草场总面积的6818 %.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 中国喀斯特碳酸盐分布面积有34613 万km 2 ,占全国国土面积1/ 3以上;碳酸盐地层出露面积计有206 万km 2 , 占国土面积1/ 5 强. 大西南是中国喀斯特最集中区域,云贵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 以贵州为中心,包括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和中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四川南部广大地区,喀斯特总面积约50 多万km 2 ,其地区分布及面积如表1 所示.青藏高原东北缘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带. 该地区自然植被主要为高寒草甸草地, 面积约达112 亿hm2 .

9、 其地貌特征和高寒干旱气候导致生态系统脆弱,回归能力差. 突出问题:一是草原退化严重,气候变异大,灾害强度和成灾比率高;二是森林资源锐减;三是气候暖干化,草地超载过牧,沙漠化蔓延难以遏制;四是水土流失加剧,该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6 % ,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层变薄,农业生态条件差;五是地质灾害严重,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地震、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六是农村能源严重缺乏,结构单一.2 典型黄土高原和西南喀斯特贫困区黄土高原地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同为中国贫困和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区. 据中国科学院考查,全国664 个贫困县(旗、市) 主要分布在6 大类型区,贫困发生率最高的

10、是西南喀斯特地区,高达5015 %;其次为黄土高原,见表2.211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对贫困程度的影响全区总灌溉面积仅33 万hm2 ,仅占耕地面积2014 %. 人均有效灌溉土地面积全区平均低于0105 hm2 / 人,并且区域分布不均2 . 按单位面积产量的能量产出与投入之比计算,黄土高原在全国水平最差,单产低且投入高,见表3.黄土高原处于东南季风气候与西北大陆性气候过渡带,年降水量小,东南部多雨地带年降水量仅约600 mm ,往西北至银川平原则减少到约200 mm. 又因干旱和大风等导致水分蒸发每年高达800 1 000 mm. 降水量与蒸发量极不平衡,水分亏缺使农作物产量低,东南部为3

11、000 kg/ hm2 ,轻半干旱地区为1 500 kg/ hm2 ,重半干旱地区为750 kg/ hm2 .212 西南喀斯特地区对贫困程度的影响大西南是中国资源富集、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又是贫困面最大、贫困度最深地区,该地区共有210个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3518 %. 自然环境脆弱是其贫困的根本因素3 .3 相关性分析模型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对被划入生态脆弱带的县与该地区经济贫困的关系,得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i =i0 +i1 Xi + ui . ( 1 )式中: Yi 为生态脆弱带内的贫困县数;i0 为土地分布指数;i1 为贫困人口指数( i =

12、1 ,2 ,3) ; Xi 为生态脆弱性的测量指标( i = 1 ,2 ,3) ; ui 为测量误差指数.根据式(1)和有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地区内约92 %的县为贫困县;约86 % 的耕地属于贫困地区耕地;约83 %的人口属于贫困人口.4 原因分析与结论导致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 耕地资源质量差、生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低、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决定了该地区贫困现状; 掠夺式经营土地,加剧生态环境恶劣,进一步导致生活贫困,形成典型的恶性循环. 在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形式及程度的区域差异,又造成贫困分布不均,贫困地区往往集中于地表破碎度高和干旱严重、水资源贫乏地区,或几

13、种因素并存地区 4 .介面性气候对季节性强的种植业的影响.位于两个气候区界面的生态脆弱带,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显著性气候扰动,不适宜发展以草本植物为主体,以节令性、季节性强为特征的种植业. 中国生态脆弱带的农业基本上以草本作物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可知,生态脆弱带内贫困县农业产值占社会产值份额比非贫困县高10 %5 .易变化的生态环境与高人口增长率的矛盾.生态脆弱带内高人口增长率与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源利用方式交织,即现有技术水平和特定资源利用方式下的高人口增长率,使潜在成本和外部成本增长,以及生态环境逆向变动,呈指数变化特征6 .市场发育不足对生态脆弱的影响. 生产脆弱带地区停留在自给自

14、足的经济阶段,未能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上发挥自身优势.政策调控不当或力度不够的影响. 在片面推行以粮为纲年代,为增加粮食产量而导致大规模毁林、毁草开荒,是丧失比较优势的主因;而强制性的农村户籍管制使农民无法借助于资源、产品和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域比较利益差异,则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另一原因.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区域脆弱生态环境是西部贫困首因,直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决定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区域盛衰7 .参考文献:1 周竞红.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J .民族研究,2000 ,5 (1) :15219.Zhou Jinghong. The const ruction

15、and protection of eco2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or ethnic group areas in devel2opment of west ChinaJ . Ethnic Research , 2000 ,5 (1) :15219. (in Chinese)2 中科院黄土高原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乡镇建设及繁荣农村经济途径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3082312.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 Loess Plateau ScienceResearch Team. The approach f

16、or the development ofvillages and towns and prosperity of agricultural econo2my in Loess plateau M . Beijing : China EconomyPress , 1990 :3082312. (in Chinese)3 中科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 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312334.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outhwest ResourceExploit Investigation Team. Lan

17、d resource comprehen2sive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t rategy study insouthwest regions M . Beijing : Science Press , 1995 :3312334. (in Chinese)4 张坤. 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7211.Zhang Kun. A study of the harmony development mech2anism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ess develop

18、ed ar2eas M .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1 :7211. (in Chinese)5 Richard S. Land t randformation M . Cambridge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 :1632178.6 赵跃龙.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M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072111.Zhao Yuelong. The dist ribution patterns of China sf 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 s comprehensiverenovation M .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Press , 2000 :1072111. (in Chinese)7 李周,孙若梅. 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方式和生态变化关系研究M . 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