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_第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_第2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_第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_第4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比例课题一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的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的意义判段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P40的国旗。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103 2.4:1.6 60:40 15:10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都相等)5: 103 =2.4:1.6 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6040 = 15 10 2.4 1.6 =6040(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你

4、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

5、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5:6,35: 425:6,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

6、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三、巩固练习。1.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2. 做P40“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3. 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4. P43练习八的第13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

7、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教学反思:课题二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P34的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比的各部分名称叫什么?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

8、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41,看看什么叫比例的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2.4:1.6=60: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 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2.4×401.6×60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

9、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3:59:1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35=915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外项的积是3×15=45 内项的积 5×9=45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3巩固练习。

10、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P41“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 ) 2:7=( ):5 1.2:2.5=( ):43、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 、3 、4和6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通过这

11、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教学反思:课题三 解比例教学内容:教材P42 的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应用

12、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3、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和: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2。(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师问:这

13、样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出示例3: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2.4X1.5×6 让

14、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5、P42 “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4第8-10题。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教学反思:课题四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材P4546的内容 教学要求:1

15、、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出示教学例题: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

16、米(1)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12345路程90180270360450速度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2、出示教学例题1:(1)彩带的销售数量和总价表数量m12345678总

17、价元3.5710.51417.52124.528单价(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一定)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3)看书P45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配合手势加以理解)(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

18、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看书学习P46的正比例的图像。(1)图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数量和总价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米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5、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正比例吗?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四、课堂练习:1、P46做一做2、P4950练习九第15题。教学反思:课题五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教材P47的内容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

19、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P47例2。(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

20、后回答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底面积×高度=体积(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讨论交流。B、引导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1、4)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5)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6)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

22、数量。2、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五、课堂练习1、P45的做一做P4950练习九第611题。教学反思:课题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3、。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1路程(千米)5102550100时间(时)1251020速度表2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时间(时)1251020路程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24、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种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

25、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课题七 比例尺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5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比例尺。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比例尺。教学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师

26、: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按一定比例缩小图形。 师:对,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上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实际距离=比例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比例尺的知识。(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认识数值比例尺。 出示一幅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你知识这个比例尺的意义吗?师:一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这是数值 比例尺,有时

27、也写成1 100000000 。2.认识线段比例尺。出示一幅比例尺表示为 的北京地图。师: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想一想,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学生尝试。 出示正确改写方法: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教师强调:单位要相同! 3.想一想:比例尺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4.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如一幅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2:1,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5.强调:为了计算方便,一般

28、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三、学习例1 1.出示例一。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3)指名汇报,说说是怎么想的。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5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教学反思:课题八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5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比例尺的应用价值,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9、,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 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在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3) 0-40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比例尺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1教学例2。(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7.8;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4 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0、?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根据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7.8/X=1/400000X=7.8×400000(问:根据什么?)X=31200003120000= 强调求生活中的实际距离时,通常以米或千米作单位。算术解: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7.8÷1/400000=7.8×400000=3120000()3120000= 2 教学例3。(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

31、题目要求。(2) 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确定比例尺; 求出图上的距离; 画出小明、小亮、小红家和学校的位置的平面图。(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三、巩固练习1. 完成54页的做一做”2. 完成练习十第410题。教学反思:课题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

32、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具准备:方格纸两张、彩笔、尺子。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察体验。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

33、了呢?2、联系生活实际。(1)观看主题图。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举例。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 感知图形的放大。(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

34、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2、理解要求。(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教师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4、经历

35、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5、置疑。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6、引导发现。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二)感知图形的缩小。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

36、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交流评议。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3、总结发现。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三、应用练习。1、第60页的做一做。2、第63页的1、2。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课题十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

37、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

38、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3、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39、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28:8 = x :10828×10280÷8 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