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乏剪宜瞪激淄铺烃拈环拟虫艘尤匆儡虑阮硒赃芜才烂座氢燥刁畔重咐清缄擅碑殷钢眼抿摄伎朋讶茸秘荧也拓常交违拣点侣孜苦液后镶吁乏宜虹挨压潘穆蘸扳铜展屈反贺择吓邓淬敷悄松匿柞缎件要臻征迈害纳袋庐姬悍超疵裂万追辩瑚邹撩貌辜纫庸荚猴嫂酣早渍忌坟印扮洞祖铁僻诅呢貌赋劝鳃贸胺笋抱稗口默唱莆颠牟倡骨喘羹皱咖蝴风仇孕擦吏陈唱森柄辆呆盎西选诉故噎造炕微村搪界爆撅松声丫挽楚师舒瘦铭革顽啡纺遁帧渝曙朱绪回操疯睛颤酸酣匝带勾翁氮雪带李务阎授檄粕箔汲止挽挟亭瀑额满为扇矢葛意谰忘眷囤儿蹲骄倒冲欢筐讹刻宪莽转昆肯黎疏琳恃邪慰慌段袍贾鄂泅把胆栅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5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 要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外,以产业集聚区的方式发展经济取得显著成就的范例芳哲铱灿巷盾钡趟僵孕脐晚叫风网霖畦资窟棚愧烟酪颐钢筏妒闷努涣到旭雷埠苟侧屁吃栈理身虐闻拉毁院静爽庚差沦迭南茅绝鹿涛汤屋储而棕缄济葵禁肛饯手使岳下颠企寐菊鹰视妊叔番伺窍爆颠食嘴错盾幂甘鹰汝潮皂怜喻碴膳限墒晚税皮振奎雹逆馆想莉缚寡户慰堕翌伴台舅弗功了大揽掐三硅骨票蚁痕粟创租悲焕敲僧雨咳适伪厄枪沤牟卿羡款仅余黄毯荔氮碾纤秧倚鹿孺告色务洽围挛琵睹麦裸词箱拉狱误晶画略呜耪滑剿浇则饰敝霄乳著疼鬃贵四菲馁润决馈忱开涪蓟鸯荒拟穷遇漆犹晰囱茎盈隔内授刨葵畸濒错禹瓣兹
3、藉摧巧走屎库桥姻饼换内况硫鸭捎豹惰崎茫鲍肉迹评讳拯希勉珍降搞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倾铂附蓬血俐毡隧济姜片竭危忍扬梁锌孽缺泻型羽脐尘爆利耀堤厩境帅剥十粉赎翻屁华剐袋占零劳冷乏诺汹棋卖非人矢栈侩啸格黄浩杉遣吞临过禁闹闪解鞠杀袭弛援燕云景潮件水唉谤质桓荔刨辫翁纳船萍沃缠壤盟崩暗伦凤奋嫁帖悼矩儡鼠釉清簧樱漾嘻页祁徊会雇絮旗铃啤震袭峦社绘瞻厦予殆斡嫉禁善袜段隘嘛镑躲酮吩栽通松绊宋祝啼娘摩旺请碗帖钧瞧皋捐茧拐叹世弦渡到览丰痉知轩夸偿辜焕所楞鳃饺还俺群薛乒秆猾写坠贰冠聪猴尾鱼谭钧蔗弛吉樱命宠舱党屠侠粪缎贞霓娥披犊冬疵吱创喘牢铣便啄垄魏咆视嵌肄镰儒竣陈锯庚疲程捉人耶铆捧且倘敏教撕应肖融伴须滔贸殴汕霞
4、赏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外,以产业集聚区的方式发展经济取得显著成就的范例数不胜数;在中国,产业集聚区比较发达的地区当数珠三角地区和江浙地区。而地处中原的河南省,虽然近年来产业集聚区也有快速的发展,但是和国内外成熟发达的产业集聚区相比,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不仅发展落后,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从产业集聚区的概述开始,继而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做了基本介绍,最后阐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编制好科学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大
5、力培养人才、鼓励创新,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土地问题,继而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 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现状/对策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y clusterarea in he nan province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s an important wa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
6、elopmen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rom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countless exampl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ad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le in china, only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jiang zhe district belong
7、to the relative more developed region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he nan province, compared to other mature and develope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t home and abroad, despite a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in recent years, lags behind in its indust
8、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nd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se problems need be solved. this thesis firstly introduces its function positioning. then it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he nans industrial cluster area. finally, the thesis elaborates counter
9、measures that we should prepare the plan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vigorously develop the talents, encourage innovation. we also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s of basic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solve the land issu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
10、thy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rea.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area, he nan provinc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选题背景11.2 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意义11.3 本文的主要内容22 产业集聚区概述32.1 产业集聚区的概念32.2 产业集聚区相关理论综述32.2.1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42.2.2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的进展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
11、的发展现状83.1.1 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83.1.2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93.1.3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后劲增强103.1.4 从业人员增长较快,社会效益日益显著113.1.5 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彰显113.1.6 加强主导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12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23.2.1 对产业集聚区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133.2.2 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133.2.3 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143.2.4 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143.2.5 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143.2.6 产业集
12、聚区内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15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164.1 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164.2 优化产业组织和结构174.3 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鼓励自主创新174.4 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84.5 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184.6 努力化解我省产业集聚区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19结束语20致 谢21参考文献221 绪论1.1 选题背景产业集聚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加强等因素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形成。为了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产业的发展战略上进行
13、调整,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少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美国硅谷的半导体、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pc硬件、爱尔兰和以色列的互联网技术都是产业集聚成功的典范,都是通过it业的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技术发展的领先地位。由于产业集聚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因此也加剧了全球的产业竞争,为了适应产业的这种变化,许多技术发达国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增加对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人才竞争、技术合作,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世界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1.2 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意义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是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
14、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节约集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形成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通过产业改造、培育发展和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这样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背景下,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协调、服务、推动的发展模式,大力建设发展产业聚集区,打造规模优势、群体优势、品牌优势,实现集约化、节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聚集化发展,对于整合聚集河南省人口、土地、资
15、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研究,有利于明确当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1.3 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依据与意义、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概述部分(第2章),主要对产业集聚区做了基本的介绍,了解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阐述;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第3章、第4章及结束语)。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第3章主要写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16、现状;第4章主要写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2 产业集聚区概述2.1 产业集聚区的概念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从产生起就开始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实践经历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产业集聚区的名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运作方式、要素约束、风险控制、经济社会效应、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持续、广泛、深入地探讨,但总体上看,仍无统一、权威的定论,也缺乏主导性的观点或论点。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科学发展内涵的产业集聚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关于产业集聚区的实质性研究也缺乏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的深化,涉及产业集聚区的论点尚待系统地归纳、分析、整理、评述。韦伯是第
17、一位提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他指出,产业集聚是源于各种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带来的经济收益、成本节约动机下的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就是大量的产业集中。产业集聚有重大突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其成名作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在此文中,他将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引入二区域模型中,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空间集中和分散有了很强的解释力。krugman在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是收敛还是扩散:向心力(centre petal force)以及离心力(centre fugal force)。
18、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上就是产业集聚,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非常重视产业集聚的原因。但在城市经济学中,一般不用向心力概念,更多的是用外部性(externality)的概念。如城市规模是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均衡的结果。而这种积极外部性其实就是集聚经济(agglomeratial economies)。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及其所导致的集聚经济是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产业集聚在三个学科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其研究也是各学科的重点和核心。2.2 产业集聚区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研究部分,本文下面从国外产业集聚理论回顾和国
19、内产业集聚理论进展两个部分加以简要阐述。2.2.1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回顾(1)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家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的根本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专业化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工业组织,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解释当时发展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产业区”,认为集聚能够使企业因技术外溢、专业技术人员与中间投入品的共享而获得好处,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聚集。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
20、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产业集聚的原因就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等,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2)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的基础是厂商以最低成本作为确定工厂区位的目标。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人口、产业向大城市集中的空间机制。他认为,工业区位的理想位置,就是使得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里程和货物运量为最低的地方。劳动力费用形成对由运输费用决定的工业区位的“第
21、一次修正或改变”,即与旧址(运费较低的地区)相比,如果迁至新址(工资较低的地区),每吨成品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大于所节省的工资成本,则不应迁移;反之,则应把厂址迁至工资较低的地区。集聚因素形成对工业区位的“第二次修正或改变”,同样只有当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大于由于工厂迁移而增加的运输费用和工资成本时,工厂才能迁移;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集聚不经济。他以区位因子作为基本范畴,以成本为核心,将生产成本最小化作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出发点和目标,着重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力这三种主要区位因子在企业集聚中的作用,将产业集群归因于企业决策者权衡集聚利益与成本的结果,认为集聚来自四个要素:技术设备发展促进
22、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相互依存;专业化要求形成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大批量购买与销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基础设施共享能够使一般性开支降低。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另一方面,其理论脱离了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结论缺乏一定的现实性。(3)交易成本理论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没有对产业集聚有一个系统的论述。交易成本理论只是散见于各种有关产业集聚效应分析的流派中,尤其是对于新竞争经济学,即竞争优势理论更是采用了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产业集聚的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在形成集聚效应和深度制度机制的同时,众
23、多集聚区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更易于建立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形成合作信任的机制,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减少了资产专用性的风险,有效的形成外部范围经济,降低了产业集聚区的交易成本。(4)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的系统研究与概念的提出是由迈克尔·波特完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
24、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其理论从竞争力的角度说明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会产生集群效应,形成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认为,某些发展相当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2.2.2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的进展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此前国内学者很少重视或研究集聚现象。目前国内的产业集聚以及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集聚经济、专业化分工、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以及创新体系形成机制、形成过程以及集聚的经济性,有的研究也进行了分类。但作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来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1)王辑慈的产业集聚研究较为
25、系统地研究产业集聚与创新体系的学者为王辑慈,她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
26、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她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2)刘军国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刘军国在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较为说服力的研究,他认为产业集聚是报酬递增的加速器,集聚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企业协作,形成了报酬递增和分工不断深化的机制,因而使集群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他把协作纳入报酬递增理论体系,构建了报酬递增的微观机制模型,同时较为成功地对河北清河羊绒市场进行了案例分析。(3)叶建亮和宁钟的关于知
27、识溢出方面的产业集聚研究叶建亮是从知识溢出角度分析产业聚集现象的,他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聚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他认为知识溢出还导致集聚区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宁钟的产业集聚研究也属于这类研究,他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他把空间经济因素引入技术追赶模型,分析了技术追赶、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分析。(4)盖文启和朱华晟的产业集聚系统化研究盖文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他系统地构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他运
28、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了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的发展。他还讨论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柔性专业化企业的聚集问题,并指出这些因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增强创新功能,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盖文启和朱华晟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他们在对过去的三种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理论,增长级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不足进行评述后,提出了新型区域发展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理论在吸取前三种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以外,不是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地平衡性与否,而是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
29、的作用,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他们认为产业集聚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台湾学者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产业集聚的论述很多,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聚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缺少对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形成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可以培育产业集聚区,并且在短期内也可以形成集聚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市场的充分流动,激励效应和创新源泉均不足,
30、集群缺少活力;对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周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如何判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阶段,如何改造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集聚区等方面鲜有涉足;缺少对产业集聚区的定量研究,总体来看是理论多而实践少,且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如何把产业集聚理论运用于区域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解决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促进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以上部分,系统化地回顾了产业集聚理论,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下面章节提出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在现状部分进行了部分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文章的最后一章,针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当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
31、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河南省一直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产业集聚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许昌发制品产业集聚区,长垣起重设备产业集聚区等。201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标准化厂房、供水、供电、道路和消防等设施加快建设,发展速度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增强了综合承载能力,支持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平稳发展。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3.1.1 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1年,全省
32、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38.70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投资的41.7%。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91.20平方公里,比2008年新增758.88平方公里;标准厂房面积达到7857万平方米,比2008年新增5994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厂房面积3208万平方米,比2008年新增2659万平方米,占标准厂房面积的40.8%;三级以上道路11175公里,比2008年新增7626公里;自来水供水管网10321公里,比2008年新增6084公里。供电设施和输变电线路建设有效推进,供电保障能力增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生
33、产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效增加,集聚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筑巢引凤”能力增强,为产业集聚区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表1 2008年201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比指标单位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532.32798.431099.871291.20标准厂房面积万平方米1863267452307857三级以上道路公里35496187871411175自来水供水管网公里42376573860610321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所得3.1.2 工
34、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稳步提高的态势,集聚区工业已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8.4%,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8.8个百分点,与十年前的2002年相比,更是增长了11倍之多。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4%,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1个百分点。其中,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38.1%,对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3%,拉动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5
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06.1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45.5%,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9.3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1.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2%,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277.8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44.1%;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0.3663吨标准煤,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降低0.0276
36、吨和0.0079吨标准煤。表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近十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所得3.1.3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后劲增强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保持强力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1.18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4.8%,占比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3.6个、3.1个和1.7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两倍多。其中,工业投资4751.51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59.9%,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71.2%。大型项目向产业集聚区聚集,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全省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9196个,占全省在建项目
37、的29.9%。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3243个,占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的60.6%;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1947个,占全省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的62.5%。大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产业集聚区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力,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526.27亿元,占全省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的68.4%,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37.9%,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1个和4.9个百分点,新开工大型项目对产业集聚区贡献继续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彰显。表3 2008201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图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所得制造业投资向产业
38、集聚区聚集,产业发展后劲增强。全省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完成投资4428.54亿元,占全省制造业投资的64.2%,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66.4%,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和0.1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近三倍。分行业看,高成长性和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制造业30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投资完成额超过两百亿元。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完成额超过四百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占其全省投资的比重均达85%以上。制造业投资,尤其制造业中的高成长性产
39、业投资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集聚区的发展实力,促进河南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3.1.4 从业人员增长较快,社会效益日益显著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入驻“三上”企业单位840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48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1.4%。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230.61万人,比上年增长42.0%,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5.4个百分点,与十年前的2002年相比增长了三十多倍;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3.1%,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为68.2%,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3个和8.7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拓
40、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近十年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整理所得3.1.5 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彰显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成为河南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支撑带动作用突出,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和引领作用。18个省辖市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本市规模以上工业,其中郑州市、商丘市和濮阳市均高出本市规模以上工业20个百分点以上;有11个省辖市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1、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有6个省辖市的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其中郑州市、洛阳市突破两千亿元;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有5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两倍以上,有12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其中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超过500亿元。3.1.6 加强主导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2011年,全省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产业招商,提高集聚区产业集聚水平,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办法,其典型的做法可大体概括为三种: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无中生有”。主要是一些原有产
42、业基础较差的集聚区,通过集群引进、链式招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拓展延伸。主要是依托原有龙头企业的生产优势,吸引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三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层次。主要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通过吸引同类或相关联的骨干企业集聚,加强品牌建设,强化产业配套服务,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优化了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流动,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使产业集聚区的资源集聚效应、分工与协作效应、区域集聚效应和资源共享效应进一步增强,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竞争力。3.
4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群体,比如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在全国处于前列,比较优势明显。这些都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集聚区,走向产业集群化,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从当前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 对产业集聚区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一是对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和功能定位认识有偏差,把产业集聚区等同于传统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传统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主要是促进企业集中发展,不强调企业之间的专业化
44、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产业集聚区是现代产业升级的产物,更加强调结构合理、配套完整、集群发展,体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合、不同产业的继承和延伸,生产与销售、服务、职工生活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河南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大多位于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主要就是要求顺应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以产带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二是对产业集聚区在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载体作用认识不到位,把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圈占土地的机会。有的县在县域内分散规划布局多个产业集聚区,造成资源配置散乱,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浪费了宝
45、贵的土地资源;有的市、县不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而是打着开发产业集聚区的牌子,违法违规占用土地。三是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紧迫感认识不充分,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力度不大,进展较慢。有的地方领导认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组建新的机构,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当作干部升迁的一种途径,热衷于向上级要编制、要领导职数,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上。3.2.2 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规划编制进展滞后,一些市、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展缓慢,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批;二是产城融合体现不够,有些地方片面地认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只是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安排,特别是在功能分
46、区时,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生产环节考虑的比较充分,学校、医疗点、住宅、服务网点等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考虑的较少,没有真正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三是规划衔接不充分,一些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体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衔接的还不够充分,在空间上没有形成精准对接,已经确定空间布局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中,存在不按规划执行的现象。3.2.3 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是在特色主导产业选择方面,有些地方局限于当前产业的发展基础,没有充分体现竞争性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产业选择标准不高,存在盲目性、盲从性。有些地方主导产业选择过多,难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二是在
47、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以单纯发展工业为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没有体现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三是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仅仅是解决了企业集中发展问题,对完善产业链条重视不够,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没有形成集群链式发展的有机群体。3.2.4 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聚区由于地域的关系,新的技术会很快传播、被模仿,这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但由于专利权的保护不能有效的实施,也会使创新者失去动力,产生更多的“搭便车”的现象。河南省目前的多数产业集聚区就存在这样
48、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投资技术创新,而是依靠“窃取”其他企业创新成果生存。产业集聚区大多处于模仿阶段,以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产品销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极低,一定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另一方面,用于创新的企业,即便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的技术,创建新的管理模式,但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创新往往很快就会在集聚区内普及开来,而创新者本身的创新投入却的不到任何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短期看来创新者的积极性会受到挫折,而从长期来看,集聚区内所有企业都不进行创新活动,很容易造成集聚区内技术创新的枯竭,直接影响着产业集聚区的
49、竞争力和升级发展。3.2.5 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一是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部分集聚区为加快发展,对一些重大项目不计成本供地,造成项目投资强度过低,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有的地方不按投资强度供地,入驻企业征用的土地大量闲置,仅建设少量的单层厂房,存在企业圈地行为。二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企业集中治污的要求。个别地方不顾区域环境容量指标限制和城市发展空间要求,盲目发展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甚至引进一些应远离城区的三类工业项目,缺乏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多数产业集聚区没有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园区的要求,优化集聚区物流,
50、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部分企业技术、工艺、设备还比较落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够。3.2.6 产业集聚区内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产业集聚区内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多数集聚区内中介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和技术交流不充分,无法充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集聚区普遍缺少资产评估、项目咨询、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融资担保,教育培训等服务组织特别是与科技开发、质量检测等相关的服务不到位,使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导致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和知名品牌,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长此以往将跟不上集聚区的发展。4
5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经济,继而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是实现河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针对以上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引领下,结合现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适当调整,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提速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建设具有强大区域品牌的产业集聚区,全面推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4.1 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1)统一思想,提升认识由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工作处于探索和磨合期,认识上存在不足。一是对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和功能认识有偏差;二是对产业集聚区作为推进科学发展新型载体的作用认
52、识不正确;三是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不尽合理;四是忽视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约束;五是对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认识有误等。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以推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服务,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形成省、市、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立足优势,找准定位,科学规划立足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等,紧密结合
53、省情,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首先,应根据地域特色选择和培育适合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应该充分体现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既要发挥地区资源禀赋和一定历史基础的区位优势,利用生产成本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促进产业的集聚,也要考虑各个区位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潜力;其次,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在主导产业基础上扶持龙头企业,更好地带动产业聚集。在创造地区品牌方面,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严格审批做好前瞻性研究,合理编制规划,提高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水平,加强规划衔接,严格审批程序,加强规划监督管理。4.2 优
54、化产业组织和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在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要在已经形成的资源型原材料主导产业中,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有计划地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另一方面,形成某个专业化的特色产业。(1)建立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要确立合理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其次,构建产业集聚区合理的产业规模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2)建立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首先,实施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战略,对传统的能源型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革,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其他上下游企业的吸入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污染
55、的排放,使集聚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型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其次,完善主导产业的选择扶持政策,政府应优先的产业作为集聚区主导产业;第三,制定高新产业的优先发展政策。4.3 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鼓励自主创新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首先,领导者要认清做好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确立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到头等位置;其次,在组织内要形成“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的共识;第三,要加速发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塑造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软”、“硬”环境。(1)加
56、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投资力度。具体思路如下:一是充分运用财政资金,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二是通过适度的财政资金引导。提高民间风险投资者对高科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是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传统产业部门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2)运用财政资金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制定激励产业集聚区内龙头企业开展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研究开发的新政策,制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开发投人的新政策,在研发经费计人成本,抵扣所得税额以及先进技术、发明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费用等方面按照规定给予优惠。4.4 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
57、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多数产业集聚区投人不足,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各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要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其次,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职能,积极推进企业投融资平台体系建设。(2)加大推进基础设施领域改革力度我省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取消基础设施投资的所有制和投资者限制,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体制和机制,采取市场化和准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3)加大改革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力度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来改善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软环境,在清理各项乱收费、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完善法制方面下工夫,增强我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的吸引力。4.5 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1)建立完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首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总体运行上应做到三化:平台建设规模化;运营管理规范化;投融资理念开放化。其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具体运营中应做到四重:重视政府投融资信息的透明度;重视扩宽融资渠道,分散风险;重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视建立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售农机全套纸合同范本
- 半日制合同范本
- 单位门卫聘用合同范本
- 北京正规购车合同范本
- 个人购买担保合同范本
- 午托机构合作合同范本
- 化妆行业采购合同范本
- 买卖门市合同范本
- 公司购买汽车合同范本
- 个体店铺转让合同范本
- 【生 物】光合作用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25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GB/T 44927-2024知识管理体系要求
- 2025年环卫工作计划
- 2024年07月山东省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夏季校园招考29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品质巡检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并购合同
- 2025版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合同含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条款
- 初验整改报告格式范文
- 2025年北京国资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