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_第1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_第2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_第3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_第4页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s高校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学分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应运而生。目前,高校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学制缺乏弹性、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推动高校学分制改革,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弹性学制学分制是区别于传统学年制的一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出现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

2、化要求。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怎样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分制改革,破解高校学分制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促进高校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s高校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财经类高等学校,本文以s高校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s高校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一)学制缺乏弹性s高校实行四年标准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学生只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数即可提前至第三年毕业,若学生在学习中途出现困难或因为其他情况难以继续完成学业,则允许学生延期至第六学年毕业。学分制背景下弹性学制的规定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真正实行还有困难,真正考虑提前毕业或推

3、迟毕业的学生人数非常少。据了解,该校从2006年实行弹性学分制以来,本科阶段还没有提前毕业的学生。该校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缺乏弹性,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受传统学年制的影响,高校一般都注重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占很大比例,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比较少,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文科、理科、工科相互独立,专业课程面窄,边缘交叉课程较少,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有深度,但广度严重不够。其次,高校必修课占总课程比例偏大,选修课比例少,任选课比例更少,由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相对较少,加之选修课中还有很多限定选修

4、课,学生的选择余地就更小。而学分制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为基础,选修课是学分制的精髓。如果高校不能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课程资源,学生就没有了选择的空间,选课制的实行也就无从谈起,学分制更是没有了基础,成为了空中楼阁。(三)师资结构欠合理从数量上看,学分制尤其是作为学分制核心的选课制,要求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意味着高校也要配备大量优质的师资。但是随着近些年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高校教师人数并没有与学生人数成比例增长。目前,s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3500余人,而高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仅1100余人,生师比例约为16.82:1,与国家教育发展规

5、划中普通高校生师比15:1的要求相比较,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质量上看,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意味着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开发涉及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课程。但由于原有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划分过细,很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同时由于教师资源相对紧缺、教学任务重,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更多的新课程,从而影响了选课制所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显然,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着s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行。(四)导师制不健全导师制是学分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行导师制应以学生为本,对于学生选课、因材施教能起到很好的作用。s高校2010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

6、导师制相关制度的落实却不尽人意。由于高校引入导师制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导师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不够健全,对导师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导师这一角色的工作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实践中,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不够,每学期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也非常有限,导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取得导师制预期的效果。二、s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策略(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要转变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学分制下的新型教学观,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

7、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得到锻炼和成长。二是转变人才质量观。高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质量观。人才培养除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门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个性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型教育人才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三是加大学分制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都能扭转思想观念,重视学分制改革,明确学分制改革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了解学分制改革的重大意义,顺

8、利推进学分制改革。(二)加大教学资源投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学分制改革过程中,是否有一支数量足、质量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学分制改革实践成败的关键。一是增加教师数量。学分制下要保证有数量充足的、优质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师资。高校要增加引进人才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术道德修养。同时,要对教师进行知识培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探索本学科的新兴前沿领域,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做准备。

9、2.夯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学分制的核心和前提是选课制,没有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学分制也就无从谈起。选修课质量不高也制约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开设选修课种类增多,而开设课程需要配备更多的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以及课程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教学硬件,这对高校教学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学分制改革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三)改革课程体系结构1.设置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在理念、空间、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推行学分制改革,首先必须在理念上具有开放性,以兼容并蓄、开放的心态接受

10、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改革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束缚,真正使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跨年级甚至跨校际间选课。其次,高校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教学实践内容,给学生更多课程学习时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与教学时间都应该更加灵活开放。再次,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应该突破传统的理论课程改革,还应多增加校外实践课程,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重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专业方向,自主决定学习的进程。2.设置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结构高校课程体系必须是机动灵活的,具有能够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能力。课程体系调

11、整主要以学生需求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为主。高校必须有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并对其及时调整,满足学生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于高校开设的同一门课程,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变动教学内容和学习形式,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要。3.设置选择度更高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调整必须以学生为本,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度很高的选课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由选择不同知识结构的课程模块,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因此,高校应当尽量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及其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组成适合自己个人兴

12、趣和规划的知识结构。此外,高校还可以增加开设moocs等网络课程,这种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网络课程可以弥补传统学校课程设置的一些缺陷,带给学生全新的课程体验。学生自由选择在线课程,可以使得教学质量的评估真正实现学生“用脚来投票”的方式,教学质量评估变得更加简单和公正。(四)完善相关制度建设1.完善弹性学制首先,按照弹性学制的特点,建立新型学籍管理模式。在弹性学制下,要确立以学分为中心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学分制下的学费改革,即学费的缴纳可以以学分为基础。与此相适应,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也要作出变革。其次,要制定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高校要按照明确、灵活的原则建立富有

13、弹性、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内容新颖、知识结构完善的选修课。高校还要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将一些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运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增加课程选择的弹性。再次,弹性学制的实行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增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人才流动、择业就业相关配套政策。高校对于提前或推迟毕业的学生应给予便利措施以及相关制度保障。2.健全导师制首先,拓宽导师来源渠道,完善导师聘任制度。高校要在现有师资水平基础上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人数,还要对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中青年教师展开培训,主要培训教师的专业理论以及科学研究素养,在教师取得相应的资格之后,才能聘任为导

14、师。二是挑选那些责任心强,知识渊博,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的在校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本科生导师的后备力量。三是聘任那些已离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建设具有阶梯型、连续性的导师队伍。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能力、自我发展目标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能力条件选择主修专业和相应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所涉课程的具体要求,然后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指导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规划。此外,导师需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学习、交往、身心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再次,健全导师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高校要

15、对导师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导师自我评价、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导师的互评和领导评价等方面。高校要适时评选优秀导师,坚持工作效果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本科生导师,高校要对他们给予表彰,适度提高物质奖励水平,将考核结果计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结合起来;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导师,应给予相应的惩罚,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3.优化选课制首先,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课程体系是将不同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它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程结构模式

16、改革中,要设置比例合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科学分配课程比重,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精简教学内容。同时,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适当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优化弹性教学计划。灵活、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是学分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既要保证学科专业知识的结构完整、系统,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保证教学计划的弹性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学生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或学科设计的,是指导性的文件。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还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经济状况、兴趣爱好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二是教学计划的调整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计划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客观情况如果发生变化,则还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修订。再次,保证开设课程质量合格。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的不同,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