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_第1页
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_第2页
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_第3页
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_第4页
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近二十年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热点及样态研究基于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2)第二期:20072013年。本文针对此时期ssci所收录339篇以“数字出版”为主题论文之2 299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点中心度”及“中间中心度”分析;先将前数之关键词共现词阵以node xl(network overview,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in excel)软件进行运算,得出“点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共1 488组,再局部取其数值最高前3组。在点度中心度方面,最高为“model”,数值为“150”,请见表9;在中间中心度方面

2、,数值最高的为“internet”,请见表10。表9 ssci第二期数字出版论文关键词点度中心度前5%numvertexdegree1model1502internet1403technology1064information995innovation986impact957system918instruction829education8010science7811media7712environment7613industry7614decision-making7515strategies6816consumer6617word-of-mouth6118attitude6019desig

3、n5720behavior5721students5622policv5523management5424cognitiveload5125diffusion5126user-generatedcontent5127newmedia5128knowledge5029price4930online493.3 基于关键词之派系统计本节先将前述ssci二个时期所收录之以“数字出版”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关键词之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后,再使用netdraw可视化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产生高频关键词之图谱。最后,再根据各时期具体情况将筛选标准提高至共词的一定次数,以得到清晰的可视化图谱,

4、其分析结果如下:(1)第一期:19942006年。此时期ssci所收录之以“数字出版”为主题之论文共有143篇,关键词计643个。在将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再使用netdraw可视化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针对关键词共词频次超过2次以上之关键词组进行提取,最后可以清楚看到只剩下两个“派系”,派系1较具规模,且以“pda”为中心;派系2则规模较小,请见图2。因此可将pda(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之特性、应用及消费者使用体验视为最重要的研究热点;将“信息技术”与“发明”之间的关系视为是次要研究热点。表10 ssci第二期数字出版论文关键词中

5、间中心度前30组numvertexbetweenness centrality1model92032.9172internet90633.4863information66616.6984innovation63071.1415education50530.7546technology48087.3067strategies46966.0278science45898.1719instruction40592.40710impact38551.42511system36684.59412environment26327.29213industry25941.07214media25438.20

6、415copyright25148.74716citation24402.14717accuracy20997.32018decision-making20523.77119newmedia20416.73420students19505.85221creativeindustries19320.22722knowledge18212.24923management18153.49024accessibility17832.70325digitalmedia17131.00126digitalcontent16929.91527memory16576.00028design16538.4702

7、9communication15877.72630quality15441.000图2 ssci第一期数字出版关键词共词频次超过2次图谱(2)第二期:20072013年。此时期ssci所收录之以“数字出版”为主题之论文共有339篇,关键词计2 299个。在将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再使用netdraw可视化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针对关键词共词频次超过3次以上之关键词组进行提取,最后可以清楚看到最后形成四个派系,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派系3,派系2次之,派系1与派系4规模最小,请见图3。图8 ssci第二期数字出版关键词共词频次超过3次图谱从图3中可以明显得知,如何结合“信息”、“技术”、

8、“软件”与“消费者之消费”进而建立一个数字出版模式,是国际20072013年这段期间数字出版研究最重要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结合“在线”、“互联网”等“媒介”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成为次要研究热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论文”的“开放存取”也是这个时期国际数字出版研究的关注焦点之一。4 国际数字出版研究热点与发展样态分析4.1 第一期(19942006年)国际数字出版之研究热点严格来讲,此时期是国际数字出版研究的发轫期,因此在数字出版研究的热点上非常分散,并不集中,但尽管如此,还是能从中归纳整理出此一时期学界对数字出版的关注。其中与数字出版发展有关最重要的事,便是移动终端的问世,亦即pda(

9、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发明。因此此一时期国际数字出版的相关研究都围绕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之应用上。(1)数字出版初见端倪,信息商品呼唤崭新的商业活动。从关键词组共词频次观之,“pda”分别与“体验”(experience)、“掌上电脑”(hand-heldcomputers)等产生关联;而从关键词的中心度分析,“创新”(innovation)、“pda”、“互联网”(internet)、“环境”(environment)、“软件”(software)分别在点度中心度中排前五名;其中“互联网”(internet)与创新”(innovation)

10、亦是中间中心度前二名;最后从高频关键词可视化之图形观之,可以清晰发现以“pda”为中心,并与应用及消费者使用体验发生关联之派系,由此可知,信息产品的创发导致数字出版的即将问世。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pda此产品本身,而是在智能手机尚未面世前,pda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强大等优点,虽然储存容量不大,但能经由数据传输将数据与个人电脑进行连接,实现上传下载、资料同步等功能。可以说是当时能够整合互联网、计算机、信息、移动等最方便的信息产品,具备了今日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原型。(2)信息产品之研究与创新成为重中之重。从高频关键词可视化之图形观之,“信息技术”与“发明”亦成为一个派系,由此可知此时对信息技术与

11、创新发明亦是关注焦点。事实上从后续发展情况观之,科技的进步来自人性的需求,正是因为pda的发明,成为了人类使用数字产品、接受数字生活、养成数字习惯的试金石,才能在信息技术与创新发明的持续关注下,结合pda的功能发展出了智能手机。(3)重视文化、版权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基础。从高频关键词观之,“文化”(cultural)、“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与“版权”(copy-right)分占二、三、五名,由此可知国际的数字出版研究在一开始就并没有局限于赢利模式的建构;也并未因为关注信息科技、产品而忽略了与数字出版发展息息相关等文化、版权与数字版权管理等产业基础的

12、关注。4.2 第二期(20072013年)国际数字出版之研究热点此时期可以说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成熟期,除了kindle、i-pad等移动终端的发明外,最重要的是赢利模式的建立。(1)极度重视整合模式研究。从关键词组共词频次观之,“模式”(model)分别与“信息”(information)与“技术”(technology)、“软件”(software)、“消费”(consumer)占第二名;从点度中心度观之,前五名分别是“模式”(model)、“互联网”(internet)、“技术”(ttchnology)、“信息”(information)与“创新”(innovation);从中间中心度观之,

13、“模式”(model)、“互联网”(internet)、“信息”(information)、“创新”与技术”(technology)分占第一、二、三、四、六名;最后从关键词共词频次图谱观之,如何结合“信息”、“技术”、“软件”与“消费者之消费”进而建立一个数字出版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派系。由此可知,此一时期极度重视整合模式研究。所以如此,导因于kindle与i-pad,结合阅读器软硬件、内容、销售平台、数字版权管理(drm)与传输的功能,开启了开放式的创新整合服务,成功构建了全新的赢利模式并且横扫全球。(2)媒介融合成为趋势。从关键词组共词频次观之,“媒介”(media)分别与“互联网”(inte

14、rnet)、“在线”(online)分别占第一、第二名;从关键词共词频次图谱观之,结合“在线”、“互联网”等“媒介”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成为第二重要的派系;由此可知媒介融合成为趋势。这导因于数字出版消弭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边界(boundry),加上其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皆是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换句话说,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3)内容渐趋重要,开放存取首度成为焦点。从关键词共词频次图谱观之,

15、“相关论文(内容)”的“开放存取”也是这个时期国际数字出版研究的关注焦点之一。这导因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加上网络无国界、传播零成本,因此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然而,开放存取并不意味着蔑视版权,而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创作文献的分享。(4)对文化与版权的重视以一贯之。虽然此一时期非常重视赢利模式的建立,但并未因此牺牲了版权;且此模式所以“成功”,除了能尊重并照顾到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因有的“赢利”之外;最重要的是其成功的与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阅读体验相结合,而这与国际间数字出版的研究自始至终对“文化”与“版权”给予高度重视

16、有关,我们可以从高频关键词中,“文化”(culture)排第四,“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排十一;“版权”(copyright)分别在点度中心度中排第二十四、中间中心度中排十五得到证明。4.3 国际数字出版之发展样态首先,由前述国际数字出版第一时期“信息商品呼唤崭新的商业活动”研究热点,到第二时期的“极度重视整合模式研究”与“媒介融合成为趋势”,体现出从单一信息商品活动向跨媒介融合转型的发展样态;其次,从第一时期“信息产品之研究与创新成为重中之重”的研究热点,到第二时期“内容转趋重要,开放存取首度成为焦点”,展现由关注硬件到内容的发展趋势的样态;最后,

17、由第一时期“重视文化、版权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基础”的研究热点,到第二时期“对文化与版权的重视以一贯之”,表现至始至终都尊重“创意”,利于“文化”的发展样态。5 结论从国际数字出版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样态中,可以发现国外的数字出版研究是按部就班,从一开始因应互联网兴起导致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到技术创新开发移动终端,最后开启了开放式的创新整合服务,成功创造了全新的赢利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始终将数字出版视为是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基础除了在“文化”及“创新”外,更必须依托“智慧产权”。事实上,数字出版物的出版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还与文化传统、出版体制以及各自社会的媒介环境等有很大的关系。不同国家的

18、书写文化传统、出版体制以及媒介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对数字出版物的出版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在数字出版物出版的商业模式构建以及具体做法上也会产生出各自的做法和特色13。参考文献:1新华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计划纲要eb/ol. 2014-02-25.2郝振省编.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3中国新闻网.中国数字出版规模缘何不大?eb/ol. 2014-09-10.4凤凰出版传媒.2014美国电子书和数字出版十大预测eb/ol. 2014-09-30.5王念祖,隋鑫.数字出版赢利模式高被引论文之误区分析j.出版科学,2014(5):77-82.6冉从敬,赵蕊菡.信息内容产业国际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5.7何光国.文献计量学导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4:25.8qin he. knowledge discovery th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