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_第1页
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_第2页
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_第3页
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_第4页
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    2.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混合工具”之所以强调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混合的认知工具,是担心技术性工具的发展遮蔽了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基于人类自身的认知工具。尽管人类发明并不断改进的智能工具正在代替更多的人类思维,且日益紧密地与大脑内部的思维过程相结合,但智能设备对每一次可能性学习空间的开辟都意味着对更多学习可能性的遮蔽和遗忘,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调化。技术既是去蔽也是遮蔽,既成就时间也遗忘时间,既成就记忆也遗忘记忆,技术既是彰显自我力量的象征也是毁灭自我的力量(张务农,2015)。尽管人们认为,在科学技术时代

2、,人类99%的人文社会学规律都会在概率的神坛上被解剖,但这种前景仍然令人怀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工具能像人类的思维一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吗?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学过程都是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想像力和智慧”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体的认知、神话的认知、浪漫的认知、哲学的认知和批判的认知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关于现实的经验和极限感,但却很难挖掘英雄、史诗、神话和哲学的隐喻、批判和魅力(潘庆玉,2009)。比如,在具体课程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和呈现各种科学数据指标,但是超越科学层面的精神沟通却只能依靠人类大脑去解决。因而,混合式学习的认

3、知工具不能仅仅聚焦于基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工具,而遮蔽基于人类大脑功能的思维认知工具。3.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复杂工具”为什么要进行混合式学习?答案是:混合式学习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的学习,而不是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更简单的学习。基于人造技术的认知工具促进了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创造性过程,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意味着用信息技术来学习,而不是以信息技术为目的。信息技术放大了人类学习的能力,并构筑了一个新型的更加复杂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新型环境里,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加复杂的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共享存在于网络节点上的知识。这种基于人机合作的学习系统,比单纯个人的学习以

4、及传统的基于人际的合作学习行为都要复杂得多。另外,根据维果茨基的认识,无论智能技术如何对储存于学习网络节点上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呈现,它们仍然是外部的信息,大脑才是学习的必须工具,它通过认知加工的过程对知识的获得负责。从概念上看,知识和信息是两回事,信息只是大脑接收到的刺激物(stimuli)。人造技术发展的唯一确定结果就是,它给人类提供了更大量和结构更为复杂的信息,从而使学习者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变得更为困难。认知工具不是让信息加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就像程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技术应用那样,也不是学习者手边信手拈来的工具。认知工具是这样一种环境和设施学习者必须通过更大的努力才能通过对主题领域的学习获得且

5、离开这些工具就无法得到的成果。它们是认知反思工具和认知倍增工具,帮助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领域建构自己的真实(王靖,陈卫东,2016)。三、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研究启示(一)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功能是促进深度学习而非作为信息通道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建构工具,意味着在混合式学习中技术参与认知的目的是促进深度学习,而不是作为高级的学习信息通道。深度学习不仅涉及积极主动等学习的态度品质,更是把学习目标指向多学科、多渠道、多信息渠道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贯通,涉及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高阶的思维方式和深层次的知识处理加工,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混合式学习和深度学习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殊途同归。首

6、先,从理论基础来看,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等的学习理论。这一点和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指向是一致的:既具有浓厚的建构主义的情怀,又深深扎根于现代技术发展的土壤之中。两者都反对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反对知识体系的零散孤立,反对单一贫乏的学习环境,等等。其次,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提升了人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技术参与到了人类思维的过程,形成了一种由大脑和人工智能组成的混合认知工具,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技术认知的优势,又保留了人类认知的人文情怀。比如,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通过技术洞察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秘密,

7、理解分子、原子、质子、粒子乃至宇宙和星球的演化,又能够保护好人类认知中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等想像的浪漫以及它们背后的隐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混合式学习的初衷就在于充分发挥人造技术认知工具和人类大脑双剑合璧的优势,使学习者的思维更加强大,从而增加学习者认知过程中的反思广度、批判深度、分析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二)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核心是具身观照而非物质技术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混合工具,意味着要恰当处理认知的具身性和技术工具的关系。对认知工具混合程度的把握关系到混合式学习是在“术”的层面混合,还是在“道”的层面混合。如果在混合式学习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和聚焦技术就会

8、使混合式学习迷失于细枝末节的技术手段之中即便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高超的技术手段,那也是为了技术的教育,而非教育的技术。混合式学习的认知工具仍然是以身体的认知为核心的(王靖,陈卫东,2016),因为人类的认知不仅与身体的构造、感官与身体的活动无法分离,更与一个人的记忆、情绪、语言、生命等各种经验密不可分。人的认知尚无法抽象存在于人类的大脑,那就更无法单独储存于技术工具中。无论技术工具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或者不予处理,技术工具中的信息都无法成为完全意义的人类认知结果。因此,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是以人自身为核心。无论乔纳森如何期待认知工具参与到人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也许看似技术和人

9、脑平齐划地建构了知识,但混合式学习的认知工具始终存在一个核心那就是承载各种人文经验的人类自身。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要发挥混合的优势,超越大脑固有的局限,但这种超越仍然是以人为本的。换个角度来分析也成立,就是无论技术多么强大,要实现教学过程中人文设计和人文目标的实现,就不能单单指望技术的手段,而只能依靠人自身的感受和对知识的阐述。上述理解也是混合式学习评价的基本认识前提和出发点,但是不仅如此既然技术发展了人类的认知工具,那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就必须对技术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做出评判,这种评判的正当性关系到整个混合式学习的成败。(三)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目的是拓展可能而非简化教学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复

10、杂工具意味着,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开拓教育的可能性而非借助于技术的便利简化教学。混合式学习呈现给我们的是现代先进技术参与了学习或者知识建构的过程,未来可能的场景是技术将代替人类做更多的事情。随着物联网、传感系统和教育云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教育决策知识框架将从人的认知框架向大数据技术分析框架(知识的技术建构)转变。转变的结果会不会如印裔英国教育家苏加特所言,教师的教学技能只需会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就可以了,教学将会变成一种体育运动(魏忠,2013)?智能技术认知结果的数据呈现会不会减轻教师的劳动和责任感?诚然,就像淘宝、网上支付等所代表的现代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简化那样,各种智能

11、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会不会给教学工作带来真正便利和简化?答案是否定的。教育领域和消费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个体认识世界和未知世界的边界。因此,在教学领域,当技术带来更多便利的时候,同时呈现出的是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而且教育技术越强大,教学面临的未知探索任务就越重,教育技术的发展只会让认知工具面临更多的待处理信息。另外,如前文所述,学习过程不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是沉思、批判、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因此,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赋予教师和学习者更为艰巨的认知任务,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有更高超的认知技巧,更敏锐、深刻的观察力、洞察力和思考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12、发展学习者的合作学习、反思、批判、解决问题、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混合认知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只是为了开拓教育可能性,而不是使教育变得单调和简化这种对教学过程简化预期的潜流和混合式学习本身的复杂性本质之间的矛盾恐怕也是混合式学习实施的最大阻碍,更是混合式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四、小结与展望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此背景下,传统学习理论在解释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的时候,逐渐显现出种种的不适应。然而,当人类在拥抱技术的时候,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行为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就认知工具而言,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好的认知工具,舍弃低效、无效或者无用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舍弃

13、该舍弃的和保留不该被舍弃的其主旨乃是对技术改变人类认知这一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保持足够的警惕性,这也是专门提出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初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是一种建构的、混合的、复杂的认知工具,其功能是促进深度学习而非作为信息通道,其核心是具身观照而非物质技术,其目的是拓展可能而非简化教学。同时,无论是纯粹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还是基于现代技术认知理论的分析,都无法给当前以及今后的混合式学习奠定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论基础。但这种困境恰恰预示着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把“混合式学习认知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工具和教学研究工具来设计和分析当下以

14、及未来的教学实践样态,其意义和前景值得期待。参考文献:何克抗.2016.2000年以来教学设计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6):21-30,126.潘庆玉.2009.认知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策略和方法j.教育研究(8):63-68.刘菊.201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学与组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王靖,陈卫东.2016.具身视角下的混合式学习本质再审视j.远程教育杂志(5):6,8-74.魏忠.2013.教育革命的真正原因就是大数据j.上海教育(17):34-35.张务农.2015.物联网发展图景中的教育变革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17):21-26.张智.2001.维果茨

15、基中介概念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6-99.a kozulin. (2003). psychological tools: a sociolcultur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mind culture & activity, 8(1): 124-126.david h. jonassen. (1992). what are cognitive tool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8, 1): 1-6.stephen dowens. (2010,march 10). learning networks and conn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