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_第1页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_第2页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_第3页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_第4页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    论文 关键词:知识失业;歧视;歧视效应论文摘要: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随着高等 教育 规模的扩张, 中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从表1的数字看,1996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高校毕业生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现象又被称为“知识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

2、)。赖德胜、田永坡在对中国知识失业的一个解释一文中 总结 了现有 文献 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高等教育 发展 过快,其供给超过了需求;大学生预期工资过高; 企业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减少对大学生的雇佣;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从中可知,造成“知识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似乎出现了过剩。那么中国高校毕业生是否真的出现了过剩?据中国社会 科学 院人口与劳动 经济 研究所统计,2004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中国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

3、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大学毛入学率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而美国的毛入学率是70左右。实际上中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例小,分布不均衡,不是过剩,而是短缺,“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是形成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现象歧视是一种偏见,是歧视主体受个人价值观和传统意识的影响而对某一客体所持的倾向态度,它能极大地影响视主体的行为或行为选择。这里所讲的歧视是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偏见。这种偏见存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方面,因而它表现为多种形式和类型。

4、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看,有地区歧视、行业歧视和职业歧视等;从劳动力需求方看,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血缘歧视、关系歧视、种族歧视、生理歧视等。(一)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歧视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地区歧视、行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地区歧视因地区收入差距和环境差异而引起。中国西部地区、 农村 地区、小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环境状况大大弱于相应的东部地区、城市、大城市的收人水平和环境状况,因而高校毕业生择业中地区歧视表现为对西部地区、农村和小城市的歧视。大学毕业生中流行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论调就是这种歧视的典型反映。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积极倡导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工作。近几年来各

5、高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去西部择业。但效果如何呢?据华东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在2oo4年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去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只占毕业生的17,而且实际去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达不到这个比例。再以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地区为例,毕业生都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北京、广东、上海成为最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省市。其中广东是接受流动本科毕业生最多的省份,北京则在吸引毕业研究生数量上独占鳌头。中西部人才则流失严重。净流失省区数量呈扩大趋势。从流动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看,专科毕业生基本留在生源所在地就业;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力军,所占比例高达97。与本专

6、科毕业生相比,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区更为集中。如2001年全国级学科毕业研究生中参加就业的有49479人,京沪粤是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引进地区,实际接受毕业研究生23266人,占全国毕业研究生的47。西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研究生有一半流向东部地区。行业和职业歧视是对所选工作性质、工作对象或工作种类的一种歧视。这种歧视主要受传统习惯势力、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影响。从行业看,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业、环保和服务性行业有歧视。特别是那些来自落后农村的高校毕业生的父母一般都受“读书做官”和“官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应该做“官”,所以在孩子择业时都不会让他们在农业和服务性行业中去选择,这种思想深深

7、影响着子女的择业倾向。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比例不断猛涨就是行业歧视的反映。据国家人事部统计,全国报考2006年国家公务员的达365万人。人数比上年增加47;每个岗位有35人在竞争,个别岗位竞争者甚至超过2000人;最终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超过了2005年37:1的平均报考比例。“你报考公务员吗?”一度成为2005年高校里的流行语。从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对清洁工、服务员等较低层次的服务类职业都有一种偏见。他们认为这些职业地位低下,待遇不高,受人歧视,因而对这些职业都有一种偏见。他们在择业时。很少或根本就不拿去考虑这些职业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三资企业国有企业

8、等部门才是他们择业的范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管学院2o04年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国家机关(307);三资企业(241);国有企业(59);私营企业(42);自主创业(33)。(二)劳动力需求方的歧视劳动力需求方的歧视主要表现为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血缘歧视和关系歧视。户籍歧视主要是因中国的户籍制度而产生。许多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有严格的限制,这些城市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限制外地户口的高校毕业生择业。比如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都有这样的规定。户籍歧视产生了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许多

9、学者的研究都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李强认为中国城乡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依然是户籍制度;王美艳认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间的差异,近一半是由于歧视引起的。歧视使得很多外来劳动力到城市后,只能进行“自我雇佣”,收入很低而且相当不稳定,更谈不上享有任何福利待遇。即使能够找到“单位”,通常也只能在非正规部门、或非仅有部门就业,很难进入正规单位。就业于正规还是非正规部门、公有还是非公有部门,成为区分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尺度”之一;夏季军认为。户籍制度已经造成城乡分割、城市分化、劳动力配置缺乏效率以及人力资本扭

10、曲等种种问题。性别歧视是由于男女生理上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歧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者来说,一般认为女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时问都劣于男职工,在聘任劳动力时总是对高校女毕业生带有偏见。当然也有些单位存在对男生的歧视倾向。血缘歧视和关系歧视是因家族主义和关系主义传统而产生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任人唯亲、关系至上。许多单位的领导常常受家族主义和关系主义观念的影响,在招聘人才时格外看重高校毕业生的血缘关系和人缘关系,对非血缘和无关系的人才持歧视态度。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不仅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且是“知识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称之为“歧视效应”。这

11、里只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正常经济体的就业增长模型假设满足下列条件的经济体是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劳动力供给者与需求者没有任何歧视;经济发展的水平完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经济体中高校毕业生的增长与因经济增长而引发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增长是协调的,即因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增长比例等于高校毕业生增长的比例。那么在这样的经济体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会保持均衡增长,不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如下图所示,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曲线dl和供给曲线sl所决定的就业量ql为经济增长前的就业量,如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增长比例等于高校毕业生增长的比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12、会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分别是d2、s2,这时的就业量为q2,(q2一q1)为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量,不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工资也不会发生变化,都为w。(二)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即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根据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讲求生活质量将成为人们消费追求的主要方向。对于发达地区的人来说,追求丰富多彩和高质量的生活成为主旋律,因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服务性业务会越来越多。比如对满足家庭生

13、活、健康卫生设施和对满足精神生活方面的设施需求越来越多,这必将促进原有行业的拓展和新行业的产生,从而使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不断右移。对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向往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必然成为他们的理想,在这些地区开拓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性业务同样存在着广阔的前景,而且西部和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曲线同样存在着向右移动的趋势。 转贴于 然而这种需求曲线的右移是有条件的。首先,行业和职业的拓展因歧视的存在而受到抑制,劳动力新的需求就不能实现。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 农村 ,这种情况都会存在。由于行业和职业歧视的存在

14、,那些传统或习惯上被人们认为低下的但又是在提升生活质量上必须要改善的行业和职业因缺乏人才而得不到提升、得不到开拓,也就不能提供新的劳动力需求。 中国 目前的农业、卫生、环保和服务性等领域由于缺乏人才而 发展 缓慢,技术含量低。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业、提升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比如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各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娱乐、卫生、环保等行业。其次,西部和农村地区因歧视的存在陷入一种 经济 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阻碍了这些地区对大量劳动力的吸收。目前,西部、基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教育 、娱乐服务、生健康、社会保障、 法律 服务等行业因缺乏人才而

15、无法建立或不能进一步发展,其对人才的吸纳受到了严重抑制。从宏观层面上说,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加剧了人力资本分布的区域非均衡和城乡非均衡,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起飞,对中西部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抑止作用。目前对农村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直接教育成本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为了支付孩子的求学费,本来收入水平就不高的农村家庭就必须压缩其它家庭成员的消费支出甚至减少农业生产性支出。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本身就是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孩子大学毕业后又纷纷到大中城市就业,使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的教育投资未能得到直接回报。农村不仅因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使经济发展缓慢,同时接受过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

16、也纷纷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因此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条件之一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不能有歧视发生。如上图所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使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但由于歧视的存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这样会使就业量处在q3点,工资下降到w,高校毕业生会出现(q2一q3)的失业。如果农村和西部地区发展起来,其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是惊人的,因为西部和农村地区的面积和人口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好几倍。但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却阻止了这种发展,也就阻

17、碍了这些地区对大量劳动力的吸收,即阻碍了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赖德胜、田永坡认为熟练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长期内将会遵循萨伊定律而变动,即熟练劳动力的供给会自动创造对自身的需求,实现供需均衡。这意味着,如果高校毕业生对任何工种不存在歧视、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二是受歧视的行业或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 企业 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三)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尤其是户籍歧视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制度,从而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和选择。许多大城市在就业制

18、度方面都有户籍限制,一方面,很多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在这些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又受自身对地区歧视的影响,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择业,或呆在城市以打工谋取基本生活费,等待机会再找比较理想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多样的,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但由于户籍的限制或其它歧视的存在,高校毕业生不能自由流动去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这两方面都使大量劳动力闲置和浪费,造成中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从城市来说,一方面是劳动力大量闲置和浪费,同时某些领域又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从农村和西部地区来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却招不到人才。这种人才市场非均衡的局面不仅造成了高校毕业生

19、就业难的局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  避免“歧视效应”的政策建议(一)强化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和习惯势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改变歧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学生中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宣传与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行业平等、职业平等、地区平等的思想,让他们从内心上去接受任何行业或职业都是人类需要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别的思想,使他们彻底摆脱传统和习惯势力的束缚。特别要改变的是他们思想中“官本位”和“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观念,积极倡导高校毕业生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鼓励他们去西部、农村、基层工作。

20、虽然说“人往高处走”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并不是说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应该了解目前就业的形势,要从祖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从现实的角度来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抱着昨天的观念面对明天的就业。(二)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人们观念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利益驱动。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必须提高那些受歧视职业和地区的收益和待遇,保证这些职业和地区的待遇至少不低于那些受青睐职业和地区的待遇。因此国家要对这些职业和地区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从事这些职业或地区的收益和待遇,并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提高其地位,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三)改变政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策取向一直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国家的宏观政策基本上是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倾斜。如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基本上放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国家工资政策对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倾斜等等。这种政策取向造成了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是高校毕业生产生地区歧视的重要因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12月16日发表的(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