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练习案教师用_第1页
百家争鸣练习案教师用_第2页
百家争鸣练习案教师用_第3页
百家争鸣练习案教师用_第4页
百家争鸣练习案教师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百家争鸣 练习案第I卷(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及解析:1.B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及解析:2.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

2、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3.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及解析:3.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项正确。属于道家思想;材料中没有提及;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

3、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及解析:4.D5.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反映老子(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C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强调无为而治答案及解析:5.A老子的思想。材料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思主要是积少成多,强调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实现向他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A提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思想,符合题目中的意思。故此题应选A

4、想6.“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习惯法”的含义是(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答案及解析:6.A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儒家强调的习惯法适用于“君主与士人”,而习惯法的核心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7.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

5、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答案及解析:7.B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8.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6、矣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兼相爱,兼相利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答案及解析:8.D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的“中庸”是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的方法;墨子的“交相利论”,体现了重视功利的思想;荀子的“天行有常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运作规律的探索;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故选D9.慎到(约公元前395约前315)在慎子中说:“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该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诸子百家哪一派的观点?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及解析:

7、9.C战国百家思想。从材料“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建立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故选C 。10.“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材料意在强调A废除宰相的必要性 B设置宰相的重要作用C君主专制的局限性 D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答案及解析:10.B1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废除宰相 B削弱相权 C君相并立 D限制君权答案及解析:11.D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材料之意

8、: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12.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 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 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答案及解析:12.A本题旨在考查孔子的儒家思想。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维护周礼体现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13.“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

9、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答案及解析:13.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儒学思想。“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儒家关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结合选项,A项出自孟子,属于儒家思想;B项出自墨子,墨家思想;C项出自商君书,法家思想;D项出自老子,道家思想。故本题选

10、A。14.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从春秋、史记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A考据、求真 B求真、鉴戒 C鉴戒、陶冶 D陶冶、考据答案及解析:14.B1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予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A.“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

11、身,身犹天也”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及解析:15.B16.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A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及解析:16.A17.有学者指出,除秦律外,历史上的法典都出自于儒者的手笔,这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该学者是想说明A儒学的正统地位 B儒学的包容性C儒学的积极作用   D儒学的局限性答案及解析:17.A18.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

12、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B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C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D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答案及解析:18.A19.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寒食节也由以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下列对寒食节的认识正确的是体现古代的社会伦理准则 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A 

13、B       C      D答案及解析:19.D20.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1811-1864)认为“宇宙实理无二。斯理所在,天地不能异此,鬼神不能异此,百世圣人不能异此。近年西洋所发明许多学术,总之皆实理,祗足以资吾圣学,而世之儒者,类皆凡夫庸人,不知穷理,视为别物。”由此可以推断他实为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认为东西文化间可以调和其思想与洋务派主张类似深受中国程朱理学的影响ABCD 答案及解析:20.D2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

14、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答案及解析:21.A考查对古今法治的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在古代社会,法治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人治”;现代“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故管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在本质时不一样的。故应选A。22

1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出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学伦理道德答案及解析:22.D儒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父亲在前面走,儿子要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不能直冲冲地超越父亲;路上遇见长者,晚辈要收敛自己而放下脚步,拱起自己双手,(而不是背起手)尊长在面前,晚辈不能当着面吐唾沫。这明显可以看出儒家十分看重伦理道德,所以本题答案选D,A、B、C不符合材料的意思。2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16、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答案及解析:23.C老子的思想主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有统治者造成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多干预才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基于此老子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多干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此题应选C项24.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

17、乎!”在此,黄宗羲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答案及解析:24.D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考查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根据关键信息“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解读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限制膨胀的君权以及防止地方割据之害角度,黄宗羲主张恢复“方镇”,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的表述均不是对题干材料的准确解读,不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25.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答案及解析:25.B汉代儒学。“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以理解为克己就是战胜人的私欲,复礼就是维护天理,可见作者把克己复礼解释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所以选B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主观题(本题共1道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