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_第1页
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_第2页
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_第3页
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育改革发展也要为“中国制造”服务    国务院于近日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自从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切实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识以来,这是国家第一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发展进行系统研判,也是第一次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总体战略部署。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性的中国标识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展望未来,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教育为中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普

2、及程度迅速提高:1980年到201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由67.4%上升到99.7%以上,在20世纪末就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由375万人增加到1497万人,增长了近4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等技工学校)招生数由55万人扩大到675万人,增长了12.3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8.0%提高到85.0%,提升了67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数由36万人增加到近700万人,增长了19.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提高到34.5%,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980年,我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约为0.36,2013年提升到约0.78,高于同等经

3、济发展水平国家0.62的平均水平。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快速提高,为中国制造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3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9.6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约11.8年,分别比1982年提高了4.3年和3.8年;总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达到1.34亿人,其中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400万人猛增为2013年的近1.1亿人,增长了约27.5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业人口发生的重大产业转移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1980年,就业人口总数为42361万人,2013年增加到76977万人,其中第

4、一产业由2912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24171万人,第二产业由770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3170万人,第三产业由5532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9636万人。教育发展对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国家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生产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比较优势。同时,从1985年到201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高校获奖数累计分别占总数的50%、32%和28%左右,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中国制造做出了重要的科技贡献。建设制造强国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机遇和动力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方针和到2025年实

5、现第一步战略目标“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对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更是动力。首先,创新是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建设制造强国要求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步伐。应当肯定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在诸多原因中制造业人才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尚未充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制造业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上述挑战,抓住国家做强制造业、急需创新人才的机遇,抓

6、住制造业迫切期待自主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的机遇,将挑战转化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高校对接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要求教育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培养质量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拥有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制造业的人员素质还不高,企业一线员工中大学毕业生比例偏低,总体上技术层次低,技能欠熟练,操作流程欠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虽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提升制造业质量提出的挑战,抓住国家实施制造业质

7、量提升战略的机遇,抓住制造业迫切期待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能力的机遇,将挑战转化为更加重视培养人才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术水平和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大动力。再其次,绿色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要求教育更加重视培养人才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注重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的挑战,将绿色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挑战转化为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意识、保护环境和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意识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高校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开发和孵化应用的强大

8、动力。最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是优化结构,根本是人才,要求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还很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发挥人才培养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引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和敢于面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出的挑战,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将挑战转化为加快培

9、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强大动力,为国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对接建设制造强国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教育重大改革的具体思路,加快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教育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首先是要加快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有:一是完善高校自觉积极参与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

10、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搭桥相结合,以企业公开招标、自主选择高校培养单位为主。二是根据制造强国建设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深入推进高校分层、分类转型定位和课程、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全员技能培训,为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奠定厚实基础。加快深入推进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课程及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能力建设;强化制造业行业和企业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责任,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更新。尽快成立国家继续教育委员会,优先重点加强对制造业行业、企业承担职工岗位培训责任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制定以服务中国制造为核心任务的“国家制造业从业人员培训条例(或实施办法)”,编制“国家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或指导意见)”等。其次是要加快完善高校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技术、管理和品牌设计服务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筹措、拨款机制。二是要加快搭建高校为制造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品牌设计服务的平台。再其次是要鼓励和引导高校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服务。一是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以应用为导向,为建设制造强国和创建中国制造品牌提供制度和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引领中国制造文化建设。二是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与科学技术研究合作,提出建立、健全促进和保障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立法建议,提出整合和加强质量监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