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_第1页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_第2页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_第3页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_第4页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校企之间要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就必须解决企业、高校、学生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三者之间寻找共同的利益及促进利益最大化,高校要建立起良性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找好校企创新合作的突破口,发挥好高校团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功能与作用。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原因分析,高校团委,对策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校企合作明确提出:要“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

2、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转型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校企合作对高校在应用型转型,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推动作用。正如曲永印和付洪利(2012)所指出的:“高等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正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

3、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由此可知,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已被重点关注。而职业教育不仅仅特指高职院校,结合指导意见可认为,职业教育也是应用型高校的责任。对企业来说,理论上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若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节省成本,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当然,共同研发新产品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校企合作的前提是“winwin”。那么,何为校企合作?现在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是什么样的现状?又有什么样的合作类型?二、校企合作的概念和方式(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徐科军和黄

4、志云(2014)认为,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周桂凤(2016)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虽然学界也有“产学结合”的提法,但是其含义都是本着“winwin”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如图1所示。 企业期望通过吸收高校产出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提高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应用型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希望通过培

5、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达到转型的目标,其在人才培养中与企业合作具有社会性和市场性特征,社会性表现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上,即高校的社会责任有所扩大。因此,这两股潮流本着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精神,汇成了知识活用再次生产价值的校企合作这一股洪流。(二)校企合作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表现出多样化,根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实际情况,大致归纳为:1.在学校里建立合作方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生产现场)在学校里建立合作方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生产现场),这样可利用生产车间的平台,既可进行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又可在生产车间里模拟实际生产,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可让学生事先熟悉企业的实际生产线

6、和操作流程。2.企业参与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企业的专业人员可作为高校的校外导师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比如,在专业实训中可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可获得专业技术的训练。而对企业来说,这也是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可同时得到发展。3.企业面临的问题可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可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通过调查研究,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解决企业的切实性问题;或互派教师、技术人员相互挂职,理论实践相结

7、合等。这些都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在尝试的校企合作模式。三、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界也提出了各种意见。袁媛(2011)分析了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本科生的校企业合作教育认识不够深刻;二是校企合作教育流于走过场。三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较单一,与就业无关。曲永印和付洪利(2012)指出:目前,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在开放性办学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始终面临着机制体制上的约束,特别是合作过程中的经济化与去经济化的矛盾较突出。一是大多数地方性高等学校都是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形式在维持着这种校企之间的合作,并且实习基地处于经常性调

8、整的不稳定状态。实习基地如果没有相应体制机制约束,很难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合作中发挥作用。二是企业从解决临时性人力资源岗位短缺和降低成本两方面考虑,大多数愿意接受一定数量在校学生进厂实习。而要配合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过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主观上积极性不强及客观上制度的缺失,使双方合作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也就是说,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不管是高校、企业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对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提供的学生中,大部分实践基础非常薄弱、实践技能较欠缺,无法与企业的业务对接,因此企业只能安排学生从事一些

9、比较简单机械性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含量,这种工作本身也无挑战性和趣味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这类工作是可以由机器代替的,因此。这也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工作没有热情,导致学生的人员流失频繁。通过对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时申请部分免听课程,去合作企业实习的工作情况的随访可知,大部分学生表示一开始的实习工作确实比较无聊,并且没有技术含量,做与专业丝毫不相关的工作是“家常便饭”,时间长了让人心生退意。甚至有一些学生表示待遇较低,不如自己想象得高;也有学生觉得看不到前途,不愿继续留在企业工作。去企业实习的学生是这种状态,势必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前景,也会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学

10、生自身的发展。而在高校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方面,若要企业全程参与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要承担成本增加的风险,因此出现“高校一头热,企业不感冒”的现象。综上所述,目前校企合作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企业需要人才高校却提供不了合适的人才,而高校提供的实习生对岗位和自身的职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无法看清楚自身位置,这些问题势必阻碍高校的发展。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企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组织,知识产权是追求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而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可使得社会在各方面更加丰富。这两者是矛盾的存在,为了某一目的而合作确实存在着各种困难,在校企合作的革新方面貌似没有什么突

11、破口可言。到底是否如此?企业与高校(特指应用型独立学院)的异同点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在活动目的方面,企业追求的是利益,而高校追求的是知识(创造·系统化·普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权限体系方面,企业已确立了权限体系,与之相对的高校的权限体系是正在确立中(或已经确立)。在资金流向方面,企业大多是通过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来获取销售额再将销售额转入下一个事业经营,而高校(独立学院)运营主要是通过征收学生的学费。在事业性方面,企业本身就是以事业为主体的,因此是直接属性,而独立学院这样的高校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当然也需要科研),因此在事业性方面是间接的立场。在守秘性方面,

12、企业的守秘性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收益,因此必须严格,而高校主要是以普及知识为业务的,所以守秘性较暧昧。综上所述,市场机制所发挥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必然使得企业在合作中会最大化地考虑经济因素,而高校的社会责任也必然要求双方在合作中能去经济化,这就是造成双方矛盾的最大原因所在。王仕军(2009)认为,生产商品是企业的首要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企业最关心的两件事情是:第一,它要生产用来出售的商品;第二,它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招聘或培养实习生出现了管理成本和培养成本,同时因为实习生不等同于正式员工,因而伴随着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不仅

13、与企业的首要职能相违背,而且也违背了“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这一企业的基本生存之道。因此,也就出现了校企合作的矛盾,导致无法深层次合作,无法深化人才培养。尽管如此,如果双方能做到使得经济活性化循环,可最终达到winwin的效果。如图2所示。 高校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能出科研成果或培养出优秀人才,由此制造新的产业,而社会对新产业的评价又能使得这一新的产业事业化,继而形成新的市场,并且扩大市场,就会使得企业的雇佣规模扩大。也就是说,企业随人才的需求扩大,可说明企业的收益正在增加。而收益的增加使得企业可以有资金来支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理论上,如

14、果校企合作能按照这个循环模式不断循环下去,那么校企双方就能实现“winwin”。五、高校团委在校企合作中的对策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格局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并致力于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指标。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中也指出:“应巩固提升(高校共青团)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团委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团委可采取对

15、策,深化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水平,促成校企之间合作的利益最大化。(一)切实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各类就业实习基地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可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高校团委应积极利用,整合资源,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合作,并探索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例如,可以成立行业学院,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相互选择的平台。(二)着力做好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校友是母校的一张“金名片”,一些创业校友企业可直接招聘在校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毕业生会形成一种“口碑”效应,为以后的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引导学生做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眼高手低”是大学生普遍

16、存在的现象,培养学生在校企实践中树立良好的就业理念,督促其掌握就业能力,并提升其优质就业的能力。高校团委可整合资源,开设各类职业规划课程和通过举办讲座、科创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就业类相关社团,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四)加强社会实践的组织引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喜欢招聘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大学生这种能力很难在第一课堂得到锻炼提升,高校团委可积极介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1.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采用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的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进一步开发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品牌进一步开发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原有的社会实践品牌,可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内涵,扩大大学生实践的范围,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1曲永印,付洪利.破解主要矛盾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7):13-15.2徐科军,黄志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2-55.3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1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