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制探讨_第1页
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制探讨_第2页
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制探讨_第3页
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制探讨_第4页
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制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机理探讨陈维会 (临沂大学)电法勘探是研允地质构造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中理论研宂比较透彻的地 电阻率法具有设备简单,技术成熟,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技术也被移植到地震前 兆检测中,但探测地质构造和检测地震前兆是大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有木质的区 别。如果把地质勘探的理论也用于地震前兆检测中就十分不妥,这不仅不能正确 的检测和区分地震前兆信息,更重要的是,这种检测方法得不到正确的理论支持, 无法进一步改进检测措施,提高利用地电阻率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地电阻率的大小决定于地层土壤或岩石的阎体电性、空隙结构、温度、含水 量、水中导电离子数量等因素。科学家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得出地电阻

2、率与一 些因素的关系如下:1固体骨架的电性构成岩石或土壤的固体物质的电性有两种,一种是电子导电的矿物,如石墨、 黄铜矿、磁铁矿、闪锌矿等。这类矿石电阻率一般较低,作地震检测时应尽量避 开。一种是靠离子导电的矿物,主要是岩石及土壤。它们是靠空隙中水溶液中的 离子运动传导电流的。2岩石电阻率与应力的失系土壤或岩石受到外力时,骨架的空隙结构会发生变化,当应力为压缩力时, 具有饱和水的岩石,岩石的颗粒间接触紧密,使孔隙变小.甚至造成孔隙闭合, 导致孔隙连通受阻,防碍了流体中导电粒子运动,致使导电能力减弱,电阻率增 大,如下图:0120 jo 4050tt力(mp垂up3分mm/餐i知惠c水相反,当应力

3、为扩张力吋电阻率会减少。如果是不饱和水的岩石,受到压缩应力时,因岩石空隙变小,原空隙屮的液 体水会充满空隙,使各空隙联通,这时随压缩应力的增加,电阻率呈减小趋势。 反之则相反。3岩石电阻率与岩石水饱和度间的关系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岩石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相 同的条件下,电阻率的大小取决于水充满有效孔隙体积时,水所占孔隙的比例。图s 岩裨食水憶k度与电囲寒关累qe岩石水占有效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一定程度地消除了孔隙度的影响,在岩性 实验中证明,岩石电阻率与水饱和度有很强规律性。4岩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地层水电阻率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影响水溶液中带电离子的迁移速度, 在外电场的

4、作用下,离子迁移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所以温度升高,水的导电能力 加强,电阻率降低。反之电阻率升高。5岩石电阻率与水中带电离子的关系靠离子导电的岩石,其干燥的岩石电阻率非常大,可看做是绝缘体,纯水的 电阻率也非常大,地层岩石的导电主要靠溶解到水中的带电离子,在水中定向移 动。所以水中的电荷直接影响到地层岩石的电阻率,这也是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 要因素,岩石电阻率与水中带电粒子数量成反比关系。地电阻率用于检测地震前兆信息己有儿十年的历史,全国布置了大量的地电 阻率检测台站,收集了大量信息,经对数据分析,地电阻率与地震有一定的对应 关系。地震前绝大多数台站的地电阻率均呈现下降异常。对地电阻率与地震的联

5、系机制,学者们都理所当然的套用地质勘探的理论,用地震前夕地层应力变化, 地下水位变化,地层温度变化三个方而来解释。当仔细研宄这些台站的地电阻率 检测环境和异常数据时,会发现用地质勘探的理论解释根本解释不通。例如,昌黎地电台检测到了固体潮引起的地电阻率变化曲线,说明地层电阻 率会随固体潮的应力变化而变化,有大有小。见下图:00)002060 i g 200scj/ihs由于地电阻率的检测系统都安置在地表,安置在深井的也不过几西米深,所 以所检测的岩石处于半围压状态,上部是自由空间,垂直方向几乎不受地震应力 作用。地震后,地面有隆起,有裂隙。这就证明地震孕育后期的地层岩石,有区 域受到的应力为压缩

6、力,有区域为扩张力。按照岩石电阻率与应力的关系,无论 是水饱和岩石还是水的不饱和岩石,地震前检测的地电阻率,应像受到hm体潮应 力那样,应该有升高,也有降低。但实际是绝大多数为地电阻率是降低的。这与 理论和实际不符。如果说这是由于地t水上升引起的,地震前,井水有降有升,说明地下水并不是只有上升没有下降。按照岩石电阻率与岩石水饱和度间关系,地震前检测的 地电阻率,应该是也有升有降。实际是绝大多数为地电阻率是降低的。这也与理 论不符。近几年为了消除地表的各种干扰,采用深井法检测地电阻率。莒县深井的电 极全部在潜水水位以下,费县的地电阻率检测电极全部放入井屮。这些深井的检 测电流大部分集中在井筒的水

7、中,很少经过岩层。从实际检测结果分析,这些采 用深井检测地电阻率数据,除避免一些地面干扰外,异常信号特征与远距离电极 地表检测系统相同。因卯筒里的水不像岩石那样受到什么应力变化作用,或空隙 变化,或饱和度变化,但电阻率依旧冇应震现象,而ii还是电阻率降低。这用岩 石电阻率与岩石水饱和度间关系、岩石电阻率与应力的关系根本无法解释。这说 明我们必须另外寻找地震引起地电阻率变化的原因。除了岩石的水饱和度、岩石的应力能引起地电阻率变化外,岩石缝隙水中带 电离子的多少也会引起地电阻率的变化。结合地震前大气电场的负异常,电离层 总电子数异常,地震光等现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是由地层水中电荷增加引起 的可能

8、性最大,这与其他电磁现象应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是什么机理使地层屮电 荷增加呢?下面就定性的介绍一下。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一个内部比较均匀的大圆球。1909年10/1, 巴尔干地区连续发生地震,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安德烈莫霍洛维奇在研究近 30个地震台站的地震波记录资料吋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的时间比预计 的要早,因此他颠覆了以前的观念,推断地球内部结构是分层的。经科学探测, 世界科学家认同了这一观点。按导电能力,地球有着圈层结构。一、地球导电性特性的圈层结构目前人们最深钻探深度不超过12km,地球内部是遥不可及的区域,无法直 接进行取样检测,只能理论推测和间接测量。由许多科学家用大地

9、电磁探测法, 天然地震探测法等多种方法检测表明,地球存在着不同导电性能的圈层结构,按 照地球各物理层的电导率,地球可分为如下几层:1地球表层导电层地球表层导电层也就是地球最外面的高导层,主要是 由含水的多裂隙沉积岩,风化土壤,及海洋。电阻率在looq.m左右,海水小于 0.1 o .m,所以地球表层冇良好的导电能力。2地壳高阻层地球表层的高导层再向下的基岩,主要是花岗岩和玄武岩构 成,由于其内部压力和温度的升高,岩层里的水是以结晶水,强结合水和气态水 形式存在,电阻率很高,裂隙里虽有较多的自由水,但裂隙很少,多呈水平状态, 大多不贯通,所以整体电阻率很大,高达5x107q.m。对主要靠离子导电

10、的基 岩来说是很好的绝缘层。3地壳中间高导层经探测,在地1 6-12km的地壳屮存在一层全球性的 高导层,电阻率在0.02-lq.m。4上地幔高导层地幔的中上部可能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 热量积累,使这里的温度有较大的异常升高,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软流 层”。由于软流层温度高,再加上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电离,氧逸度改变,所以软 流层也成高导层电导率在0.01s/mls/m左右。5下地幔高导层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缓慢升高,电导率也在增加。 下地幔的电导率大于ls/m。6内外核高导层据推测外核是液态的铁镍等金属,内核是固态的金属铁, 它们都是良好的导体。二、地球岩石形态的圈层结构1地壳

11、地壳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层,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海 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 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上层主耍由花岗岩层(岩浆岩),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组成。理 论上认为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c。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km以上时, 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c,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己达200°c。2上地幔在地面下33980km深度处为上地幔,厚度约950km,温度为 4003000°c。科学家研宄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 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

12、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 推测此层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 融造成的,故称为“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60-250km之间,温度在1300度左 右,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据推测,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3下地幔下地幔深度在9802900km,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 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ctc以上,上部是阀态,下部是液态或熔融状态。4外核外核深度约29004700km,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在5000°c以 上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5闪核n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

13、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 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据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 估计温度可达6300°c。三、地电容由于地壳表层是高导层,地壳的屮部岩石是高阻层(忽略康拉德界面的低速 高导层),地壳下面的地幔又是高导层,把地球表层的导电层作为一个上极板, 地球表层以下地壳岩石作为电介质,导电的软流层作为一个下极板,即可构成一 个天然的电容器,这里叫它地电容。作为地电容电介质的地壳下层玄武岩其介电系数在815之间,取12。海 洋平均深度是3.6822km,地壳的下部上地幔顶部电导率已很高,接近常温半导 体的电异率,把这里看作是地壳的绝缘层边界是可以的,这里距地面

14、约40km, 那么地电容电介质层厚度就是36km。地球表面积5.10067866x1014平方米,e 0=8.854187817x 10-12f/m (近似值),地电容的电容量是:c= e r* e 0*s/d=8.86x 10-12 x 12x5.1 x 1014/3.6x 1041.45 法拉。由于地壳介质层不是均匀的,以上数值只是估算值。四、地电容的电势差因橄揽石是上地幔顶部最主要的组成矿物,科学家模拟地幔上部的温度压力 氧逸度及其它热力学条件下测出橄榄石的电导率在0.00010.01s/m,科学家用 大地电磁探测法测得,上地幔软流层顶部的电导可达0.01s/m以上,远远高于室 温下半导

15、体硅的电导率(0.00046s/m),在传异电流近似为零的情况下,把地壳 以下(包括刚性的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的上地幔中下部,下地幔及外核内核) 部分看作是导体球是完全可以的。1、地电容的充电软流层中底部的温度在130ctc以上,这里的物质呈现熔融的软流状态,易 于流动。软流层上部的上地幔与地壳的过渡区温度不足400度,这里的岩石塑性 差呈现刚性,根木无法流动,所以火山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的中下部。如果把地壳以下部分看作是导体球,且各处温度相等时,那么在静电平衡后 地幔导体球a部电场处处为零,地幔屮的净电荷全部分亦在导体球的外表面(这 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表面,外表面指的是由于地幔上层阻抗很大电荷

16、不能再继续 上移近乎绝缘的一薄层)。但地幔中有轴向的温度梯度,软流层中部和地幔上部 有近1000度的温度差,有温差必定会产生温差电势。依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刚性不能流动的上地幔上层,与火山喷发吋的岩浆源 头一一软流层(上地幔的中丁部)两处的温度不同,高温软流层的电子热运动, 耍比温度较低的地幔上部电子运动激烈,使两处的电子扩散形成差异,由高温区 扩散到低温区的电子多,使高温区的正电荷多于低温区,于是就形成一个由高温 区指向低温区的电场,该电场会阻止电子从高温区向低温区的进一步扩散,当两 者达到动态平衡时,就形成一定的温差电势,又称汤姆逊电势。使刚性的上地幔 上部带负电,熔融可流动的上地幔屮下部带

17、正电荷。虽然半导体的温差系数比一 般金属高几千倍,可这里的温差电势还是远小于1伏。这微小的温差电势也会使 软流层带有极微量正电荷。地幔导电球体内部电场不再为零,但净电荷为零。软流层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源头,软流层那少量的正电荷随岩浆一起被传送到 地球的表面,因地幔顶部的物质是刚性的无法流动,所以这里的负电荷不能移到 地面,只能积聚在此。地幔导电球体闪部由于正电荷流失而带负电,导体内部是 不会有净电荷的,导体中的电荷都分布在导体的表面。静电平衡后,地幔导电球 体内部的负电荷会转移到这导电球体的外表面,此时地幔导电球体内部上述的动 态平衡被打乱,电子的热扩散加强,直至再次达到动态平衡。因此软流层中下部

18、 始终保冇微量的正电荷。在漫长的时间里此起彼伏的火山喷发,岩浆裹挟正电荷 不断地输送到地面。地幔导电球体外表面不断积累着负电荷,使地幔导电球体带 负电。因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一样都是远程力,随岩浆升至地面的正电荷,在地幔 导电球体负电荷的静电感应作用下,升至地面的正电荷会下沉到地面导电层的下 表面(这里的表面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表面,而是地表层的正电荷下移到因岩石电 阻增加而不能再下移的一层)。此时地电容的上极板带正电,下极板带负电,地 电容被充电,地电容有一定的电势差。随着岩浆不断地喷发,地表导电层不部的 正电荷,和地幔上部的负电荷越积越多,地电容的电势差越来越大。由岩浆的喷 发及温差电势的作用下,

19、就像静电起电机一样,把地电容充电到较高的电势。作 为地电容介质的地壳岩石,电阻不会无限大,总会有漏电,漏电会随地电容电势 差的增加而增加,当漏电损失的电荷和岩浆输送到地面的电荷相等时,地电容电 势差保持在一个静电平的衡稳定状态,维持一定的电势差。2、地电容的电势差因地心不可入,无法直接测量地电容的电势差,现在没人研究这问题,没任 何资料可借鉴,所以只能大体估算。地球表面与近地空间及宇宙间有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当然也冇电荷的交换。 地面的电荷,会因植物尖叶等地面尖端物体的尖端放电,把电荷释放到空间;或 大风把附着在气溶胶上的电荷吹拂到空间;或降雨闪电等把电荷输送到地面;或 宇宙带电粒子沉降到地面等

20、,都会使地面电荷发生变化。地球表层导电层是与地幔导电球体同心的导电球壳层,由静电感应得知地球 表层导电层下表面的电荷,与地幔导电球体外表面的负电荷电荷数量相等,都是 由岩浆带到地面的电荷量。如果地球表面没有损失电荷,那么地球表层导电层的上表面也不会有电荷, 实际测量地球表层带有负电荷,所以这种假设不成立;如果地球表面损失的是负 电荷,地球表层导电层的上表面应当感应出正电荷,这也与实际不符;只冇地球 表面损失的是正电荷,才能使地球表层导电层的上表面感应出负电荷,那么损失 了多少正电荷呢? 一种可能是没损失,如上面分析,这种可能不成立。一种是有 损失,但损失的正电荷比岩浆从地下带出的正电荷多,另一

21、种可能是有损失,但 损失的正电荷比岩浆从地下带出的正电荷少。我们不知岩浆带出的正电荷量,只 知道无论地球表面损失的正电荷是多还是少,都会使地球表面带负电荷,地球表 面负电荷量就是地球表层损失的正电荷量,那么到底损失的正电荷量比岩浆带出 的正电荷量是多还是少呢?我们不妨这样来估测一下。取地壳下面到软流层中部一个截面s为1平方米,长l为100公里的柱体, 由于温差作用使负电荷扩散到柱体的一端,从而使1/2l的另一端带正电荷。设 电荷体密度为p,1/2l柱体带正电荷量q是;q= pdl=slp/2。设这柱体的温 差电势u=100mv, 一端为零电势点,在电子热扩散与电场作用平衡时,柱体内 正电荷产生

22、的净电势值就等于温差电势值,u=kq/r=k slp/2=100mv,由此得;p =2.2x10-15库伦/立方米。由实测得知:晴稳天气下大陆近地面大气电场强度值e=120v/m,电场方向 向下,表明地面带负电荷。根据高斯定理,沿地面做高斯面得# e.ds=e 4 j: r2=4 kq,因此q=er2/k,计算的q=5.4x 105库伦。即地球表面带有5.4x 105库伦的负电荷。由此得知需2.45x1020立方米岩浆冰能带出这些电荷。黄石公园最大一次火山喷发,就喷出岩浆2.45x1013立方米,在1650万年间喷发了 100次,这只是冰山一角,世界四大火山带,不计其数的火山,喷发岀 的岩浆远

23、超2.45 x1020立方米,所以地球表面损失的正电荷量比岩浆带出的正电 荷量是少很多。所以地电容极板上的电荷要比5.4x105库伦大的多,且地球表层导电层的 下表面积小于上表面积,因而地电容极板间电场,即地球表层导电层以下的地壳 中的电场要比近地大气电场大的多。按近地大气电场大的数值120v/m计算,其 地电容的电势差u=ed=120x3.6x 104=4.3x106伏。所以地电容的电势差至少在 4百万伏以上。岩浆喷出后快速冷却,会由高导状态变为高阻状态,如果岩浆带电,喷出地 面的岩浆来不及把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释放完,由于冷却岩浆会由高导状态转变成 高阻状态,岩浆中的部分正电荷会被禁锢在火山岩

24、中。在高阻状态下岩浆岩会保 留原来的电荷而带电。人家知道海绵状岩浆岩带冇正电荷,常用作火山岩生物滤 料使用。这就证明岩浆在涌出之前是带正电的。如果岩浆在喷发过程屮由于摩擦 而带电,那么部分火山岩必定带有负电,事实是火山岩都带正电,这就否定了由 于摩擦而带电的假设。虽不能证明地下岩浆一定带正电荷,可说明岩浆喷出前是 带正电的。五、地震本征电场由试验得知,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等岩石在受到的压力增加时,其相 对介电系数er会略有增加,发生破裂时其介电系数会大幅减小,a er/er可达 35%之多。地震大都发生在地幔以上作为地电容介质的地壳中,地震前岩石首先 发生分子层面的微破裂,人量的微破裂就会引

25、起宏观展现,人区域的介质系数也 会因此而发生变化,由地球表层、地壳和软流层组成的电容中,作为电介质的地 壳的介质系数发生了变化,根据电容公式c= e s/d,c=q/u,得1)=即/£5,设q不变时,可知其电容的端电压与e成反比,地震前,地震区域应力增 加,地电容端电压减小。如果把地电容的下极板看作电势不变,地电容端电压减 小,就相当于地震区域的地面电势降低。地震区域地卜岩石发生破裂时,其介电 系数大幅减少,这一区域地面电势就会大幅升高。我们知道平板电容两极板若带 等量异种电荷,无论电荷多少,极板外侧电场均为零,但当介质的和对介电系数 变化时,情况就不同了。介电物质晶体分子偶极矩越长

26、,在一定的电场中产生的 表面极化电荷就越多,其相对介电系数就越大。当相对介电系数减小吋,作为电 介质的地壳岩石表面极化电荷减少,吸附地表导电层的电荷也减少,原多余的正 电荷在自身斥力下传导到地面,使地面正电荷增多,产生垂直向上的电场。如果 岩石破裂使地震区域的整体岩石介电系数减小1%,那么地面电势至少会上升儿 万伏以上。当地震区域的地面电势升高吋,必定与周边区域形成一个电场。电场方向 是以震屮向四周辐射的。只有地层岩石破裂才会产生这种电场所以这电场仅与地 震唯一关联,且与地震参量保持一定的线性关系,为区别其他电场,把这电场叫 做地震本征电场。由以上介绍我们知道,地震前,当震源的岩石应力达到其弹性极限吋,就会 产生微破裂。由此引起于地电容容量的减少,原本集聚在地不的电荷会释放到地 面表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