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_第1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_第2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_第3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_第4页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

2、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 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

3、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3湿热泻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4脾虚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变证1气阴两伤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2阴竭阳脱泻下

4、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中医分证论治常证1. 伤食泻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焦山楂、建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腹胀腹痛加木香、炒枳壳、厚朴、槟榔;呕吐加藿香、生姜、白茯苓。2.风寒泻治法:疏

5、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寒重,加木香、砂仁、干姜;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表寒重加荆芥、防风。3.湿热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薏苡仁;腹痛、里急后重加木香、白芍;口渴加生石膏、芦根;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半夏。4脾虚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胃纳不振,舌苔腻,

6、加藿香、佩兰、焦山楂;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厚朴;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芡实、石榴皮。5脾肾阳虚泻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太子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脱肛加炙黄芪、或酌加柴胡、升麻;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芡实。变证1 气阴两伤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芡实;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大便热臭加黄连。2 阴竭阳脱(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

7、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附子、龙骨、牡蛎。西医治疗治疗原则:调整进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饮食疗法:清淡、易消化饮食,量由少逐渐增多。液体疗法:治疗脱水、平衡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调。分口服补液、静脉补液。补钾、镁、钙。抗感染治疗:选用头孢哌酮、青霉素等。口服黄连素。病毒性腹泻可选用干扰素。保护胃肠道粘膜:选用思密达口服。微生态疗法:选用妈咪爱、三联或四联活菌片等口服其他治疗(1) 针灸针法:足三里,天枢,止泻穴(关元上5寸),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用提捻手法进针,针入2-3寸,留针5-10分钟,适用于各种腹泻。灸法:中脘,神

8、阙,天枢,关元,足三里,隔姜艾条灸,反复计15-20分钟,适用于久泻,风寒,寒湿,脾肾阳虚泻。拔罐:取大肠俞(双侧),以3-5cm口径拔罐,闪火法,将罐扣于上穴5-10分钟,每天1次,用于各种腹泻。(2)推拿常用穴位:脾经、大肠、小肠、腹部、脐部、龟尾、七节骨等。操作方法:揉脐200次,摩腹5分钟,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200次,补脾经300次,推大肠100次,推小肠100次。加减:风寒加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寒湿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胃俞、推坎宫,揉中脘;湿热者,加揉中脘,搓脐、脐角,内运八封;脾虚,加推扳门,揉脾俞、胃俞,捏脊,揉按足三里;脾肾阳虚,加揉肾俞。(3)外治疗法1、健

9、脾止泻敷脐方药 物:苍术 赤苓 猪苓 党参 木香 丁香等功 效:益气健脾 化湿止泻主 治:脾胃气虚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适 应 症:腹痛、腹胀、倦怠乏力、气短、汗出、纳差、泄泻稀便、大便不成形、舌淡、苔 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等脾胃气虚或肝脾不调证。2、清肠止泻敷脐方药 物:当归 硼砂 辰砂 木香 黄连 乌梅等 功 效:清肠化湿 止痢止泻主 治: 脾胃湿热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痢 下赤白、肠鸣、痢下不爽、舌淡、苔黄腻、指纹红暗,脾胃湿热或脾胃寒湿证。3、温脾止泻敷脐方药 物:吴萸 五倍子 辰砂 官桂 丁香 冰片等功 效:温中健脾,收涩敛肠。主 治:脾胃阳虚型

10、胃炎、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适应证:腹胀、腹痛、泄泻、胃痛、畏寒肢冷、呕吐、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指纹淡暗,寒邪直中、脾胃寒湿等证。【特色护理】1嘱患者卧床安静休息,避免紧张,以减少肠蠕动。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清洁,及时倾到排泻物。寒湿和脾肾虚泄泻室宜向阳;湿热泄泻室内宜凉爽干燥。泄泻期间宜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恢复期按病情逐渐给予易消化软食,鼓励多饮水或淡盐水或绿茶。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产气胀之物。中药汤剂宜热服。湿热型宜温服。注意保持臀部及肛周皮肤干燥。每天用清水冲洗并擦干,以防皮肤感染。严密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及时准确留取大便标本。注意观察体温、脉搏、

11、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如见下列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无弹性,腹胀无力等;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脉微弱等。2施护要点湿热证肛门灼热疼痛者,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可涂黄莲膏;湿热呕吐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等穴;发热加曲池,有疏泄邪热之作用;寒湿腹痛者,可局部热敷。腹痛明显可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个穴灸10min。肾阳虚弱泄泻不能自控者,可针刺关元、气海等穴,达到温补肾阳的作用,黎明前泄泻是其特点,应注意保暖。食滞胃脘脘腹胀满者,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合谷等刺激,呕吐加内关,如针

12、刺3次后,效果不佳,在此穴用艾灸重灸,有健运和胃、消积止吐之功效;脾肾虚弱腹痛纳呆者,作腹部热敷,可艾灸或隔疚足三里、中脘等穴。婴幼儿腹泻【入院标准】一、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经必要的门诊治疗无效。二、主要阳性体征:°以上脱水体征。三、辅助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脓球(±),红细胞(±)。【出院标准】一、症状和体征:精神佳,症状和体征消失。二、血常规、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纠正。【疗效判定】好转:大便次数比治疗前减少、大便性状改善;脱水或酸中毒减轻或纠正;大便常规提示好转。治愈: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大便常规和病原学检查正常。未愈:症状、体征、检查无好转或加重。【难点分析】小儿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多见病、常见病之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纳呆甚则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根据中医理论,其病因大致分为感受时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我科采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运脾化湿,但临床中部分患儿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