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1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2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3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4页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地球科学概论论文:论文: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展姓名:姓名:班级:土木班级:土木学号:学号:目目 录录CONTENTSCONTENTS 摘要摘要.3 关键词关键词 .3 正文正文.3一、前言一、前言.3 二、地球与地球科学二、地球与地球科学 .4 1.1.地球地球.4 2.2.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5三、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问题三、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问题.10 1.1.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 .10 2.2.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12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节约资

2、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五、结束语五、结束语.17 六、参考文献六、参考文献.17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论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摘要】: 地球是时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是一由多个圈层构成的整体。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地球,利用改造地球和保护地球,宏大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实现人类会可才转卖发展的保障近百年来,地球科学发展较快, 主要反映在地球科学从单一学科深入研究向学科交叉、横向发展的转变从固体地球科学向行星地球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从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侧重于资源开发利用向探求地球知识、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转变从单一的、局部的、实际的地质现象研

3、究向系统的、全球的, 以数字化为手段的模拟推演的转变。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担当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也借助人类社会进步成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丰富。本文将对地球作简单介绍,同时还会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论述,最后还将对地球科学与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讨论。也希望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够越来越健康的发展,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关键词关键词】:地球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正文正文】:一、一、 前言前言首先很高兴本学期能够选上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一名土建人来说,这相当于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本学期的工程地质基础极为相似。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都很认真很负责的给同学讲解每一个问题

4、,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首先我对地球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门课的学习也让我们很好的跳出了原来那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从更专业更细致的和角度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的一些很具体参数和结构构造也能很清晰的出现在头脑当中。就我们专业而言,我们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假若以后进了设计院,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能力去构思和设计独具特色的建筑。另外一方面,这门课程也为我们讲述了地球的整个进化历程,从太古代到现出现生命迹象再到现在,也让我们对此更加熟悉了地质年代表。同时在作此篇论文的同时也让我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是需要维护的。可现如

5、今的情况恰好相反,资源在被人类无限的开采和利用,环境也在人类的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在不断被破坏和污染着,我们很有必要思考地球到底还能给人类居住多少年?我们是否能在找到另外一个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之前不会灭亡?朋友,行动起来吧!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好家园能够更加健康、更加美好,保护地球,从我做起!二、二、 地球与地球科学地球与地球科学1 1、 地球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 6378.2 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 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

6、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 45 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 27.32 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 24 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地球由内核到地表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同其他的类地行星,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别为硅质地壳、高度粘滞状地幔、以及一个外层为非粘滞液态内部为固态的地核。

7、地核液体部份导电质的对流使得地球产生了微弱的地磁场。地球内部温度高达 5270 开尔文(4996.85 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 (参见重力结合能) 。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 1/20000。地球内部的金属质不断的通过火山和大洋裂缝涌出地表(参见海底膨胀条目)。组成地壳大部分的岩石年龄都不超过 1 亿(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有44 亿(4.4109)年历史。 地球属于银河系之中从国际空间站俯瞰地球的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天然卫星

8、。地球是目前发现第一个具有生命个体的行星。地球所处的地球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2 2、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1 1 )地球科学及其任务)地球科学及其任务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很早以来, 人类就开始执着地对地球进行探索, 除地质学之外, 还导致数理化的诞生。地亩与河道的丈量出现三角学和几何学, 进而有数学思维体系; 地球上多种现象如万有引力、南北磁极以及

9、声、光、电等的认识成为物理学的发轫; 岩石、矿物的元素分析则是化学的开端。物理和化学分别建立起各自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形成独立的基础科学之后, 又分化出专业研究地球的地球物理学与地球化学。因此, 现代地质科学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其它有关的学科。地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地球, 同时为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中提出的广泛需求服务。应该指出, 只有不断地加深对地球规律性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而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又将积累资料, 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地球是一个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它不仅体积庞大、结构和成分复杂, 而且有漫长的演化历史。因

10、此, 对地球的认识必须分层次进行, 而且宏观的规律性认识对微观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会起指导作用。2 2)2020 世纪的地球科学世纪的地球科学在地球科学中, 长期存在着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本世纪初期, 曾经出现许多关于地球的学说, 其中有均变、收缩、膨胀、波动、脉动和铅垂构造等, 大都同意并支持大陆作周期性升降运动和大洋盆地永存的观点, 而不承认地球表面有巨大的水平运动, 即固定论。1912 年左右,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是处于漂移运动之中, 并从几何形态上指出, 南北美洲和非洲是曾经拼合在一起的。尽管魏格纳开创了活动论的先河, 但长时间得不到地球科学界的承认。布拉德用电子计

11、算机将大西洋两侧拼合到一起, 已经是 1966 年了。1960-1962 年间, 赫斯提出海底扩张说, 认为在大洋盆地内, 新洋壳是沿洋脊裂谷上涌并向两侧扩张而产生。1963 年, 凡因和马修斯发现洋脊两侧有磁条带异常分布, 而其年龄又随离开洋脊裂谷的距离而增加。随后, 深海钻探也证实海底扩张的存在。1969 年前后,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出现, 并经过广泛的验证, 活动论才在地球科学中基本上确立起来。板块大地构造主要得到大洋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世界标准化地震台网资料表明, 天然地震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是连续而闭合的。在太平洋周围海底. 岛弧. 弧后盆地分布的地带内, 地震震源由浅入深, 可达

12、700 km 以上, 称为贝尼奥夫带。洋脊裂谷及其上的横向大断裂带, 则只有浅源地震。此外, 古地磁资料给出的极移曲线表明, 大陆是在漂移之中; 洋底热流也支持海底扩张; 而测年结果更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太平洋底没有老于侏罗纪的岩石, 而大洋水的年龄竟远远超过 2 亿年。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当时在美国拉蒙特地质研究所的一批青年地球科学家用电子计算机整理以大洋为主体的全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 经过综合分析, 提出了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 简称为板块构造。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地球的认识, 将岩石层划分为 6 大板块和一系列小板块, 并将板块边界归结为三种类型:离散边界, 岩石层

13、板块向两侧作相反方向推移, 如洋脊裂谷, 软流层物质在这里上涌, 海底扩张, 新洋壳产生, 并伴有浅源地震,其两侧有对称的磁条带异常;聚敛边界, 岩石层板块作相向运动, 或相互碰撞而成山脉, 或一个板块俯冲于另一个板块之下。后者在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上都明显地表现出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依次排列, 而贝尼奥夫带则表明此处地震震源分布由浅入深, 可达 700 km 以上;保守边界, 两个板块作相对滑动, 既没离散, 也没有聚敛, 而是彼此向相反方向错动, 称为转换断层, 如洋脊裂谷在横向大断裂上的表现。这样, 对于像太平洋那样的大洋盆地, 新洋壳产生于洋脊裂谷, 并向外扩张, 而老洋壳被推移并

14、俯冲于海沟, 其中间过程正如一条巨大的传动带,即板块运动的传动带模式。这样,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以简单明确的模式, 建立起以活动论为内涵的新地球观。1957-1959 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 出现了一系列地球科学的国际合作计划, 其主要目的都是对板块学说进行验证, 例如, 1960-1969 年国际地壳上地幔计划、1980-1989 年国际岩石圈计划, 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国际合作活动确认对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是对 20 世纪地球科学的高度总结并具有全球意义。但是, 主要从大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总结提炼出来的板块构造, 是否能适应并解释古老而又复杂的大陆呢? 这是当前地

15、球科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 1980-1989 年组织大陆岩石圈研究的国际合作并设计全球分布的 200 条地学断面( GGT ) 计划。要求在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下, 对地学断面的地质、重力、磁力和深反射地震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大陆岩石圈计划已取得丰富的资料, 却仍不足以建立大陆板块模式来阐明大陆岩石层的结构与演化, 以致国际大陆岩石圈计划不得不再延期 10 年。1996 年在北京召开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以大陆地质作为会议主题, 进一步推动了对大陆的研究。3 3)地球科学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人们要从地

16、球上获取生活资料, 求得生存,更要从地球上获得生产资料, 求得发展和进步。就要不断地认识地球, 寻找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 尤其是矿产资源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抵御自然灾害一人类需要不断地认识地球, 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的形成规律, 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地球为对象的科学一地球科学。并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得到丰富和完善。(1 1)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 地球科学指导人类认识地球,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服务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向世纪, 人类社会迈向了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一可持续发展阶段, 地球科学将

17、指导人类全面认识地球, 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最终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从而自为地调控人类活动, 努力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同时 , 也在急剧地耗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20 世纪末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矿产资源、能量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的形势在加剧。同时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地球表面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正在迅速消失,全球性气候异常和 自然灾害频繁。

18、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这就明确地告诉人类地球环境正在曰愈变迁和恶化,己不适宜一部分生物物种生存和繁衍。那么继续恶化的地球环境是否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太空探测和考察,人类在迄今为止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空间里,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家园。人类要想在地球上世代生存和繁衍,就必须自为的适应自然环境,控制自身的行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合理节约、保护、利用自然资源,不因当代人的过度利用而使后代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地球环境永远适合人类的生存。做到人类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协调,人类发展与地球资源永续利用的协调

19、。这是就人类社会面向 21 世纪的共同选择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地球科学是指导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20 世纪末以来,地球的资源环境和频发的灾害问题已受到了地球科学界的重视,地球科学率先进人了人类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探索和研究领域 。地球系统是一个 由地核、地慢、地壳以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并发生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孕育着许多危及人类 的自然灾害。人类的活动也作用于地球系统,影响着地球系统。地球科学正试图精细地、定量地阐明地球系统的作用机理,阐

20、明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指导人类探索地球环境的演变规律,探索全球气候变迁、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使人类有效地预防、预报重大自然灾害, 减轻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把握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球科学正在完成由资源型知识体系向社会型知识体系的转变。地球科学形成以来,更多地是侧重对固体地球的研究,尤其更注重对地壳、岩石圈的研究。研究其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及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富集而形成的矿产资源,指导人类寻找、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保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因此建立了资源型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然而,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灾害和环境方面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威胁着人

21、类社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地球科学除要解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问题外,还必须帮助人类解决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许多有关生存条件的重大问题。诸如减轻 自然和人为灾害、寻找和保证充足干净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促使地球科学从资源时代进人环境时代,其社会功能由“资源型”拓宽到“社会型” ,相关学科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使地球科学基本完成了“社会型 ”知识体系的建立,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防治自然灾害提供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持。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需求,地球科学从整体地球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出发,进一步深人地评估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和手段,来寻找

22、地球深部矿产和隐伏矿产,以提高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地球科学加强了开采利用技术的研究,使得一些贫矿、呆矿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为缓解经济发厢织寸矿产资源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新材料、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也成为了地球科学的急迫任务和 内容。同时,地球科学对矿产资源的研究也由对矿床自然属性的单一评价发展到对矿产资源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综合评价。更加注重了矿产资源开轰口寸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综合评价。指导人类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在区域性、局部性地质灾害、环境 破坏的防治方面,地球科学有了

23、显著的进展。通过分析研究,基本认识了诸如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石摸化、水体污染等的形成机理及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类预防和治理这类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人类在预防和治理这类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方面,取得了日愈显著的成绩。21 世纪,将翻开人类社会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史 。 地球科学将在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了解地球系统整体,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探求地球系统的协调和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 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损害调节全

24、球和区域的环境变化等方面做出更显著的贡献,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同时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的理解和关注,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科学家的大胆的预言一定会成为现实“世纪将是地球科学的世纪 ” 。三、三、 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与问题1.1. 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境况, 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一般是指环绕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即自然环境。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即自然环境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材料, 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把这些材料变为财富, 供人类所享用。所以, 资源是寓于环境之中的,

25、 它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目前人类还不能按照自身的整体长远利益, 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存基础。在曾经过头地批判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 的观点之后,又萌发了低估地理环境的意义与作用的偏向, 简单地认为,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加强, 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将不断地减弱和缩小。在“ 征服自然, 战胜地球” 的口号下, 往往带有盲目性、

26、掠夺性地对待资源和环境, 致使资源浪费, 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产生当今世界的“ 四大危机” 问题, 即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再加上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等, 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均不能协调相处, 矛盾日益尖锐, 甚至已受到自然的报复, 自食自造的恶果。 “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 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历史事实证明,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物

27、质前提, 具有一种无所不在的伟力, 在任何社会历史时期都将起着很大作用。尤其是社会生产力愈是进步和增长, 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变得愈密切、愈复杂,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将变得更加广泛, 更加重要。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愈高, 人类所掌握的利用和驾驭自然的手段与能力愈强, 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愈向高层次发展, 人类活动也就愈来愈在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接受自然界, 即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并且使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广泛化、深层化与复杂化。人类在一定范围的资源、环境面前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 也可能被新的自然力盲目支配, 由此造成资源、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制约力的新生和增长。这仅仅是

28、制约作用的消极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从全局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资源、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与制约有可能不断减小, 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 其积极作用则将不断增大。也即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使人类利用资源和改造环境的数量愈来愈多, 质量愈来愈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愈来愈高, 作用愈来愈大。从辩证的观点看,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以人类为主体、工具和以资源、环境为客体的三元结构。在文化发展初期, 主体的人类对客体的资源、环境的占有和利用较少, 客体的资源、环境对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就较小, 社会文化水平愈高, 主体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占有

29、和利用程度愈高, 客体的资源、环境对于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相应愈大和愈充分。所以, 人类社会愈是向前发展, 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或作用将会愈大。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 使得环境中的某些有限的资源愈来愈少, 从而使得环境及其之中的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显得更加宝贵和重要。显示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正在加强。加之社会生产力愈提高, 经济愈发达, 社会的生产部门就愈多, 部门与部门之内存在的供养键式关系也愈复杂。已经到了资源、环境将在生产领域的更大广度与深度上作用于人类社会, 几乎“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已把珍惜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计划生育

30、作为基本国策, 世界上也广泛呼吁“ 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有限的, 必须爱护与保护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轻视与破坏, 可以压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所做出的任何努力, 将给人类降生巨大的灾难。2.2.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

31、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 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济全

32、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过去 20 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 GDP 的720%。2005 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 5.1 万起;2007 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 197 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 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

33、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 ,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 60年代的 300 公斤/亩下降到 100 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 810 增至 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 10%增加到 30

34、%以上。全国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 25 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 1.5 万公顷。(2 2)水土流失急剧)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 356 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 174 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 30 个省(区、市) 。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 16 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 24 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 N、P、K 三种元素总量约 4000 万吨,超出了 2003 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 万吨) 。(3 3)濒危物种增加)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

35、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 740 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 189 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 40005000 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4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 50 年来湿地消失了 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 30 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 (池塘)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 4000 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 5

36、0 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 9 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 2 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 , “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5 5)人工林树种单一)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 ,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 。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

37、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6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 “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

38、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

39、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

40、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四、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中,主要是要处理好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使三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这三者中,人口已经现实存在,可改造的程度不大;在生态环境中,自然资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只要很好地解决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最现实和最重要的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 1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N: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